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的多维研究

2016-03-15冯丹丹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多维度译者交际

冯丹丹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与商务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的多维研究

冯丹丹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与商务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对翻译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多维度生态考量。英汉旅游文本不同的语用特点使得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显得尤其必要。本文探讨了旅游文本翻译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翻译学对旅游翻译的适应性,对比分析了英汉旅游文本语用特点差异,最后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多维度生态阐释,以期为旅游文本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旅游文本翻译;生态翻译学;多维度选择;选择性适应

旅游文本翻译主要服务于向外国游客推广旅游品牌,传扬中国各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在旅游材料中准确地向国外传达中国所富含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介绍引人入胜的风景便变成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关键,需要广大的翻译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确定共同的翻译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旅游外宣的翻译却没能跟上发展的脚步,旅游景点宣传册翻译质量不高,难以凸显我国文化和风景的奇特之处,更加无法满足外国游客对异国的好奇心。更有甚者,“不佳的翻译水平更会让人贻笑大方,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外树立的良好形象,”[1]所以旅游文本亟待改变目前不尽如人意的翻译现状,传统的翻译理论过于强调文本的语言层面使其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指导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不仅关注语言因素,同时更关注文化与交际层面等外部环境因素的生态翻译学进入了翻译实践与研究的视野,也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结合旅游文本的翻译,探讨生态翻译学对其所具备的指导意义并多维度考量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

一、生态翻译学

1. 产生背景

在国外,早在1998年纽马克就在他的著作《翻译教程》里将影响翻译质量的文化因素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便是生态方面。2003年爱尔兰学者迈克尔·克罗宁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生态”的术语。2006年他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内容的翻译应该注重语言内在的不同和不同语言之间应有达到的生态平衡[2]。在国内,21世纪以来,生态翻译学发展很快,著名翻译作家胡庚申于2001年在《初步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里首先正式提出,推动翻译研究踏入新的历史起点,转向全新的生态学视角。2004年,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里,胡先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即达尔文的适应和选择,强调了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评价标准[3]。此后几年,胡先生又接连出版了多本有关于生态翻译学的书,对生态翻译学进行全面解释与理论构建。随着生态翻译学的逐渐发展,其他的翻译学者也开始将该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使该理论得到不断的补充与完善。

2.理论简介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翻译的适应和选择上,起源于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译者的选择去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而限制了译者的翻译活动,包括源文、原语言和目的语、语言学方面和文化方面等[4]。同时,翻译过程也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循环过程,但是适应也是选择性的适应,而选择也是适应性的选择。生态翻译学的核心在于译者不断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选择活动,进而确立了译者的主导地位和整体的翻译和谐,即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和谐,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鼓励了译者灵活使用“优胜劣汰”和“最优选择”的原则[5]。

在自然世界里,只有顺利适应变化的才能生存,同理,如果译者不去适应自己的翻译世界,也会惨遭翻译生态环境的淘汰,凸显了适应的重要性。同时,要译者去适应所有的生态环境根本是不可能的,译者需要自己选择性去适应某一生态环境。

胡庚申将翻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翻译前阶段和翻译正式阶段。前翻译阶段指译者去适应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了合适的译者。翻译正式阶段则是译者去选择最终译文呈现形式[6]。例如翻译著作《红楼梦》,第一个过程便是选择性适应。要想翻译作品质量上层,译者则必须是个对《红楼梦》有所研究并且最终还有所收获的学者,这就是客观的翻译生态环境。没有对原文一个彻底的了解和掌握,整个翻译过程也会进行不下去,从而最终淘汰掉译者。因此,在这个阶段里,译者也会慢慢的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得以幸存。第二个阶段里,译者的身份开始有所改变,主要体现在对翻译的生态环境的适应上,是由这个生态环境选出来的,是一个多维度适应的过程。宏观上来讲,译者会选择某一合适的翻译策略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微观上来讲,选择具体的译文内容,包括与语言学相关的语言、词汇、语法、修辞方面的,和韵律以及被动语态等。多维度适应运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熟练掌握。而最终的译文必须得经过这两个阶段,其价值也会根据整体的适应选择程度来衡量[7]。

二、英汉旅游文本的语用特点差异

旅游文本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本翻译例如小说翻译,需要注意语言使用的特点。

1.语言内部的常见差异

每个国家或者地域有着自己习惯使用的特殊措辞、句法和修辞。对于中文来讲,更注重的是意合,而英语则是形合,这也是英语语法为何如此重要的缘故。中文词句较抽象,倾向于使用较华丽的用词,更注重文采,而英语的句子更具体,简洁朴实,平白直抒[8]。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比如:

英文:This museum built in 1880 is open to visitors from now on and people are so happy about the news.

