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马军考

2016-03-15芦会影高少宇

邯郸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军光武帝起义军

芦会影,高少宇

(邯郸学院 a.教师教育中心 b.质量监控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铜马军考

芦会影a,高少宇b

(邯郸学院 a.教师教育中心 b.质量监控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

铜马军,新莽末年河北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后为光武帝刘秀收降,成为刘秀平定天下的武装基础,对东汉政权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铜马军名称中的“铜马”具有特定的指代意义,无论是铜马军活跃的地域、内部的构成还是名称的来历均体现了其与赵地的渊源。

铜马军;赵地;赵文化

历史上,虽然对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其“篡夺”、“窃取”了农民起义军的成果,也有人颂扬其为农民起义军的代表,并多次挽救了起义军的命运①学者们对光武帝及舂陵军在西汉末年农民起义中发挥的作用,态度不一。如吕思勉先生的《秦汉史》中肯定了刘氏的积极作用,而孙达人先生的《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则反之。,但史家公认东汉政权的建立正得益于对以铜马军为首的诸多农民起义军的招抚和斗争,故而光武帝刘秀又有“铜马帝”之称。可以说,对铜马军的深入研究对汉代历史和赵地区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铜马军的来源、名称含义、与赵地渊源等具体问题进行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铜马军与铜马帝

光武帝刘秀又称铜马帝,今河北邢台的光武帝庙又称铜马祠,这里的铜马指新莽末年出现的农民起义军铜马军,光武帝得名的原因就在于成功的击败并收编了这支军队,为荡平河北,建国一统奠定了基础。

刘秀手下的将领们彭宠、邓晨、邓禹、陈俊、耿弇、铫期、耿纯等人与铜马军及其余部的进行了多次交手,②详见《后汉书》之《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彭宠传》《李王邓来列传第五·邓晨传》《邓寇列传第六·邓禹传》《吴盖陈臧列传第八·陈俊传》《耿弇列传第九》《铫王祭列传第十·铫期传》《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耿纯传》光武帝刘秀在即位后告天的封禅中提到:“咸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邑百万众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心,下为元元所归。”《[1]3157-3158将收编铜马军当与昆阳之役、王郎之诛相仿,为平定天下的重要步骤,并在封禅中作为主要的历史功绩出现, “登封报天,降禅除地”[2]1404也就不足为奇了。

铜马军对刘秀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提及,刘秀大败铜马军后,其众归降,但“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按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遂数十万,故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1]17。《尔雅》称号者,呼也。或是自取,或是人所公认。铜马帝之名明显属于第二种情况,即刘秀被称作“铜马帝”,收复铜马所起到的政治意义和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本次的收编行为不仅多次为史书收录,而且还留下了纪念建筑,铜马祠。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提到:“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题云:《漳河神坛碑》。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3]164可见,铜马祠不仅是为纪念光武帝刘秀收编铜马军而建,且其建立时间要早于建和三年,即公元149年。

稍晚的《魏书》也提到南赵郡下的广阿县(前汉属钜鹿)“有广阿城、尧台、大陆陂、铜马祠。”[4]

北宋《太平寰宇记》的《河北道八钜鹿县》中,引用《水经注》文字,并指出铜马祠的具体位置“ 在(钜鹿)县北七里。”

清修《顺德府志》中亦记载铜马祠“在城北铜马镇”。至今,铜马祠原貌早已不见,但根据史书记载,当为河北邢台巨鹿县下铜马镇内西铜马村西北,村民称铜马镇内西铜马村西北 500米原有土台,即为铜马祠旧址,此处曾为东汉起义军铜马军的常住地,因此光武帝打败铜马军后,在此建祠,该地也因之得名。

二、铜马名称的由来

铜马军、铜马帝、铜马祠,铜马的称号不断被沿用,其中的“铜马” 究竟是什么含义,铜马军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

因何以铜马为名,《后汉书百衲本》注称:“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铜马贼帅东山荒秃﹑上淮况等,大肜渠帅樊重,尤来渠帅樊崇,五校贼帅高扈,五乡贼帅董次仲,五楼贼帅张文,富平贼帅徐少,获索贼帅古师郎等,并见东观记。”[1]16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东观汉记》原书遗失,多是后人根据《艺文类聚》《文选》《北堂书钞》等相关记载中抄录,因此仅有“又击破铜马,受降適毕,封降贼渠率,诸将未能信,贼亦两心。上敕降贼各归营勒兵待,上轻骑入,按行贼营。贼将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由是皆自安。”[5]6并没有说明铜马军的名称来源,因此,铜马军的名称来源问题还需以注文为依据,即“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

首先如果以山川土地为名,则意味着铜马军缘起或活跃的区域以铜马为名,或该地内有铜马。然而,以铜马为名的山川城镇,并不见于史家记载之中。

若以兴起或活动区域内有铜马计,则东汉之前,以铜铸马的事情仅见于汉武帝时代,因得大宛马而以铜铸马像,立于署门,名金马门。东方朔踞地而歌,称“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金马门。”[2]3205但此为汉宫之所在,是全国保护最为严密的地方,不适于起义军的产生和活跃;且即便有起义军的确因此而得名,其名亦当为“金马军”而非“铜马军”。

