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dle平台上eTandem课程的文化交互模式探究
2016-03-16张凌
张 凌
(湖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Moodle平台上eTandem课程的文化交互模式探究
张 凌
(湖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建立的Moodle平台上的eTandem课程模式在于构建真实语言环境下的法语教学, 促进中法语言教学的双赢,探索语言文化教学新模式,构建文化交互新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在于细化课程过程前后文化交互模式的建立,以及该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Moodle平台;eTandem课程;文化交互
目前国内基于Moodle平台的语言文化交互课程研究方兴未艾。eTandem课程模式的研究在欧美发端,欧洲的研究比较多,但是交换双方完全对等的很少,东方的语言交互研究就更少。Moodle平台上的eTandem课程模式在于构建真实语言环境下的法语教学, 促进中法语言教学的双赢,探索语言文化教学新模式,构建文化交互新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多年的课程实施效果明显,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每年反馈的成绩,在法语学习初级阶段结束时的全国法语专业四级考试当中,学生通过率维持在90%,良好率平均36%,优秀率平均18%,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为进入中级阶段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介绍
我们已经建立的基于Moodle平台的中法eTandem语言文化交互课程模式,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有超过300名学生参与该课程(湖北大学法语专业每届学生不超过50人)。该课程对象为本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学生,该课程模式作为《基础法语》课程的一部分,成绩计入最终总评成绩,作为其它基础语言技能课如《法语口语3》和《法语口语4》的相关课程;对方为日内瓦大学东亚研究所汉学系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本科二年级学生,该课程为其《现代汉语基础课》的相关课程。课程每周在网络上双方实时同步进行,为一对一汉语/法语网络口语交换课程,是学习法语的汉语母语学生与学习汉语的法语母语学生在以主题为基础的任务型口语交流课程过程中,利用母语优势帮助对方完成口语训练任务。课程前后有基于网络Moodle平台的课程主题任务、帮助以及课程评估、作业,在该平台上,学生还须通过Moodle平台寻找搭档、交流、发帖、用母语为语言搭档撰写课程小结、展示作业和课程心得等。
本课程使用的Moodle学习管理系统平台(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在欧洲已经得到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建立网络课程,管理学生的学习。日内瓦大学自2005年开始在全校推广该平台的使用,同时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团队为教师提供平台使用的培训和维护工作,并在各个学院都已建立基于此平台的网络课程。eTandem即e搭档之意,突出体现该课程特点,e表面是在网络中,tandem一词本身也有搭档、合作者的意思,意指合作共同完成课程。
二、建立文化交互模式的目的
基于外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社会建构法,该课程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和网络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学习场景,学生通过一对一(1-2个汉语母语学生和1个法语母语学生)的交流,利用母语优势,帮助对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以主题为基础的任务型语言实践,同时增进对双方的社会文化的了解。该课程以口语训练为主,写作训练为辅,以主题为基础促进学生利用所学语法和词汇知识,根据描述事物、人物、叙述事件、表达思想等等的需要,独立运用学习语言进行口语/书面表达的技能。同时在运用所学语言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搭建语言文化交互平台,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外国语言学习中,学生首要的问题是无法直接接触目标语言的文化要素,缺乏语言和文化的直接体验感。间接从书本或影像资料获取对外国文化的体验感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是创造条件有同目标语言使用者的交流,往往也是过于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忽略文化要素的互动,难免顾此失彼。[1]因此我们强调文化交互模式的构建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构建语言文化交互平台,使得基于Moodle平台的中法eTandem语言文化交互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训练学生通过和外语母语者的语言文化交流,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即描述、口语交流能力,如提问、回答、讨论等,元认知语言能力和对语言学习的反思,如论坛里的母语反馈,[2]教师建立真实文化社区使得学生真正实现语言文化的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社区学习、交互学习。同时,教师丰富课程内容设置的文化涵盖,观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化背景,评价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估的文化差异,考察对交互学习促进或抵制的文化因素,分析影响学习社区中的文化要素等。
三、文化交互模式的构建
我们的重要依据是《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3]一书关于培养和发展社会语言能力的论述,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学生的社会文化交往语言能力是否可以经由已有的母语环境下的社会生活阅历移植而来?或者说,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阅历是否可以促进培养和发展新的社会语言能力,诸如母语的或者二语的?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建立了以下文化交互模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完成其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交换。
