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文化的源流、内涵及其形态

2016-03-15朱尚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太极图太极拳

朱尚华

摘要:太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瑰,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易学,发展于中国的道学、儒学文化,并且涵盖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太极文化以太极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表达了“全息一元”和“一分为二”的宇宙观,说明了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包含了关天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的哲学理念: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以太极图为标示的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等,为太极拳运动实践提供了思想依据。太极拳作为表述中华太极文化的生命形态或典形载体,太极图示所表达的哲学思维和文化观念应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太极文化;儒道释;太极图;太极拳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20-03

太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与范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和理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轴承形态,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根源于中国的易文化,发展于中国的道文化、儒学文化,也涵盖了中国的佛文化,其文化的精华延伸于中华武术、医学、养生、气功和兵法之中。

一、儒道释:太极文化的易学源流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周易》的思想理论核心,古体的易字就是日月的结合,易字本身包含了阴阳概念的内涵,它体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万物变易、不易和简易的深刻认识。人类始祖伏羲氏最初创立了太极和八卦,并以古太极图为标志,精辟地论述了宇宙的阴阳之道和八卦之变,以及事物相生相克和兴衰之理,诗日:“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太极文化可推源于此。商(殷)朝末年,周文王姬昌研究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之变,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形成为“周易”学说,他演绎了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艾辞,成功地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运用于对人类社会的治理,由此发展成以周都西岐为主体的后天八卦,亦称之为文王八卦,开创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先河。春秋末期的老子和孔子精研“周易”,他们进一步阐明了太极的阴阳之理,为太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在彻悟“易理”之后,在他创编的《道德经》中精辟地论述了天地阴阳变换之“道”和人类祸福之“得(德)”。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万物之源。他认为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这种运动永不停止,同时他又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仅指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而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互动。老子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发展了“道”的概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根本的含义是指一切都是根源于自然,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合道”。道家的理想是成为“真人”、“仙人”,以“道”为主宰,重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太极辩证关系。

孔子以《易经》为根据,编写了《易传》,通过对《易经》注释,使之简明透彻,淋漓尽致,使之逻辑化、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描述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演变过程和根本规律,并把这个根本规律用“太极”这个最高的范畴进行了概括;《周易·系辞》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太极”和“道”是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易”和“道”便成为了太极文化的两大支柱,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太极文化中吸取了天地乾坤、上下尊卑的思想,创立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为基础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且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奉行:“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修身处世之本,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中、正、仁、和”,其理想是成为与他人、社会相和谐的“仁人”、“贤人”、“圣人”,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太极关系。

佛教进入中国后,以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博大精深教义,填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空白,它所具有的跨地域的非理性的精神力量,初步解决了中国古代普通人民的精神归宿问题。释(佛)学思想自汉代传入中国,南北朝得以兴盛之后,逐渐地被注入汉文化的内涵,其中的思想哲理就是顿悟人生。所以说,无论是小乘教法崇拜的罗汉所讲求的自我修为;还是大乘教法崇拜的菩萨所讲求的普渡众生,其实质意义都是对生命的不断超越。佛教从本质讲也是教人清心为佛,克制七情六欲,理想是成为自我和谐的“佛鄭”,体现的是个体自身的身心和谐、心灵和谐的太极关系。

太极文化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文化体系,它所秉承的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要旨、“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以及“知、止、定、静、安、虑、得”等修身功夫,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价值观体现;它所秉承的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下为公”的核心秘诀,最佳地体现了“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上善若水”等道家精神气质;它所秉承释家“自在”、“空相”、“明心见性”的学说内涵,完美地体现了“慈、悲、智、愿、行”的心性终极走向。儒、道、释一脉相承、合二为一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股潮流,共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总得说来,儒家是教人知书达礼,积极向上,追求事业,重视人的现世价值;道家是教人无为而治,返璞归真;佛家是以心灵的超越解决人的现实困惑、痛苦。所以,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莫非是头戴儒家士途之帽、身穿道家逍遥之袍、脚穿佛家清静之鞋,使它们能共存共容、平衡和谐,分别从自然之我、社会之我、个体之我的不同角度去满足人的生命需求,也体现着中华太极文化的源流和精髓。

二、太极图:太极文化的图腾内涵

太极图在世界上流传年代最早的一幅显示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最基本规律的简练、精美、深刻的图案,它以理念与文化的外化和物化形式,刻记着属于我们人类的真切形象、善良理念、美意内涵。太极图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将天地万物的生成与演化道理,用最简洁、最美的“天下第一图”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它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科学基本理论惊人的一致,使以太极图腾为标识的太极文化,对当今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太极图:俗称“阴阳鱼”,阴阳鱼寓于圆中,阳鱼之尾,抱阴鱼之首,阴鱼之尾,抱阳鱼之首。从外在形态上看,太极图用了两个黑白相抱而成圆形来表示,它所表达出的思想是:无论宇宙间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如何复杂、如何多变,但都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基本构成:阴与阳。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矛盾体结构是物质的最基本存在,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学中的“酸与碱”、物理学中的“正电与负电”、生物学中“遗传与变异”、植物的“雌与雄”、动物的“公与母”、人类的“男与女”等。正如《黄帝内经》所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它是一切活性生命的根源,它主宰着宇宙天地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所以说,太极图的阴阳论是我们祖先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最简化的概括图示,阴阳之理即是万物的存在基础。