故而,“铜马军”的命名就应该是以军容强盛为号了,如赤眉军得名是“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赤眉。”[6]9如此,铜马并非某一地名,而是某种特定的标志或具有特定的含义了,这有以下四种可能性:第一,起义军为骑兵,且多以铜为装饰;其二,起义军虽非骑兵,但身配铜马,以为标志;其三,起义军并无任何配饰与铜马相关,但首领别号铜马,故得名;其四,铜马具有其他特定含义,以显军队强盛。

起义军多“以饥馑相聚”[6]4154、“饥穷,故为盗贼”[6]4152,所以无论是要铜马军中多骑兵还是要其身配铜马装饰以为标志都不可能。至于其首领东山荒秃和上淮况鲜少见于记载,而且此时的重要农民起义军首领不仅都无别号,且其队伍也不以首领为名的习惯来推测,铜马军的名称来历与其首领亦无关系。铜马一词当另有含义。

那么 “铜马”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铜者:《说文》赤金也。《本草集解》铜有赤白青三种。赤铜出川广云贵等处,山中土人穴山采矿,炼取之。白铜出云南,青铜出南番。《广韵》金之一品。《前汉·律历志》凡律度量用铜者,取为物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节,不为霜露风雨改形也。又自然铜。一名石髓铅。又铜青。在此可见,铜的本意为金的一种,为物至精,贵重且有价值,故为最常见的金属货币。“不为燥湿寒暑变节,不为霜露风雨改形”由此本意,又可衍生出坚固的意思,如后世成语“铜墙铁壁”正是如此。

而马者,《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乘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乘畜。生于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可见,马既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动物,也带有某种神秘的属性,所谓“地精”。因此,马经常与另一种神秘的物种龙相提并论。《周礼·夏官·庾人》称:“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 在此,龙与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仅是长度不同而已。后南朝沈约的《宋书·符瑞志》则将马与龙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生物“龙马”,曰:“龙马者,仁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有翼,傍有垂毛,鸣声九哀。”马既如此不凡,自然而然也便开始承担反映社会安定、彰显统治者仁德的重任了。《孝经援神契》记“德至山陵,则泽出神马”。《尚书·中候》曰:“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处于河”。

当然,无论是神马还是龙马,都是马的“地精”含义的具体体现,而此类象征的意义的根源俱来自于马的本意,“怒也,武也”、“武兽也”。怒者,马之肥壮,其气愤盈曰怒。《后汉·第五伦传》鲜车怒马。武者,《郑注》文谓鼓,武谓金。《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刃,故为武。鼓主发动众音,无兵器之用,故为文。可见武与刀兵相关,与战争相连,马也如此。最初人们乘马田狩,自夏代车兵便出现在战场之后,马拉战车因其机动灵活且凶猛无比开始在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周时,车兵已成为战争中的主要兵种。战国时期,车兵渐渐式微,但自赵武灵王始骑兵这种新的兵种再次将马与战争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脱离了战车的束缚,马的机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尤善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得号“突骑”,在战争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者,“怒也,武也”的涵义在历史中不断得到体现,故此东汉马援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1]840

“铜马”的称号,既寓意着坚固不可摧毁,又寓意着勇猛强武,志气高昂。因此以“铜马”为起义军的称号可谓贴切之极,正是军容强盛的反应。

三、铜马军与赵地的历史渊源

以“铜马”为名,的确响亮贴切,但响亮贴切的名字却并非仅“铜马”而已,况“铜马”一名又非借自于山川土地,那么起义军何以能够想象的到这样一个名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铜马军与赵地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铜马军以赵国故地为主要活动区域,以赵地居民为主要构成人员,必然深受赵地遗俗的影响,铜马军的命名正是对赵地爱马、重马传统的反映。

首先,铜马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为故赵国旧地,铜马军的主要成员为故赵地之民。

钮永建注称“河北诸义军,铜马最强,他军多以铜马之命是从。”[6]54铜马军素有“河北最强的一支起义军”之称。据林剑鸣先生观点,其主要的活动区域是在“巨鹿(河北平乡县西南)、清河(今清河县西南)、魏郡(今河北境内)的广大区域”,[7]682这些地区不仅在故赵国旧地之内,且多位于赵地的核心区域。所谓故赵旧地,指先秦赵国极盛时期的历史疆域,“其领土跨越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四个省区及山东、河南部分区域”,其核心区域为“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东的‘东阳’地区,仅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及其以西以东地区”。[8]2

