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生态特色探析

2016-03-15李开文李晓通邹孟言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纳西族少数民族云南

李开文,李晓通,刘 武,邹孟言

(1.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33000;2.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0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的生态特色探析

李开文1,李晓通1,刘 武2,邹孟言1

(1.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33000;2.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昆明 65020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对云南节日体育文化的生态特色进行分析。认为,节日体育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民俗节日为时间节点,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及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行为体系,具有浓烈的生态意向。云南节日体育的生态特点表现为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模拟、对自然环境的积极顺应,以及对信仰意义的转换。对民族节日体育的生态学研究,有助于对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进行全方位把握。

云南;节日体育;生态特色;模拟;崇拜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节日体育形式,节日体育是各民族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相对固定、神圣和重要的活动方式,而各民族的节日体育与其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离不开各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节日体育是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在其所直观感知的生活世界的一种形构,人的行为和所处的生态时空背景相互作用、相互解释,从而产生节日体育的意义。因此,节日体育既以区域性的山川地理为自然条件,又以民族民间节令、信仰或休闲娱乐为文化依托,其在节日里的展演便蕴含了自然生态内涵和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生态环境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节日体育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建立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文明成果必然会深深地带有鲜明的生态环境印记。

1 云南的生态环境特点

云南省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该省南部。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山的省份,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河谷、沟壑等地理样貌相间分布其中,各地貌之间海拔相差较大,造成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差异极大。以云南地理环境走向进行划分,分为滇东高原,滇南高原,滇西、滇西南、滇西北高原。一般来说,云南北部平均海拔在3 000—4 000米;云南南部平均海拔在1 500—2 200米;云南西南靠边境地区地势逐渐平缓,平均海拔为800—1 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1]。由此,云南少数民族也随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呈现出分布广泛却相对集中的特点:分布广泛指的是各民族分布在不同区域,相对集中是指一个民族主要集中在某一区域。如纳西族主要集中在滇西北的高原山地,傣族主要分布在德宏、西双版纳等河谷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2],并以其独特、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传统保留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

2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概况

民俗是节日的上位概念,民俗中包含节日,因为节日中含有大量的体育元素,所以节日体育又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也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一省共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各异、底蕴深厚,千百年来,这些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各自创造出了大量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节日体育文化资源。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是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古老的社会活动,每当举行民族节日时,节日体育就会展现其中。从运动形式看,云南民俗体育分为跑跳投类、体操类、球类、水上类、射击类、骑术类、角力类、武艺类、舞蹈类、游戏及其他[3]。以各节日体育活动所处地区进行划分,高山峡谷民族的体育活动以爬山、爬刀杆、爬天梯、溜索、赛马、飞石、射箭、射弩等为主;半山区民族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秋千、射箭、刀术、陀螺、斗牛、顶杠等[4];坝子河谷区域的民族擅长摔跤、划船(龙舟)、堆沙、游泳、跳水等体育活动[5]。如果以云南民族节日体育文化源流特点为依据,云南民族体育将分为:岁首节日体育、宗教节日体育、农事节日体育、娱乐节日体育、集贸节日体育[6]。据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不完全统计,云南少数民族大大小小的各种节日将近170个[7]。云南民族体育事业在国内遥遥领先,总项目已达386项,占全国民族体育项目总数的1/2[8]。

3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的生态特点

3.1 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模拟

人类一定的文化行为,都是在特定的区域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云南节日体育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云南许多少数民族节日体育都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创造和发展的,对各种自然物习性、自然现象与规律具有明显的模拟痕迹[9]。如带有祭祀性质的藏族转山、傣族泼水、彝族阿西跳月等。有的是生产、生活实践的一种反映,如:怒江独龙族的溜索、石林彝族的火把节、纳西族的老鹰抓小鸡,以及文山苗族的斗牛、母鸡抱蛋、牛抵架等。

