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性人格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2016-03-15彭焕彬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彭焕彬

(韩山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广东潮州 521041)



创造性人格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彭焕彬

(韩山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创造是人格的核心特质之一,创造是人才的核心素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培养上必须坚持:主体性的开发是基础,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永恒动力,批判性思维方式的锻炼是关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是有效途径,锤炼创造能力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功能,值得深入探讨。近年来,在众多关于创新与教育关系著述中,论及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少,如班华提出“现代德育应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并以此为指导来改革我们的德育观念,改进我们的德育工作”,[1]15倪培霖提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课题”[2]60。

笔者认同从教育哲学角度提出的“创造性人格”定义,即“创造性人格,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3]12,试图以“创造”为纽带,与“人格、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这三者紧密联系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探讨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创造性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1.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当前,知识的数量出现爆炸式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培育学习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重视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身心健康的培育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具有全面发展素质的人才能正确地、负责任地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良性持续发展。从“知识为本”转向“素质为本”是历史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2.劳动(创造)是人才的核心素质

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人类自身素质生产的特殊的生产活动。素质教育反映出教育的本质要求。对于“什么是素质”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就其本质层次上讲就是劳动(创造)素质。没有劳动(创造)素质,人的其他素质无法形成、存在,就没有形成和存在的必要和意义。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人的劳动(创造)素质、劳动(创造)能力的形成、发展以及展示、确证的历史。人的自为本性使人永远处在奔向人的生成发展过程之中。人是不会满足于既成的存在和既有的生活的,总是追求更新的存在,奔向更高的生活。人只有通过创造才能成为人,才能有人的世界、有人的生活。创造性所关涉的是人之是否能成为人。而“成为人”则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人是一种永远处在未完成式中的存在。

如果我们把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称为人的“一般素质”,那么劳动(创造)素质就是人的“具体素质”,这是两类不同层次的素质。每一个人的一般素质无不最后表现和落实到劳动(创造)素质上,任何社会也无不结合和通过劳动(创造)素质的改善来提高全民族的一般素质。因此,以培育人的劳动(创造)素质为核心和着力点的素质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质。

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应该是其能劳动,能创造。我国人才学家王通讯先生给出“人才”定义是: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其特征是:其劳动具有创造性,即非一般性、非重复性的劳动;其劳动具有进步性、方向性,即从事的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际贡献。所以,“创造”是人才的核心特质,一个人即使读书万卷,但却人云亦云,无任何创造之举,那也不能称之为“人才”。

3.人的本质是劳动(创造),劳动(创造)是人格的核心特质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和自觉的活动。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发展的动力。劳动的产生,就是人格的形成;劳动的解放,就是人格尊严的提高;劳动的非人化,就是对人的人格否定。劳动(创造)内在于人的本性结构之中。我们教育所要强调的创造性,其要义不在培养一部分仅仅指向于科技、器物发明的“创造型人才”,不在于某些技能和方法的习得,而在于促使人去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是在养成一种对待整个生活的积极肯定的创造性态度,是在使创造性人格得以普遍生成。

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相联系,人格就是人的主体资格,其核心特质之一就是劳动(创造)。人格的高低很重要的一个标准表现为对待劳动(创造)的态度。马克思说过,真正的人格“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的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敬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4]6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使人具有人格尊严呢?“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4]6“人格作为主体性的体现,早已被认为是同创造、精神修养和克服时间地点的限制分不开的,而无人格则总是同消极被动、不自由、心胸狭隘和没有尊严联系在一起。”[5]46人格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它是创造性的源泉。

4.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是为了个体自主性的高扬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往往把个性的塑造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同,视个性为规则、道德的对立物,在价值取向上多从社会和国家出发,对个体的本体价值问题及人格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关注,共性功能明显而个性功能不足;在目标设置上,没有摆脱狭隘的实用主义取向和工具化意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目的理性”,约束性功能明显而发展性功能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功能性的缺失,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典型的消极人格:一是附属人格,大学生缺乏人的自主、进取和创造精神;二是无为人格,大学生养成一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生态度,自我封闭,与动态的社会生活相悖;三是占有性人格,大学生把获得现成的对象物并固守其获得物作为生活的根本目的,人和世界的关系,只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他们是一些想把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都作为占有物来占有的人。

以创造性人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尽职尽责,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地按社会规范去行动,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道德自律与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社会价值取向和较高的人生追求,从而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发展个性,和谐发展。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的方法途径

1.主体性的开发是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有了主体性,符合了主体资格,才具有人格。能动性主要表现人的主体能力,能区分、选择、利用、改变环境,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自主性主要表现人的主体权力,善于了解、调节和控制自己,自觉利用自己的理智,开发自己的潜能,调节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身体,在遇到不公平和冷落时,总能保持自己的正直和诚实,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自为性主要表现人的主体目的,有着明确的目的并且自觉去追求和实现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性开发上必须做到:一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把“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型学习转变为创造型学习,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学生成为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二是大力提倡“双向互动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共同交流、互相沟通、互相补充,在交往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启迪、新知的发现。