(一)课程的准备 我们将社会语言问题视为外语教学中必须明确进行的教学内容,它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课程内容及主题围绕其它基础语言课程展开,主要涉及双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感兴趣的社会文化话题,比如,第一个话题是以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为依托,进而讨论,如何交友,两国朋友第一次认识时的交流方式,以及两国对友情的理解之类。类似这样的话题我们续次展开,会涉及工作、学习、休闲、烹饪、环境、爱好、健康等话题。我们规定文化交互主题,划定文化探讨主旨,提示可能观点、实用词汇、相关表达等。以文化为主线的话题设置是长期以来坚持的原则,也是在不断摸索中产生的,话题设置紧扣双方基础语言课程的进度与内容,是以上课程的有益补充。[4]根据双方学习特点,还会适时展开比赛,或者互相帮助对方复习备考法语TFS4/汉语HSK考试等。而且,课程的前测内容非常细化,一方面涉及完整的个人资料介绍以及文化兴趣爱好,一方面为学生内部自行组合成搭档提供基础。
另外,使用能反映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社会语言差异的文本。我们的课程让学习法语的中国学生与学习汉语的法国学生,在以某主题为基础的任务型口语交流课程的过程中,利用母语优势帮助对方完成口语训练任务。课程前后有基于网络Moodle平台的课程主题任务、帮助以及课程评估、作业,在该社区中,学生还须通过Moodle平台寻找搭档,交流,发帖,用母语为语言搭档撰写课程小结,展示作业和课程心得等,每周和每学期的问卷是必须完成的作业,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参与情况和所遇到的语言障碍,寻求语言导致的文化差异。
(二)课程的进行 为了让学生在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适当使用真实的外语,我们建立的语言文化课程,是为母语为汉语的法语学习学生和母语为法语的汉语学习学生开设的一门学习对方语言的专项技能课,面向具有初、中级法语基础的中国学生和具有初中级汉语基础的法国或瑞士学生。教师在已经使用多年的Moodle平台上构建的中法双语文化社区(实际上还涉及繁体字),供双方学生自由选择搭档,组建学习小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监控监督职能也能在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程规定,每次课程时间为1个小时,各使用中法文对话半个小时,期间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或者打字输入交流,但是严格禁止使用其它语言,如果实在有难以解决的交流障碍,先行记录,留待课后和教师以及同学在论坛中探讨。因此,学生必须熟练使用网络视频软件,我们还规定必须能看清对方的嘴形及面部表情,以获取更多语言以外的信息。每次课程都会录像保存。
(三)课程的后续 当发生社会语言方面的错误时,及时指出来进行分析、讲解,最后给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的eTandem课程致力于丰富课程内容设置的文化涵盖,观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化背景,评价学生自我学习效能评估的文化差异,考察对交互学习促进或抵制的文化因素,分析影响学习社区中的语言文化要素等。学生在语言对话中出现的错误由对方用母语提出,并加以修改,或是提出意见, 在语言文化交互过程中,借鉴学习者习得母语或第一语言的经验。
我们让语言学习者注意到社会语言的反差,并进行解释和讨论。由于我们的课程基于外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社会建构法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学习场景,学生利用母语优势,帮助对方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以文化主题为基础的任务型语言实践,增进对双方社会文化的了解。同时在运用所学语言和社会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搭建语言文化交互平台,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用母语为自己的语言搭档作小结,其意义在于再次回顾他们的语言交流过程,所做的总结往往涉及文化交换过程中的错误、误解或者趣事引发的思考,总结的一方帮助对方更加了解目标语言环境下的文化思考,同时也为自己提供对方语言文化背景下对自身文化的它视角理解,是个双赢的过程,是本课程的亮点之一。
当然,根据《语言框架》,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建立本课程的文化交互模式,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语言文化能力的途径,还涉及到诸多文化交互影响因素,例如,增强学习者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的分析意识、解释意识以及对某种文化背景下术语的使用, 而这样对语言的交互使用过程是基于文化的直接比较和针对理解的过程,是使学习者明确文化交际、文化交互及语言结构的功能,并能熟练掌握与实际运用,这正是我们课程的创立宗旨。
[1]刘晓莹.基于Moodle平台的《跨文化外语活动课程》设计——以初中《Merry Christmas》单元课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李文,徐涛.构建语言学习型社交网络的理性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9)29-32.
[3]刘骏,傅荣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46-147.
[4]薛馨华,陈申.网络教学的文化环境[J].世界汉语教学,2008(3)99-104.
责任编辑 付友华
2016-01-12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8
张凌(1978-),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湖北省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50217。
G642
A
1003-8078(2016)04-0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