以老鹰抓小鸡为例,该游戏在我国北方民间广泛流传,在云南各地的少数民族节日中也比较常见,只是游戏名称上有所改变:滇北一带叫叼小鸡、滇南一带多叫黄鼠狼吃鸡、滇西一带又叫母鸡抱蛋等。这些名称上的差异,也体现了区域特点:滇北海拔较高,老鹰、大鹏相对较多,老鹰经常会把小鸡当作自己的食物进行猎杀;滇南植被良好,黄鼠狼较多,而农家养鸡大多放养,小鸡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常常成为黄鼠狼的攻击对象。可见,这一游戏的产生,明显地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模拟。这类游戏是一种集体性的儿童活动,游戏中含有情节的表演和角色的分工,而游戏情节的编排,便来自民族地区的民众对居住地自然环境的体验和感悟。

与儿童的体育活动不同,少数民族成年人节日体育大多带有一定的竞技、休闲、娱乐性质,如彝族火把节的斗牛、摔跤,藏族藏历新年的赛马、角力,傣族泼水节的赛龙舟,纳西族三朵节的武术表演等。无论是竞技、休闲还是娱乐的性质,节日体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纳西族武术来说,在东巴教仪式和《东巴经》中有不少记载与动物有关。在《东巴经》的“蹉模”舞谱中有一千多个武术基本动作,有的动作严肃威武,刚劲有力,有的动作舒展大方,细腻优雅,这些都是模仿当地常见的大鹏、牦牛、黑鹰等动物而来的。纳西族武术着重模仿牦牛刚烈勇猛的形象特征,形成了自身刚猛的技击特征;另一方面,受生活于丽江的高原湖泊的白鹤、金蛙等动物的启发,纳西族的武术动作又展现了舒展大方和细腻优雅的一面。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承载着大量的区域人文背景信息和生产、生活内容,颇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喜好和心境;同时也可使我们了解区域性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中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除了对区域内常见的自然物属性及特点的模拟,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体育还积极探究自然现象的内部规律,并在模拟后进行创新延伸。节日体育反映了各民族对自然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映射出不同自然环境中各民族不同的生命意识。节日体育以模拟、隐喻、变形等方式,诠释着当地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2 对自然环境的积极顺应

云南地区兼具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特征,以至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民族在生产内容、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间节日体育活动[10]。云南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其中有祭祀性质的节日体育活动,也有闲暇时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其形式多样,且不少都带有鲜明的竞赛性。所谓竞赛,是在机会均等的前提下人为设定的竞争,参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如速度、耐力、灵敏、记忆力,或对比赛器械的良好掌握等,参加者在比赛中不得接受外来的帮助,以竞赛成绩显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如滇北地区天高山峻,香格里拉藏族人民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形成了崇尚力量与技巧之美,由此产生了角力、赛马等赛力和技巧性活动。滇南气候温和,农业精细耕作,人们性情柔和灵巧,富于想象[11],因此民间流行技巧类的竞技活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属热带雨林,那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河流众多,以水而居的傣族人熟悉水性,“水文化元素”在傣族节日体育文化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12],赛龙舟也自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体育活动了。

顺应自然环境形成的节日体育活动多起源于生产劳动,人们在节日中进行技艺与体力的较量,其原动力正是生产劳动中人们对技艺、体力的需要和崇拜,通过较量,那些技艺出众、体魄强健者脱颖而出,在该族群中受到更多的尊重。节日体育的竞技还存在具体小环境中,特别是在特定的地域生态条件下形成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活动,对节日竞技体育习俗有着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3.3 对信仰意义的转换

