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3-16黎欢
黎 欢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政治与法律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
黎 欢
(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格局与传播模式,开启了信息实时更新、资源异地共享的新时代。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跨界性与共享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内容,扩宽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沿阵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空前契机,又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诸多阻力,诸如网络话语的差异性、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等。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视野、新路径,实则寻求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形成传播合力的最佳契合点,共同构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路径
当今时代,新媒体的兴起、普及与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交际圈狭小、信息较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开启了交往空间拓宽、信息异地共享、信息及时交流的新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8月3日在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8次)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半年内新增2132万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较之于2015年提升1.3个百分点,已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截止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总人数高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数有所增加,已由2015年的90.1%上升至92.5%。[1]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早已成为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标识,其跨时空性与全民参与性的特点使之成为公众精神文化与思想观念传播的集散地,亦成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依托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拓宽人们的精神文化空间,并积极占领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将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选择。
一、新媒体的基本内涵与传播特征
(一)新媒体的基本内涵
媒体是人借助于传播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媒介,具体可包括杂志、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杂志、报纸、广播和电视称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针对时空定位不变的特点,通过自上而下的渠道控制与主流媒体的专业化生产,[2]从而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信者。而新媒体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崭新传播形态。但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流动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亦有所指。新媒体时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为支撑,以有线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无限网络等为载体,以手机、数字电视、计算机为接收终端,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全球传播为主要特征。[3]可见,新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Web2.0的基础之上,具有线上互动与话语交流双重功能的网络媒体,其最大特点则是赋予公众信息源与受信者的双重身份。
(二)新媒体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促进社会传播现实的变迁,还导致媒介观、受众观和传播过程观的巨大转变。[3]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传播特征。新媒体不受时间、空间与外在因素的制约,随时随地传播大量信息,使其具有传播信息海量化和传播速度及时化的特征;新媒体突破传统媒体间的界限,跨媒介、跨资源、跨地域的融合,使其生动形象地传播信息,从而具有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的特征;新媒体打破传统单向性、从点对面的传播惯式,开创双向互动、从点对点的全新传播模式,使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布者的双重身份趋于显现,并使传播过程呈现交互性的特征。正是由于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明显的时代性。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一空前契机,已成为新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介质特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契合性分析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新媒体将零星讯息予以整合,形成集中而具体的教育资源。在新媒体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只要具备客观条件便可及时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除在互联网搜集资源,大众还可借助政府网站,了解国家的最新政策,并可借力于网络问政形式,寻求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对策。另外,大众亦可借助于互联网将身边的好人好事传播给他人,也可将自身现实问题或理论困惑同他人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增进了大众之间、大众与政府之间、大众与理论宣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提升了理论工作者和政府相关部门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社会成员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整合。
(二)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公众认同感
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符合大众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需求,而且促进大众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这不仅打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局限性,使其不再局限于虚拟空间,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将科学理论予以宣传和普及。在此过程中,理论宣传工作者与大众一样,都属于这个“网”中的某个节点,且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体。大众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这种“主人翁”身份很容易使大众从以往的灌输对象转化为主动参与者,并极易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三)新媒体的跨界性有利于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
新媒体具有很强大的连通性。它可以将不同媒介渠道、媒介产品连接起来,微信、微博、QQ与理论学习网站的互通,不仅直接展现大众的思想观念现状,还可及时关注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此外,它还将“线上线下”的大众串联起来,虚拟与现实的大众在线上宣传与线下普及传播方式的带动下,很容易积极参与理论宣传和实践推广活动。这种新媒体的跨界性不仅多渠道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更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立体化与形象化。
(四)新媒体的共享性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感粘合
新媒体的共享性不仅体现在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的共享,还体现在人脉资源、社交资源的共享。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将人们聚合成“圈”。在“圈”中,或是兴趣相同、习惯类似的人群,或是职业相同、区域相近的人群,亦或是年龄相仿、话语相投的人群。这一个个“圈”突破地域、性别、年龄的界限,打破传统的思维惯式和交往模式,成功地将具有相同特性的人群聚合在一起。在“圈”中的无障碍沟通交流、无界限资源共享,有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情感粘合。[2]
三、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所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手段的滞后性难以满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需求