光武帝击败铜马军后铜马军的撤退路线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秋,光武击铜马于鄡,吴汉将突骑来会清阳。贼数挑战,光武坚营自守;有出卤掠者,辄击取之,绝其彻道。积月余日,贼食尽,夜遁去,追至馆陶,大破之。受降未尽,而高湖﹑重连从东南来,与铜马余觽合,光武复与大战于蒲阳,悉破降之,封其渠帅为列侯。”[1]16从铜马军最早出现的鄡(汉属钜鹿郡,故城在今河北束鹿东)、清阳(汉属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东南)至最初受降铜马军的馆陶(汉属魏郡,今馆陶)地区可见,铜马军主要在今河北东部地区一路向南退败,直到馆陶地区,因东南来的高湖、重连打破行军计划,转而北上蒲阳(蒲阳山,在今定州北平县西北)。可见今河北地区的东南部当为铜马军的主要活动区域,铜马军从鄡、清阳、馆陶由北向南节节败退,部分军队因此投降。之后,退无可退,与高湖、重连部北上,再次失败后,大部投降了光武帝刘秀。

铜马军的构成和人数史书所记不详,但公认包括铜马在内的别号诸贼“众合数百万人”,其中“铜马最强”。《后汉书·铫期传》中记入清阳、博平的铜马有“数十万众”,光武帝刘秀收服铜马军后,“悉将降人分配诸将,觽遂数十万”[6]等语,去除夸张不实之处,保守估计铜马军人数当近十万人左右。这十万人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成员来在于山东吕母的遗部外,剩下的自然都是本地居民。

其次,赵地的遗俗传统对铜马军影响至深。

作为曾经独立存在二百多年的诸侯国,历史上的赵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种印记即便到了西汉年间依然明显,因此司马迁在《史记》能够明确的将赵地风俗与他地风俗分辨出来。如“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後宫,遍诸侯。”[2]3263而一直以赵国故地为主要活动区域、以赵地居民为主要成员的铜马军自然也受到了赵地遗俗的影响,尤其是赵地爱马、重马的历史传统对铜马军影响至深,铜马军的得名也得因与此。

其一,赵氏自先祖以来便与马结下不解之缘,以知马、善御著称,具有爱马、重马的历史传统。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赵氏的祖先伯益便以“知鸟兽”而著称,所谓“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2]173。周代造父为周缪王御,“西巡狩,见西王母”,御术之精妙世所公认,并因之得城,后世子孙因城而名赵氏。可见,善御是赵氏先祖的历史传统。

其二,知马善御、爱马重马也是赵氏起家的根本。赵氏入晋后,因在军事上的贡献脱颖而出,据统计从晋国始设中军始至晋出公元年止,担任过晋中军元帅的共19人,其中赵氏族人担任中军帅的时间最长,达五十年。[9]104除了担任中军帅,赵氏族人为卿者众多,卿即是文职,又兼武事。既为军中将佐,了解并能合理指挥以车兵为主的军队,赵氏善御、重马自是不言而喻。尤其是赵简子的家臣王良素以相马著称,此人便是后世盛誉的伯乐。

其三,爱马重马是赵国的现实需要。赵氏立国之后,身为“四战之国”, 赵武灵王曾云:“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娄烦、秦韩之边……”,[2]1806险恶的生存条件和攻伐不休的兼并战争,迫使赵国厉兵秣马,以备万全。因此,无论是曾经的主力车兵、还是新兴的兵种骑兵,都受到了赵国君主的重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胡服骑射便证明了这一点,从此赵国在原阳设骑邑,多次西略胡人地,奠定了赵国军事强国的地位,军力仅次于秦。之后因统治阶层的腐朽,赵国渐衰,但赵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实力不俗,李牧守边时,就曾选战车13000乘,骑 13000匹出击匈奴,一车四马,则仅是经过训练的战马就有 18200匹之多,赵国养马业之盛、马匹之多可见一斑。

第四,爱马重马的成为赵地风尚,体现在国家的各个领域。在为解除阏与之围,大破秦军的将领赵奢赐号时,定名为“马服君”,为能服马之意,生长于赵地的名学家公孙龙以“白马非马”为题,探讨形而上的名实问题;赵国王室贵族更是将对马的喜爱和看重延续到了死后,目前已经挖掘的古墓之中,赵地墓葬中陪葬马匹的数量和以马为造型的艺术品之精美神似在前秦诸国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马在先秦赵氏赵国的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马造就了赵氏的兴起和强盛,同时,爱马、重马是赵氏赵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这也使爱马、重马的思想深植于赵地的风俗文化中。即便在西汉末年,活跃于赵地的农民起义军亦在名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入乡随俗,以铜马为号。

综上所述,铜马军作为河北最大的农民起义军,无论从地域上、构成上还是文化上都与赵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铜马军中的铜马一词的来源和象征意义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1]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郦道元. 水经注[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魏收. 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珍. 东观汉记[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袁宏. 后汉纪校注[M]. 周天游,校注.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7]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林剑鸣. 秦汉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沈长云. 赵国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朱艳红 校对:贾建钢)

K234.1

:A

:1673-2030(2016)03-0094-04

2016-07-05

芦会影(1982—),女,黑龙江海伦人,邯郸学院教师教育中心讲师,硕士; 高少宇(1980—),男,河北邢台人,邯郸学院质量监控中心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马军光武帝起义军
“糟糠之妻”的由来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Talk about music content and emotion of music movie "The Legend of 1900"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前夫中大奖
用100元读完大学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初探
深深鞠一躬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