自然物不能构成文化,但人们对其产生了崇拜等感情,便成了文化,人们对自然物崇拜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仪式以及传达的信仰意识等,也都变成了文化。信仰文化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对区域性民族文化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云南少数民族的信仰包括了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灵崇拜。任何一种崇拜,都最终要具体化为某些行为,身体活动或者身体运动也是各种崇拜元素的重要表征符号之一。如在云南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期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对苍山脚下的本主进行朝拜和祭祀,届时把本主请出神龛用花轿接回村寨,安放在公房神台上;随后,男女老少在广场上举行耍龙、舞狮、踩高跷等活动,祈求本主显灵保佑。在纳西族东巴古籍中记载着纳西族先民对木石的崇拜,在祭祀的时候用树枝和石头代表神祇。纳西族认为树木生长迅速,特别是枝繁叶茂和开花结果的树木有着更为特别的属性,它象征着自然物的繁衍和增殖。于是纳西族人就向树木祈求福泽,希望自己的部族也像树木一样繁盛。为此,纳西族东巴在三朵节时便要举行祭祀性质的东巴跳,通过身体的不同运动形式传达出纳西族先民对木石的崇拜之情。云南省弥勒县彝族支系阿细人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节日当天姑娘和小伙子都手持火把,排成两条火龙在山里或广场上来回奔跑,以示驱除隐藏在村里或者山里的恶魔,最后大家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跳月”舞蹈;次日男女老少都集中到摔跤场观看男青年的摔跤比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苗族的爬花杆是为了祭祀祖先而产生的一种竞技活动,爬花杆分为祭杆、闹杆、嬉杆等环节,谁用时最短、动作最漂亮谁就是冠军;冠军能赢得姑娘的青睐,能获得谷物种子、牲畜等物质奖励。不同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决定和培育着不同民族的文明样式。节日体育既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方式的反映,更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心理的缩影,节日体育通过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将自然物与自然现象进行社会化转换,深刻诠释着各民族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识。

4 结语

遍览形形色色的节日体育项目可以发现,多数节日体育都取自自然界。在这一思想观念的统摄下,某些有生命或没有生命的物体通过人的活动(运动)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具有了动人的灵性。于是,节日体育便成了人与自然、图腾及祖先对话的中介,成为各民族企图支配或求助于这些自然事物的物态表象。然而这种转化是在特别的民族语境中进行的,以借代的形式将各种信仰、思想隐性或显性地表达出来。所以,当地节日体育所承载的意义,只有深入该群体文化之中才能理解。

云南节日体育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民俗节日为时间节点,以运动项目为载体,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自然生态及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行为体系,具有浓烈的生态意向。由于云南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当地的节日体育活动也表现出鲜明的个体特点。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云南节日体育往往出于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模拟,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积极顺应,对信仰意义的转换等生态特点。对于云南节日体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当地节日体育的生态传承,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何韫嘉.滇东山水景观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08:17.

[2] 卢开智.西部少数民族节日体育的演变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4):70-73.

[3] 胡小明.民族体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8.

[4] 李立.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的体育资源——时空分布与开发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5):79-83.

[5] 郭家骥.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06,24(5):74-77.

[6]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82.

[7] 李开文,刘杰,李晓通,等.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31(2):49-52.

[8] 黄学诚,林艳,邓伟.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区域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99-102.

[9] 李晓通,张予云,张成胜.资源生态化开发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政策的人类学思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1):81-85.

[10] 潘伊荷.小城镇居民参加传统节日民俗体育活动的调查与思考——江西广丰洋口镇居民的个案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6.

[11] 徐昶楠.广西敢壮山歌圩与壮族传统体育的调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0:34.

[12] 李延超,饶远.傣族体育与“水文化”缘由探析[J].体育科学,2006,26(4):76-79.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ultur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Festivals in Yunnan

LI Kai-wen1, LI Xiao-tong1, LIU Wu2, ZOU Meng-yan1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33000, China; 2. 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ming 650203, China)

This article applies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cultur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festivals in Yunnan on the basis of ecological theories. It puts forward that festival sports is based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akes folk festival as a time node and sports as a carrier, and it is a behavioral cultural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ethnics’ unique natural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practice with strong ecological intentions.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festival sports lies in the simulation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laws, active adaptation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conversion of faith significance.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ethnic festival sports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all-round grasp of sports culture in festivals of ethnic minorities.

Yunnan; festival sport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mulation; worship

2015-10-2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QN2014076)

李开文(1980-),男,云南曲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G852.9

A

1008-3596(2016)02-0063-04

猜你喜欢

纳西族少数民族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
纳西族国家认同的历史与现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