汉译:这个建于1880年的博物馆从现在开始向游客开放,人们为此感到开心。

这是两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句子之间的关系由and连接,而汉语译文就是简单的陈述,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表现出来,并没有出现“and”对应的汉语翻译“和”。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在语法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往往会将许多意思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更偏向于使用不同的短句。英语长句中会使用很长的修饰语,比如从句使句子变复杂,整个句子看起来错综复杂,但仍是一个整体。

汉译:无论过去多少年,她都要等她的丈夫回家,即使已离家十余年了。

这一个句子里包含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文采用的是多个分句。

除此之外,在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使用方法上,英语多代词而汉语多名词。英语中大量的人称代词,同时还有形式多样的连接代词、关系代词,在英语长句里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重复,往往要使用较多的代词。汉语也有诸多代词,但是由于结构上要求不高,句子短,更习惯使用相应的名词。

语法习惯上另一个不同是英语的被动语态现象,使用比较频繁。汉语也有“被,让,给”等词来表达被动,但是并不常用,在翻译过程里,往往将英语中的被动译成了主动句。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不同点是英语句子前面是中心,而汉语中心则在后。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在后,即重点内容先说明。而汉语则是由因到果,先是假设,事实,然后才得出结论,重点内容后说。

在翻译实践当中,要小心处理这些差别,尽可能的提高翻译质量。

2.语言外部的语用差异

旅游文本汉英语用差异主要体现在旅游这一因素。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需要旅游翻译文本的对象,语用差异也要给予同等的重视。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上陌生人的车”……这些都是爸爸妈妈们经常碎碎念的话。但是,真正的安全教育,一定不是条条框框的禁令,不是你不厌其烦的叮嘱,而是经历、阅历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1)旅游动机的差异。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旅游翻译文本可能是外国人来到中国、甚至未到中国所接触的第一个材料,基于此旅游翻译文本更应该关照到游客在旅游中的文化感受。

就单纯来欣赏异国风景的游客,需要用更加优美的笔风描写风景,以吸引他们的到来,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对景物的描述,以激发对游客的吸引力。

旅游宣传是为了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避免游客破坏旅游环境,旅游材料还包括一些宣传口号以提醒游客自觉保护环境。由于使用对象和篇幅的原因,往往旅游语言要清楚明白,直截了当。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跨社会、跨心理的翻译的交际活动”[9]。根据功能目的的不同,旅游文本可以分为旅游宣传、景点介绍和景点警示等,源文本不同,翻译也相应不同。

(2)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人的思维方式差别更大。比如常见的中国式打招呼,熟人相见,往往问候“吃了吗”,许多外国人大惑不解,认为吃没吃饭完全属于个人问题,无需外人再三询问。再如,一群中国女孩出国游玩,途中迷路,想向旁边的人问路,结果几乎任何人都避而远之,无视这些女孩的“hello”。后来才得知,在美国,“hello”是卖淫女向路边人搭讪的惯有手段,而“hi”才是一般人打招呼的选词,也怪不得路人对这些女孩视而不见了。

在旅游方面首先要了解面对的顾客的思维方式,明白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免冒犯对方或者让对方觉得无趣。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欣赏山河美景的角度并不同于国内,因此也应该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描述风景,同时,导游翻译时要避免敏感性话题,勿引起矛盾。

三、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

生态翻译学原则有多维度适应和选择性适应两种,在旅游文本翻译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翻译方法的角度而言,注重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角度进行适应性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翻译的要求和各种维度的平衡转换之下,寻求得当质量合格的译文[10]。以下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种角度分析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1.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来自于不同方面和层次。即,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要注意两种不同的语言在措辞、句式及篇章内容上的差异,进而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旅游词汇涉及范围广,包括宗教、历史、民俗等,还会涉及一些俗语、谚语等固定表达,都要力求翻译准确无误。源文本是反映当地旅游信息的直接材料,忠实于原文才能传递正确的语言信息。但是仍不免会有一些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空缺词,在翻译时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

中文:苏堤

英译1:the Su Causeway

英译2:Lovers’ Lane

在上述的两种翻译方法中,前者是直译,后者则是意译,二者各有利弊。前者为了保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保留了汉语的用词方式,告诉外来游客景点的直接名称。后者则有助于外来游客的直观理解,对该景点的意义有更多的感触。通常在翻译实践中,可以使用英译1和2相结合,用英译1为主,以英译2作说明解释,既保留了源文本的文化风味,又清楚传达了其含义。

