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滴灌式”方法研究
2016-03-16徐兰英鲍梦若
徐兰英,鲍梦若
(1.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滴灌式”方法研究
徐兰英1,鲍梦若2
(1.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贯彻“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铸魂立德”的理念,从搭建载体、疏通路径和创新方法三个方面探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理想信念;“滴灌式”方法
“滴灌”作为一种农业灌溉技术,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和技术元素,可以引申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符合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心理特征的教育模式,坚持“以生为本,铸魂立德”的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空间性和实效性。与高校传统思想教育方法相比,“滴灌式”方法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和优势:渗透性,即避免灌输式教育,强调循序渐进,逐步渗透;持久性,即避免临时强化教育,强调日积月累,内化于心;科学性,即避免一刀切教育,强调个性指导,科学育人。[1]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一种行为驱动力。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撑和精神追求,对国家而言是精神之柱,对民族而言是精神之魂,对个人而言是精神之基。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党一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认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忽视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大谈与空谈并存,在高校育人功能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其次,投入力度不够。高校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开展专项教育工作,通常是通过院系、班级和团支部开展学生活动,缺乏统一监管、内容指导和效果反馈,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在育人体制的建设上存在软肋。再次,巩固成效不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死板、内容空而大、走过场、应付差事等问题依然存在,不注重方法研究与创新,在育人方法的运用上存在弊端。[2]
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将点滴指导、循序渐进的“滴灌式”思想教育模式充分领会和贯彻,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把握青年学生的特点,掌握思想渗透和思想引领的科学规律,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搭建载体、疏通路径和创新方法,在学校内外产生联动效应,从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
一、搭建理想信念教育载体
(一)物质载体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和信仰,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容易给人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而物质是一种存在,它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思维再现,拉近与教育主体的距离并增强信任感。
如果高校只是空喊口号,不仅没有说服力,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难以达到引领和渗透的目的。因此,必须重视物质层面建设,通过一种显性的文化达到“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效果。例如张贴励志格言、名言警句,开展班训、校训学习,打造门厅、楼道文化长廊,开辟室外文化景观等,时刻提醒学生,在校园内营造积极进取、勇于攀登的物质文化氛围。[3]
(二)制度载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庞大的高校组织中,制度是连接、调和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关系并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的目标和核心任务,要求高校各部门相互配合并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作为指导。
一方面,转变思想教育工作只是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陈旧观念,加强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管理。目前,高校经常会出现学工干部一席话抵不过课堂教师一句话的现象,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弱势化。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是学校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服务,都要将培养学生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使其胸怀抱负、志存高远。用制度强化和约束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管理育人和用心服务,用制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的自信与责任、社会的和谐与担当以及人生的美好与奋斗。
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约束。目前,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处在人生探索阶段,他们热情、开放、独立,追求自由和新鲜感。面对现代高校管理模式,他们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与分歧。因此,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言行,培养他们的法律纪律观念以及守法和自觉意识,这是培养理想信念的基础和前提。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做到有规可查、有据可循,在高校中营造公平、正义的氛围,提升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和制度的认可度和信任度。由此,学生才能从内心增强对党、对国家的认同与信任。
(三)精神载体
理想信念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目标。陶行知指出,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染更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熏染需要通过学校的精神文化实现。换言之,就是通过学校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校风校训感染学生,形成精神认同,增强责任感,实现共同目标。
在理想信念教育的道路上,高校需要搭建起学校精神文化载体。首先,营造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其次,弘扬催人奋进的校风校训。再次,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优质的校园环境里,必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效果,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学生的情感、观点和行为。
二、疏通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
正确理解和把握理想信念的内涵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掌握、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驾驭情感并指导行为。因此,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夯实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加强对专任教师的教育和培养,改变大班授课的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打破单一的课堂传授模式,增加个人体验。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着力开发和建设网络宣传互动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渠道实现理论、政策的发声,从时间维度上、覆盖范围上和传播速度上与时代接轨。[4]
(二)强化历史认同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性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是关乎理想与信念教育实现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加强历史教育。历史是民族的根脉和生命源泉,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必须要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在历史中汲取智慧。高校应当将历史教育作为全校的通识教育,尤其是将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列为必修课程,让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并借鉴历史。结合历史背景、规律对事件和人物做出科学评价,对当前形势和发展做出理性判断,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另一方面,利用党团课开展思考和讨论。在党团课中增加历史和政策理论分析,通过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理性分析国家政策和发展道路,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注重情感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思想与行为之间总会有一条沟壑需要填充,情感就是最根本的途径。只有将理想信念彻底扎根在学生心里,通过培养善良、正义、法治、公平、诚信等美好的情感,才能引导学生逐步将最高理想内化于心、倾注于情。
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是指导一切行动的原动力。学生必须将这种精神追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中,由小到大、积少成多,通过实际行动不断积累实现目标的知识和能力,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一)核心式打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是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因此,高校领导必须时刻将核心工作牢记于心,提高重视程度。
第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从各方面保证工作队伍的稳定性。第二,重视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重视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工作热情和工作灵活度。第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例如举办特色活动、专项课题研究等,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教育管理者的福利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加强对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第四,加大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考核与评价,把道德素质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制定有关理想信念方面的专项奖励制度,开展榜样鼓励式教育。
(二)全程化介入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年级,没有形成全程化、阶段化和特色化教育,导致根基不稳固,教育成效较低。
一方面,大学是人格形成和自我完善的关键时期,必须抓好高校育人的每个方面和重要节点。在时间上,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在内容上,信念教育要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实效上,要完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适当增加教学时间和课时量,贯穿各个年级和阶段,避免教育脱节。
另一方面,抓好教育的“两点两地”。根据学生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抓好新生入学和毕业前两个关键时间点,加大思想引导力度,运用积极的情感教育和丰富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发挥“虹吸”作用。同时,将这种情感和品质一直延伸下去,做好衔接和过渡。此外,还要抓好“线上线下”两个阵地,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结合现代网络时代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教育宣传优势,占领线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构建高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
(三)体验式培育
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理想信念教育起到润物无声、循序渐进的良好效果。例如,开展雷锋精神征文比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和理想信念书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受到熏染,让信仰和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并指导行为。
打造思想教育的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并服务社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政策宣讲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民生调研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加深对法律、政策、理论等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维意,张春荣.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2):91-92.
[2]曾竞.“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矛盾性特征探析[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53-55.
[3]费兰兰.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浙江大学“相约星期五”模式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05-107.
[4]童淑娟.大学生网络化生存与理想信念教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2(3):68-71.
(责任编辑:王释云)
Research on the “Drip-style” Method in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Colleges
Xu Lan-ying,Bao Meng-ruo
Abstract: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is key to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our countr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The artic implements the “student-oriented, casting the soul lide”ideal of “Drip-styl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building carrier, dredge paths and innovative methods to explore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patter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ideals and beliefs;“drip-style”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6) 02-0114-03
doi:10.13983/j.cnki.jaechu.2016.02.023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15年度课题项目“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滴灌式’方法研究”(编号:GXDJ2015B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兰英(1981-),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