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民歌音乐的现状研究
2016-03-16王婧雅
王婧雅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安庆民歌音乐的现状研究
王婧雅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安庆是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安徽省最早的省会所在地,是黄梅戏的主要发祥地。安庆民歌音乐富有地方特色,伴随着安庆人民的劳动生息与繁衍,真实反应和记录了安庆人的情志、爱恨。积极传承安庆民歌音乐,对于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庆;民歌音乐;发展传承
一、安庆民歌传承现状
(一)措施与方式
安庆民歌音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继承为主要形式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如民间婚丧嫁娶时具有安庆传统特色的吹拉弹唱,安庆民歌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孔雀东南飞》,有着浓郁地方人文特点的安庆市文化馆的设立……
而安庆民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现场观察和欣赏,对安庆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安庆民歌音乐的演唱、演奏、表演形式之后,从而将安庆民歌的演唱技术通过现场的方式表现出来,安庆民歌得以传承和发展,这种直接的学习和直接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承特征之一,是与音乐学院所使用的西方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西方的音乐学习需要系统的学习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发声技术或者表演技术,根据乐谱,把音乐歌唱或演奏出来,以实现一个作品的传承。安庆民歌面对面口传心授的方式加倍的快捷,使情感获得最佳的阐扬。
(二)局限性
但是口传心授也有局限性。在古代无笔墨的年代里,口传心授是最便捷的方式,因为安庆人对安庆民歌文化的崇尚及安庆“八县一市”的城市规划,很多安庆人聚居偏远和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农村,故而使较多原生民间音乐得以保存。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给一向靠口传心授加以传承的安庆音乐带来很大的冲击,部分传统项目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当代文化的打击和传承人的接踵辞世,很多民间特点音乐文化逐步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不当,使音乐文化呈现了“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相关法律法规没有与安庆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迫切需要相适应,导致资金与人员匮乏难以解决。
二、安庆民歌展望
在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的冲击之下,民俗民歌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何保护好并将安庆民歌发扬光大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仅通过“口传心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方式是满足不了安庆民歌音乐文化迫切要站稳脚跟的需要。下列是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安庆民歌音乐进教室
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有黄梅戏与民间文化研究所。安庆师范学院其研究涵盖历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拥有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和群体,使安庆文化在学术上得到了较好的传递。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安庆文化在更多高校的学术、讲学、交流等活动,使其研究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基础课堂关于安庆民歌音乐文化的传播,即让安庆民歌音乐走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在课程外则可以开设兴趣班学习民歌、舞蹈等,能使安庆音乐更为传播深远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
(二)安庆民歌音乐文化旅游业
笔者曾经在内蒙古旅游时参观体验过蒙古族的婚礼表演,深深被蒙古族的风俗特色所吸引。因为一提到安庆,往往想到的是安庆黄梅戏,很少有人知道安庆民歌。安庆的旅游可以融入安庆音乐文化,通过为游客表演歌、舞、戏等形式,让游客们接触该地特色音乐文化,使他们知道安庆不仅只有红色旅游、安庆建筑,还有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不同种类的安庆音乐等。如此安庆民歌音乐便受更多人所瞩目,在不知不觉中传播越来越广。一旦有人关注到此项音乐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便会有越来越多人从事音乐文化这一行,那么安庆民歌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则更为光明。
(三)侧重培养民歌音乐艺术家
现如今一些深为本地人所喜爱的安庆艺术除民歌以外还有灯会歌舞、山歌等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甚至有的已近濒临消亡,令人惋惜。笔者认为,除了大力推广安庆音乐表演艺术以外,还应该大力培养安庆地区的安庆音乐艺术家,因为他们才是推动安庆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起到促使安庆民歌音乐快而广的传播推动力,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应该抓紧文艺宣传的契机,促进其快、稳、强的发展。
三、总结
系统的研究安庆音乐来源以及对它未来之路更深入的思考与展望,便是保护安庆人心灵的一方精神净土,也是对安庆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更是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笔者相信,在全球化繁荣多样发展的今天,安庆民歌也会乘着时代的浪潮,与时俱进,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安潮.安徽音乐史导论[J].皖西学院学报,2010(4).
[2]安庆地区革委会文化局.皖河新风安庆地区民歌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7.
[3]王贵秋.黄梅戏与安庆民歌[J].黄梅戏艺术,2009(2).
[4]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4).
[5]芦丹,林威.“慢赶牛”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4).
中图分类号:J64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