2.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创造性人格的永恒动力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困扰我国科教界的三大难题——李约瑟之问:近代科学在欧洲没有在中国?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网民之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乔布斯——在不断地拷问着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人的创造动力来自于理想信念,落实到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之上。真正的创造意味着献身,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头,冒别人不敢冒的风险,舍弃别人不愿舍弃的安逸,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把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希望内化为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任何其他课程和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够代替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必须做到:一是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改变学生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为了社会而忽视个人发展的印象。让学生明白:倡导大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既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增加推动力。二是注重通过校训等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世界著名大学无不注重通过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来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哈佛大学校门上的名言是“进入哈佛是为了增长智慧,离开哈佛是为了更好的为国家和人类服务”。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文开学的致辞是“为成为全球公民做好准备”。西南联大的成功也是与它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分不开的。从“刚毅坚卓”的校训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爱国精神深深化入师生之心灵。三是注重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汤一介先生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奉献精神,有以“民胞物与”的仁爱胸襟作为立身行事的“修身”精神。中国文化十分重视“创新”,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中华民族为什么要不断有所创造,就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

3.批判性思维方式的锻炼是创造性人格的关键

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两方面,对客观的批判和主观的批判。对客观的批判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理论要持分析批判的态度,辨证地否定前人理论中的不合理因素,同时又要把合理因素吸收过来,作为新理论发展起点的组成部分。对主观的批判就是要能辨证地认识自我,在理论观点和方法上坚持真理的同时,敢于放弃自己的错误思想和片面认识。保持思维的批判性是形成创造性人格的关键。耶鲁大学校长莱文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国的教学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毕业生的思维狭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批判性思维培养上,必须做到:一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训练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哲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因为哲学在本质上是理性的。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而理论思维的能力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6]284发挥哲学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功能,必须实现哲学功能观的变革,认真改造我们坚守的陈旧的哲学理论模式,摒弃惯常使用的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标准化考核模式,建构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充分发展的、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二是在所有专业课程教育中,必须注重训练人的思考方式,引导教育对象学会辨证思维,全面正确地观察分析形势,提高对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力。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欧内斯特·L·博耶曾经提出过“内涵丰富的主修专业”的设想,他认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专业将要回答3个基本问题,即“本学科所要考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本学科所包含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是什么?本学科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什么?”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

4.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

文化对人思想观念的生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心理机制上,它是一个群体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程序,即群体成员对一定社会刺激产生的类似反应,这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具有稳定性。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为特点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使我们形成安于现状、缺少竞争、因循守旧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样的文化形成了墨守成规、安分守己的思维定势。创造与一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思想观念的束缚是创造性人格形成的头号障碍。只有改变对“标新立异”一概排斥的社会心理,改变“枪打出头鸟”的社会风气,提倡鼓励冒险、容忍和接受失败的价值观,才能在全社会养成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只有创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文化,营造崇尚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文化环境,才能使中华民族创造之源大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上必须做到:一是要加强第二课堂和其它教学实践环节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条件;二是要积极创建“人本主义课堂”,努力创造具有个人信任、赞成和移情式的理解的一种氛围,以情感的发展促进认知的发展,使教育者成为“爱的使者”,成为“鼓动家”,激发个体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突出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它在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和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还能促进它们的发展。

5.锤炼创造能力是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大部分都有创造的愿望,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屡屡受挫,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这里面根本的、内在的原因是青年大学生自身缺乏一种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锤炼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上必须做到:一是自信心的培养。日本发明学会会长丰泽氏曾说过:搞出发明创造的首要秘诀就是认为创造发明并不难。一个人如果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输了,就不可能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富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正是因为有强烈的自信心。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创新和进取的动机,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产生创造的动力。二是强调创造能力各有不同。比如,同在南京市的不同大学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各有不同。南京大学,是以科学教育见长的大学,其创造力体现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创造特质是知识;东南大学,是以技术教育见长的大学,其创造力体现为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特质是技术;河海大学,是以工程教育见长的大学,其创造力体现为为国家重大工程如三峡、南水北调等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创造特质是集成创新。三是强调创造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积极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方法,建立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促进其求实态度、求是精神和求真作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2]倪培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课题:创新精神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3]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袁贵仁.试论人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黄部兵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the Focu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ENG Huan-bin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Abstract:Cre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qualities of personality as well as the core quality of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us the principl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 personality are: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is the found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eternal power, the rational,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is the key, the strengthening of inno⁃vative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the forging of creativ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Key words:quality education;creative personal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彭焕彬(1971-),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项目编号:SZ201007);韩山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编号:HJG0935)。

收稿日期:2015-09-30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6)01-0094-0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健美操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应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