管理手段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对不良信息处理滞后和对网络运行管理滞后。新媒体因空间虚拟性使网络社会中充斥着西方文化思潮与网络虚假谣言,多数网民更是难辨真假地参与其中。网络舆情难以控制时,管理者才会发声。管理者一方面未及时借助媒体进行权威性发言,以稳定局势。通常是事态失控时才会调查、研究与公布;另一方面未能在法律上与管理中实行对新媒体的有效监管,“把关人”缺失,处理手段简单,且尚未形成应对突发性网络事件的应急机制。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仅凭“黑名单”、PICS系统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监管的需求,更难以借助网络资源有效整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网络话语的差异性削减马克思主义的公众认同感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因个性十足、简明扼要且极具生活气息而被大多数网民接受与使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话语与严肃规范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显得极不相称,并由此产生话语差异。在多数人眼中,耳目一新的网络话语抵得过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因为在其看来,横亘在眼前的话语鸿沟是难以逾越的。马克思主义晦涩难懂的话语难以使多数人理解与掌握,反而通俗易懂、标新立异的网络话语让人记忆犹新。现如今,网络话语的差异性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阻碍因素之一。它不仅颠覆着传统的政治话语,解构着主流意识形态,[4]还削减着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难以激发大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三)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削弱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效果
从目前来看,多数人的文化消费是趋于轻松、娱乐、搞笑。新媒体背景下的“眼球经济”更是主导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倾向与接受取向。为博取网民的“关注度”,娱乐信息、搞笑新闻等犹如巨浪般席卷网络社会,其信息之多、传播之猛使网民难以辨别真与假。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增加了网民的学习难度,造成了网民的选择困扰。网民面对信息海洋,通常感到无所适从与盲目,则会随意选择学习材料与学习网站。加之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通常使网民所散布的信息偏离轨道。当其它网民接收到信息时,则会陷入思想困惑、疑虑的境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际效果。
(四)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导作用
网络传播因其去中心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格局,而且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去中心化意味着网络空间中没有知识的核心管理者,只有摒弃权威、拒绝主导的监护人。[5]这不仅影响着大众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更使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网络又因其开放性已成为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的集散地,已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战场。凭借人才、技术与资金的优势,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向我国输入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动摇网民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四、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策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乱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监管机制的缺失,从而导致信息未经筛选与过滤便直接进入网络空间。各种混杂信息不仅挤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空间,而且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面效应。净化网络环境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健康的传播土壤。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条例等,从而实现网络空间的绿色与文明,实现新媒体朝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与考核,不定期地对线上网站予以评估,对传播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的网站则予以通报,并勒令其整改;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应加大互联网应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完善传播信息筛选、信息实时追踪与网络安全检测等系统,切实增强对虚假信息与低俗信息的实时拦截能力。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体系,跨越“话语鸿沟”
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适应新媒体快捷、高效的传播速度,还要准确把握网络语言轻松、娱乐的话语特征,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政治话语、文件话语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多数人难以读懂与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因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体系是跨越“话语鸿沟”的必然选择。随着民主生活的推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群众不再是以往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具有选择和接受感兴趣信息的自主权。基于此,优化话语内容、转换表达方式是新媒体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传播路径的重要选择。运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深奥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通过网络对话、在线访谈等形式营造形象化的网络互动氛围,从而引起社会共鸣。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其辨别能力
面对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如何发挥新媒体正效应是新形势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不仅是促使公众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公众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与抵抗能力的最佳途径。何谓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实则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6]。利用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公众的媒介素养就是对混乱的媒介信息正确解读、批判吸收、有效传递。公众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增强公众对不良信息与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和对海量信息的筛选能力,逐步使网络服务于公众,而并非公众臣服于网络。
(四)主流媒体进入新媒体舆论场,构筑传播合力
新媒体因空间开放、信息海量、资源共享与角色平等使其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亦因此,网络空间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大众因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携带便捷性与操作简单化成为其娱乐消遣的主要途径,亦使其成为传播信息的移动载体。多数网民因对媒介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与判断能力,使其不知不觉地充当起不良信息传播的媒介。因此,强调主流媒体进入新媒体舆论场,实则利用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和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号与新闻客户端,实时推送专家解读政策、国内外新闻等相关信息,并积极引导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舆论方向与价值取向,共同建构社会成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仅凭单枪匹马就能完成的战略目标,而是依赖于各方面协同作战、共同配合而最终实现的历史任务。探讨新媒体的传播力量与传播效用,实则是寻求新媒体际遇下主流媒体、社会团体理论传播的新视角、新思路与新路径,而非否定传统媒体、社会组织所肩负的传播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亦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立足于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迎接因世情、党情和民情变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富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以不遗余力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0-15].http://tc.people.com.cn/n1/2016/0803/c183008-28606650.html.
[2] 王宏涛,王宏武.社交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2).
[3] 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4] 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46.
[5] 凯文·凯利.失控[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689.
[6]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应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责任编辑:仲耀黎
2016-10-20
黎欢(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81
A
1671-8275(2016)06-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