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

2016-03-15艾山江·吾买尔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对方式大学生

【摘要】目的:探讨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共310名(其中汉族150名,少数民族160名)。采用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结果:汉族学生在解决问题、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付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或极其显著地低于少数民族学生,但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而且与大学生的年龄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可能受到民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应该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开展压力应对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应对方式 民族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hnic difference in coping styl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Method: 150 college freshers and juniors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160 college freshers and juniors from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administered with the revis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 Th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scored on the factors of solving problem, fantasy, retreat, rationalization 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grade difference and specialty difference in coping styles was found i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influenced by ethnic culture and values, and the education about coping styl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ir culture background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 ethnic difference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2-02

应对方式或应付方式(coping style),又称为应对策略或应对机制,是近年来应激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是个体面临挫折或应激情境时,为减轻或处理内外需求造成的生理、情绪或心理压力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1,2]。它反映了个体相对稳定和一致的人格倾向[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4,5],应对方式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6~8],应对方式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等[9~1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还陆续考察了心理发展的民族差异问题。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文化差异和民族差异涉及甚少,国内有关的研究主要限于认知的发展,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尚缺乏深入的考察。本研究旨在考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采取与特定民族文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分别从湖北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随机抽取汉族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320人,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10份,其中汉族学生150人,少数民族学生160人;男生117人,女生193人;文科学生157人,理科学生153人;大一学生192人,平均年龄为19.23岁;大三学生118人,平均年龄为21.69岁,总体平均年龄为20.80岁。

2.研究方法

采用肖计划等在西方有关问卷基础上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该问卷主要用于考察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人近两年的应对行为状况,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因子,均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12]。使用前根据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特点进行了修订。首先由研究者结合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习惯,把问卷翻译成维吾尔语言版本,然后由四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回译,调整其中某些项目的表述方式,以保证测查的“文化对等性”。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施测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所有数据收集工作在两周内完成。问卷回收后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310份。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方差分析:民族主效应及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

对问卷中某些条目进行负向编码后,将各个分量表或因子下的条目得分相加,得到各因子的总分。为了检验在应对方式上是否存在民族与性别、年级、专业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首先以民族、性别、年级和专业为自变量,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结果表明,除了自责、求助两个因子外,在应对方式的其他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民族主效应(解决问题F(1,279)=23.79, p<0.001; 幻想F(1,279)=25.31, p<0.001; 退避F(1,279)=5.06, p<0.05;合理化F(1,279)=6.31, p<0.05),其中在求助因子上,民族主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F(1,279)=3.88, p<0.10),民族与性别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1,279)=4.31, p<0.05)。进一步检验表明,少数民族的男生在求助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t=-2.32, p<0.05),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进一步显示,在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五个因子或侧面中,除求助因子达到边缘显著水平外(p<0.10),汉族学生在其他的应付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或极其显著地低于少数民族学生,但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均未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的民族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更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同时也更可能采取幻想、退避、合理化等相对消极的应对方式。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除了自责、求助外,应对方式的其他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的民族主效应,汉族学生在解决问题、幻想、退避、合理化四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地低于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的大学生采取积极与消极应对方式的可能性都要高于汉族学生。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如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以积极取向为主,并无明显的民族差异[11]。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和取样的不同导致的。

显然,上述研究结果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地区,这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较深。多年来,少数民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家庭的教养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在面临挫折或压力时,人们可能积极地应对,以适应社会环境,如理智地应付困境、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制定和实施克服困难的计划,使事情向好的方向转化等,但是,在积极的努力无效时,他们也更认同那种忍耐、适当退避、听天由命的应对方式,以保持心理的“平衡”。与此相对,求助、自责的反应方式与伊斯兰文化传统的“符合性”程度似乎要低得多。

相对而言,汉族学生主要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内地城市,他们受宗教信仰和旧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他们在上述各个因子的得分较低。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积极地应对各种应激情境,而是说明了他们在压力或挫折情境下倾向于放弃幻想,接受现实,以相对平和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退避和合理化的方式进行应对。另一方面,在求助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无论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面临压力情境时,都能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这与以前有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它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积极的。

本研究还发现,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及专业差异。这与某些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有研究发现,高年级大学生、女生的应对方式更积极[5][10]。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工具、研究样本选取方法的不同导致的,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本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压力应对方式的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应对各种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倾向。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尤其是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努力消除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使之形成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Lazarus RS,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1984, 141.

[2]Snyder CR, Dinoff BL. Coping: Where have you been? In Snyder CR (Ed.), Coping: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19.

[3]Watson D, David JP, Suls, J. Personality, affectivity, and coping. In C. R. Snyder (Ed.), Coping: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19–140.

[4]韦有华, 汤盛钦. 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试研究.心理学报,1997,29(1):67-73.

[5]张林,车文博等.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2005,28(1):36-41.

[6]Lightsey OR, HulseyCD. Impulsivity, coping, stress, and problem gambl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2, 49(2): 202-211.

[7]Vickers KS, Patten CA, Lane K, et al. Depressed versus nondepressed young adult tobacco users: Differences in coping style, weight concerns, and exercise level. Health Psychology, 2003, 22(5):498-503.

[8]Park CL, Adler NE. Coping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health and well?鄄being across the first year of medical school. Health Psychology. 2003, 22(6):627-631.

[9]Maltby J, Day L; McCutcheon LE, et al. Personality and coping: A context for examining celebrity worship and mental health.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95(4): 411-428.

[10]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5(1):7-11.

[11]林春梅.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与情绪稳定性的民族差异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9(3):102-107.

[12]肖计划. 应付方式问卷.见:汪向东, 王希林, 马宏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年增订版, 109-115.

作者简介:

艾山江·吾买尔(1981-),男,维吾尔族,新疆喀什市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应对方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