据《尚书》记载:“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太极图由来已久,也可能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第一幅杰作。伏羲因之而又加以创造,遂由太极衍生八卦。自秦汉以后,易图、太极图在隐逸者、道家手中代代相传,到了唐末五代才由道士陈转公布于世。宋朝中期,著名易学家、理学家奠基人周敦颐(陈转的弟子),经过精心研究,把陈转的“无极图”发展完善为“周氏太极图”,并配以《太极图说》。到元明清各朝代,又出现了众多名家的各种太极图示及论述。比如:元朝陈剩夫进上的“太极六十四卦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清朝端木国瑚的“端木氏太极图”等太极图时隐时现,最后彰显于明代。这说明太极图一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承传、发展、完善,这是中华民族自伏羲以来代代相传的集体创造。

关于太极图产生的根源有两种典型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太极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本源来自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蛮荒时代,先民们用图画式的记事性符号进行沟通与交流。当时中华先民的智慧刚刚开化,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很粗浅,太极图所记录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关于天气、气候、昼夜变化方面的知识,天气、气候、昼夜变化都是太阳和月亮运动的规律所致。天地之间有两种性质之气,一种是阳气,性质光明、温暖;一种是阴气,性质黑暗、寒冷。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不断地运动。但由于当时缺乏文字,中华先民就采用图形的方式,将这种认识记录下来,后人就把这种图称之为太极图,也叫阴阳之气变化图。另一种说法是:太极图是“脑电图”,它是我国古代人体生命科学微观层面的伟大发现,这种发现应归功那些既精于医学,又精于气功的大师。太极图是对人体微观生命现象的宏观描述,它起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大脑电波的唯象描述,太极图来自道教,在道教徒那里始终是作为丹诀秘宝同内丹修炼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道教内丹修炼大师唯象地把太极图看成是一张内丹功修炼功能态下的人体精、气、神(物质、能量、信息)的关系图。

太极图就是通过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来说明在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所表达的宇宙观即是“全息一体的一元论”,又是“一体二分的二元论”,太极的理念认为相悖的两个命题可以同时成立,其他的哲理命题都要以这两个看似悖论的命题为基础。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对太极图哲学内涵的阐释更多地强调其中的二元对立,即矛盾一方与另一方的相生相克和斗争。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推演到社会领域就催生了:只有斗争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动力的斗争论思想。从宇宙和生命的本体出发,考察太极思想中的“全息的一元论”,我们可以发现,太极思想十分强调的是人自身、万物自身,以及人与万物之间总是处于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辩证关系之中。虽然太极思想也强调对立与斗争,但是它不把这种对立和斗争当做目的,而是把对立和斗争当作实现万物平衡与发展的一种手段,人自身、万物自身、以及人与万物之间就是在矛盾的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包容,在相互的抗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终极目的,这就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太极辩证思维。“太极”中的和谐思维虽然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能,但也确定地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趋向不是事物之间的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共存。简言之,太极图所含的哲学理念是: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它以图式的方法表达了事物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也代表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

三、太极拳:太极文化的生命典范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典范形态,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理根太极,始有太极拳”。太极拳理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相济,方为太极。太极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已成为贯穿太极拳理论、技术和功法的始终法则,阴阳变化是太极拳技法的基本规律,体现着阴阳的相消相长、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道理。陈鑫在其所著的《阴阳总论》中说道:“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也就说:只有阴阳平衡相济,懂得阴阳变化,充分运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是太极高手。太极拳运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很好表达,在人我之间、在人与社会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均是矛盾着的,太极拳运动的实质就是要使练习者学会善用矛盾、调和矛盾,最终能化解矛盾、消解矛盾,达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要表达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运动要求在人体的运动中实现内部客观能量流与主观意识流的统一,使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融,这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之中。

太极拳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其历史悠久,它深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吸取了易、道、儒、释等文化精髓,也被誉为“哲拳”、“文拳”。太极拳在儒家是太和拳、在道家是无为拳、在佛家是如是拳、在医家是治未病拳、在武家是十三总势拳,名相是拳,而本性是中华传统太极智慧的结晶。如果仍然继续地去追究太极拳到底为何人所创编,已没有实际意义,从总体上说,太极拳是根源于中华文化中的太极辩证思维,根源于中华儒学、道学、佛学、武学、医学,经唐宋禅学和宋明理学成熟之后,结合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太极思维方式而发展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形态。太极拳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对生命运动规律的真知灼见,更是哲学、科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的大融汇。

太极文化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太极拳的练习主要讲究“和”,它讲究人体内部的身心和谐、人体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其武德上,太极拳的“和”还表现在其向来不以争强斗狠为追求,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不断超越,精神和身体的同时提升,最终达到一种相由心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典范形态,是最能体中国哲学思想的武术形态。其动作套路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内涵,它所倡导的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意动身随等习练境界,即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又汲取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精华,深受道学、儒学、佛学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从而成为一种极具太极辩证哲理、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武术拳种。它的知行合一、形神兼备的修炼原则,继承和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建真.太极文化的渊源与发展[J].武当,2011,(1).

[2]邵统明.太极图、八卦图的本来意义[J].中国气功,1997,(4).

[3]章伟文.“太极图”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2003,(7).

[4]罗永平.解读太极图[J].中州体育,2009,(7).

[5]束景南.太极图:人类文化之谜的破译[J].苏州大学学报,1992,(2).

[6]明赐东,周来祥.太极图的哲学内涵及社会学意义[J].中国文化报,2009,(3).

[7]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

猜你喜欢

太极图太极拳
太极拳练习如何注意呼吸养生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朱熹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版本与内容的修订
42式太极拳
解读太极图
话说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