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之于现代学校制度的重构
2016-03-16徐春林
●徐春林
信息技术之于现代学校制度的重构
●徐春林
信息技术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其表现已不只是渗透,而是引领。信息化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亦然。教育信息化基于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的效果,绝不只是提供了支撑和可能,从某个角度看,更是一种倒逼,倒逼着教育必须变革、创新、重构。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成为我国当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主题。其中,重构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支撑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的重建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多年来,公办中小学都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政府在人、财、物、课程及业务方面对学校统得过多,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因此,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厘清政府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关系,划清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转变政府部门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把对学校的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转变为宏观的指导性的调控管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这种新型关系怎样来建立?
笔者认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有力手段。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有条件运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建立以信息管理平台为纽带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新型关系。如建立以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为对象的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立政府、社会参与的事务处理、业务监管、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决策分析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流程,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政府对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充分体现政府服务、监测、保障的职能,以加强对学校办学规范性和教学质量的监控;设立起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信息通道,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创设学校自主办学的信息公开平台,支持学校服务与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学、便捷、高效的管理新机制,从而支撑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育标准的更张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教育功能以全新的方式,真正从“传道、授业、解惑”向培育新的社会领域、引领新的国际趋势上扩展。学校作为现代制度建设的基石,其人才培养、管理和评价,将从传统的模式向更具活力的现代化模式转变。现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育标准、人才评价制度的创新成为教育现代化必须破解的难题。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例如:“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对知识信息进行整合重组刷新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具有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挑选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遵守网络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等,这些已成为未来人才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当今信息化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更新人才培育思想,重构人才培育机制和标准,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中小学,从现在起,就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制定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的制度,开展多种方式的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质量,为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信息素养基础。
除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培育机制和标准参数革命性的影响外,对教师的标准也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规定:“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没有信息化思想、不会使用信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将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
信息技术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质变
当前,过去那种“教师+书本+粉笔+黑板+学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那种被动、单向灌输的学生学习模式遭到质疑;那种“教师、学生时间+汗水”的重负担亟待减轻。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泛在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师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优质数字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尤其是电子书包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生生的全员互动性,学习资源查询、应用的全景性等,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一个师生全员参与、互动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具有选择性学习的空间。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满足师生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任何选择的高效工作和学习需求。特别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构建,为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师、学生、家长网络化社交提供了有效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了支撑。我们预测,未来的教育教学将会打破班级建制,冲出学校限制,是一种自主选择学习,或者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结合的信息化学习的崭新机制。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还可以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信息技术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通过“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课堂”等,向农村和边远地区输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革新
在当前的实际办学过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仍然以分数论英雄,以升学率看效率,以牺牲多数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确保少数“优生”的重点升学。另一方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数据的采集和计算缺乏技术支撑,教育质量测评成了“走过场”。这一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会随即改变,信息技术必将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革新。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需要科学界定质量的内涵,研究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监测评价工具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并科学地分析和利用质量评价结果,引导政府、学校和社会树立现代教育质量观,引领学校从单一的注重分数向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质量转变。这一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达到。
信息技术利用网阅系统中成型的数据或常规考试数据,可以对一定区域、学校、学科、班级、学生单次、单科、单题和多次、多科、类题考试成绩做出系统统计,并进行诊断分析和科学评价。系统程序设置除进行传统质量数据分析外,还能给出标准分、有效分、正态分布图等分析报告,能够通过分析,对学生个体和学校、班级群体学习的闪光点、薄弱点给出数据。系统还可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并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诊断程序,给出特色教学质量分析信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客观真实地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区域、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真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为学校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指导,为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状况提供信息。这是传统的质量评判方式无法做到的。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管理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新的评价机制的构建,为教学质量测评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丰富的实施内涵,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化、精细化、个性化,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系湖北省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颂大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 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