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家

2016-03-15

中国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意文明人类

二月的上海,细雨纷飞。在长乐路边一个热闹非凡的餐厅里,WWF上海办公室的任文伟先生和我有一场清澈的对话。这位世界自然基金会学者型的官员对生态保护和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认知和保护实践。我们都认为生态保护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做到可持续绿色消费,才能从本源上解决急功近利的工业化及其造成的严重的自然和社会问题。

以居住形态为主的人类生活方式,便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有一首诗歌,仿佛绿色的烛光,一直照耀着人类的梦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经典诗作。

“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我是否可以这般斗胆放言,那满缀星辰的夜影,要比称为神明影像的人,更为明澈洁纯。”荷尔德林以一个诗人的直觉,意识到工业文明将导致人类日渐异化成为物化的没有灵性的存在和机械生活整体的碎片。

由于商业文明不断刺激人的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导致社会人文精神衰败。传统社会中人类那种注重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人际和自然关系正逐渐被实用的、功效性的单向索取所替代。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精神反而空虚,日愈无所依托。“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

为了避免这种窒息般的命运,荷尔德林发自内心呼唤寻找回家的诗意之路。人来自于自然,人的心智天然与天地相通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可能回归到茹毛饮血的蛮荒时空,大隐于市,人与自然相通融,不必一定都要在形式上居于世外桃园。作为宇宙智慧物种,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 “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

诗意栖居的主要内容包含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内。而其中精神生活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如何将物质的功能特征和精神的自由满足完美结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是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关照的领域。

为此,我们将力所能及地发现成果做系列呈现:从云南石江书院的循古实验到茈湖梨园草堂主的独得其乐;从水月空间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艺术构成到舞蹈家杨丽萍饱含传统与当代元素的奇巧家居;从都市钢铁丛林中的果果酒店到英国丛林中的DIY魔幻小屋……

我们力图向社会展示诗意栖居的现实样板。倡导同传统工业文明大量消费、废弃、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方式。从每一个小我做起,做一个充满诗意的生活家,注重艺术、循环、持续利用,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三月号《中国周刊》封面报道,带你一起发现诗意栖居。

猜你喜欢

诗意文明人类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永恒
冬日浪漫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谁变成了人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