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加杠杆”:切忌用力太猛
2016-03-15张立栋
张立栋
春节之后短短十余天,北京、上海等地楼市被突然引爆,无论新房二手房,其成交之活跃让业内人士也大呼“想不到”。
人们对整体经济“去库存”、“去杠杆”有共识,也承认去杠杆中的“结构性”特点——即“政府加杠杆,企业去杠杆。”楼市的突然火爆给出第三个选项:“居民加杠杆”。通过年初暴增的信贷数据,可知个人加杠杆势头有多猛。
有研究数据显示,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1万亿元,个人企业二八开。而在个贷中,大多是房地产按揭。
尽管政府和居民“加杠杆”是为了对冲企业“去库存”、“去杠杆”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时机不对或力道太猛,也会产生很大问题。
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主体中,企业负债之多自不必说,而政府尤其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也很重,相比之下,居民债务率较低。
有人拿出数据,说与发达国家横比,居民加杠杆空间还很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今年核心目标——“三去一降一补”中,“去产能”压力最大,处置僵尸企业成本很高,而降成本过程又会导致税收减少。因此,在对企业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过程中,需要中央政府和居民的加杠杆来弥补。
因此,让居民加杠杆符合逻辑。
但是,加杠杆的方向如果仅是房地产并且用力过猛,那么市场恐怕会给出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
刚才说了,中国的杠杆债务主要在企业层面,房地产是重头。有对上市公司的专项统计显示,制造业大约占据上公司债务的32%,房地产和建筑业占29.3%,采掘和资源行业占23.3%。三大行业加总占据整体公司债务80%,这说明企业债务集中程度相当高——此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业都与房地产高度相关。
我们知道,地方政府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杠杆都不低, 其风险大小,取决于房地产价格或者土地价格走势,现在看来,虽然节后房地产销售上升解决了“去库存”的巨大压力,并带来一时充沛的现金流,但市场景象过于火爆让人担心。
在经济整体下行、就业压力巨大、转型升级没有明显突破的背景下,居民把杠杆加在已经增长多年的房地产市场上是一种不小的冒险。
过往的经验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除了所谓刚需的正常购房者群体外,还有一大批以投机为目的的资产炒作群体,他们以链条式抵押炒房为主要手法,借杠杆之力给市场积累了大量风险。
此番在北、上、广、深等明显存在楼市泡沫的区域内再次出现房价飙升,其投机意味更大,除了表明财富分化严重,更重要的是它对正常投资需求产生挤出效应,需要格外警惕。
居民加杠杆逻辑没有错,但着力点和用力程度却令人忧心。它客观上推高了房价,虽然缓解了楼市去库存压力,但这种风险十足的透支行为已经有所背离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话说回来,居民的储蓄虽然存量巨大,但其投资消费能力并非用之不竭,杠杆加起来容易去掉难。现在多一分谨慎,未来就少一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