中文:中国山水,风格多样。多样的风格,相对应而存在,相比较而多姿。杭州西湖,水榭楼台,人工赋予她典雅美;蜀中仙山峨眉,漂浮于云涛雾海,呈秀色于烟雨蒙蒙的山林;誉满世界的广西桂林山水,水秀山奇,山水平分秋色。

译:China is a land of scenic contrasts, each uniquely representing its own area: West Lake in Hangzhou with enchanting pavilions, set in quiet surrounding, Mount Emei in Sichuan with peaks peeping through mist and clouds, Guilin in Guangxi with panoramic view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其汉语文本措辞华丽,运用排比,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然而,英译并非是逐字的翻译,对句子重新编排,省去了一些华丽却空的词,增加了一些易于游客理解的地名,从语言维上对原文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

2.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6],而不是将源语言的文化强行套用到译文上。旅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尤其是在处理诸多的文化负载词时,况且中国大部分的景点都带有独特的中国特色。

中文:紫来洞(道教景点)

英译1:Purple Source Cave

英译2: Zilai Cave

相比来说,译1比译2翻译的更好。向旅客介绍景点时,如果单纯只是译2的译法,很难让游客了解其中的中国文化,而译1更有一种“紫气东来”的味道,给予他们很大的联想空间。这是一种处理方法,另一种方法是类比或转译,将内容转变为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例如中国的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与外国游客知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相对应。

因此在旅游翻译文本里,还需要从文化维的角度处理内容,增加游客对文本的了解。

3.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顾名思义,交际维就是指交际意图,翻译文本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也是衡量翻译成败的一个关键。在旅游文本翻译中,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到位也是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为了传播中国文化保持中国特色而导致游客不理解译文的意思,那翻译便是失败的,因为服务和交际的目的并未达到。

中文: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朵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西季桂;竞相开放,争妍媲美。

英译: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11]

这段旅游宣传的广告,中文版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语描写桂花,使人觉得优美向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得按部就班的翻译成英文,未免语言过于啰嗦重复,不与英语使用习惯相符。出于交际意图,只需要将公园里各种漂亮的桂花这类信息传达过去就可以。欧美国家对桂花的种类也并非十分了解,过于强调桂花的区别和名称只会让游客越加迷惑。因此,译者进行了删减,用不一样的文字传达了相同的信息,更好的服务于交流意图。

总之,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是左右翻译过程的三大因素,需要译者好好针对不同的场合和要求适译。从三维的转换上译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文本的质量。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作为新的翻译理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1)生态翻译学尽管发展历史不久,其多维度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理论受到广大翻译者的重视,广泛应用到翻译文本上,旅游文本翻译中应尤其重视;(2)旅游文本翻译不同于其他的文本翻译,不仅要重视其语言内部差别,还要特别重视其外部语用差别,翻译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和处理;(3)生态翻译学具体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种角度调整翻译策略,帮助译者在旅游文本的翻译时,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提升译文的水平与质量。旅游文本翻译中,要加强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运用和掌握,做出让游客理解、满意的翻译,以促进跨境旅游中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1]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26.

[2]Phillipson, Robert. Review of Michael Cronin, “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J]. Language Policy,2006,(5):227-232.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7.

[4]彭井.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斯奈德寒山诗英译本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34.

[5]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 .上海翻译,2010,(4):1-2.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2011,(2):5-9.

[7]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中国外语,2011,(6):96-99.

[8]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1988:95.

[9]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59.

[10]Hu Gengshen. Translation as Adaption and Selection [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3:4.

[1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2.

责任编辑:彭雷生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t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FENG Dan-dan

(Foreign Language and Business Department,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 China)

The eco-translatology focuses on how translators deal with adaptive selection in translating environment and adopt multi-dimensional ecological thinking 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Since English tourist texts ar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ones in terms of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use adaptiv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ourist texts translation to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adapt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to tourist texts translation first,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ourist texts. Finally, th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elaborated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dimension to provide a new stag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ourist texts.

tourist texts translation; eco-translatology; multi-dimensional selection; selective adaptation

2016-06-10

冯丹丹(1980-),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

H159

A

1674-344X(2016)10-0107-05

猜你喜欢

多维度译者交际
情景交际
空间角与距离的多维度解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情景交际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交际羊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多维度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