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

2016-03-15黄春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亳州文化研究

黄春霞

(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 236800)



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

黄春霞

(亳州学院 教育系,安徽 亳州236800)

摘要:“亳文化”作为亳州地方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与“徽文化”并列的安徽文化品牌,也成了我们要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传承文化的场所有很多,而高校因为它的人才和科研方面的优势,以及兼具的文化传承的功能,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承场。从我校对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主要是通过设计校徽,建立与亳文化有关的研究机构,申请相关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撰写著作等科研活动,编写校本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设置相关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等途径实现的。

关键词:高校;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各个地方传统文化组成的,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简称“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化国际化和文化垄断日渐普遍的当今时代,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那么,为何要利用高校来传承呢?众所周知,高校的主要劳动成果是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高校还是大批人才的集中地,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高校这个传承场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实现“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能在传承过程中,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让“亳文化”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创新。

一、什么是“亳文化”

“亳文化”,是我校在2010年1月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的概念。“亳文化”,是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简称,是亳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今已成为皖北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亳文化”具体来说,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影响深远的老庄道家文化,颇具风骨和名士风度的曹魏诗歌,独具一格的方言民俗文化,醇香的古井美酒文化,养怡情怀的老庄养生法、华佗中医术和五禽戏,以乐府民歌、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为代表的品类繁多的民间文化,以花戏楼砖雕为代表的建筑风格,以及历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等,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千百年来生活于斯的本籍、客籍及侨居外地的亳州人日积月累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经验、社会价值观等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

这些珍贵的文化财产,是值得我们悉心保护和传承下去的。经过历代亳州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现今已打造出“亳文化”的文化品牌,并在安徽已经形成“南有‘徽文化’,北有‘亳文化’”的文化格局,它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对安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

二、高校如何传承“亳文化”

我校很早就有与亳州地区相关单位合作,对亳州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归档、学术讨论等传统。我校对亳文化的传承力度,是伴随着我校的发展不断地加大的,特别是2009~2014年最近六年,我校师生一直坚持对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活动,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学术界的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纵观我校最近六年来对“亳文化”的传承方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设计校徽进行传承

在我校校徽的组成中,篆体的“亳”字本身就是亳州古老历史文化的化身。“亳”可以追溯到奴隶制国家商,是商建立国家的标志,是帝喾和成汤的都城,殷人祭拜宗庙的地方,距今已经有46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从“亳”字就可以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校徽的另一重要组成是芍花,篆体“亳”字就写在芍花形状中心,它们一起占据着校徽的核心部分和显要的位置。芍花是亳州的市花,因其药用价值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亳州人民勤劳、质朴、高洁的象征。以篆体“亳”字和芍花作为校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寓意着亳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我校对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决心。

(二)建立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传承

我校建立的与传承亳文化有关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亳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旅游研究所,古井文化研究所,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和亳安中药日化研究所。

我校在2004年就成立了老庄研究会,专门致力于道家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但刚开始并没有注重在学校师生中进行广泛的传承。后来,随着对亳州地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学校定位的清晰,我校在2010年成立了“亳文化研究中心”,除了在原有基础上研究和传承老庄道家文化之外,还开展了对曹氏家族文化、中华道学与养生文化、华佗与五禽戏、亳州方言与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和学术研究,在学校师生和社会中的影响日渐加深。

几个研究所,也根据各自的特点对亳文化进行着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旅游研究所和古井文化研究所,与亳文化研究中心,遥遥呼应,对亳州的风土人情,文化景观、饮食习俗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研究,并结合我校的旅游专业和酿酒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亳州的旅游资源和酒文化在学校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与当地的旅游部门和古井集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从而使得亳州的旅游文化和酒文化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课堂上、书本中的文字介绍,还将相关的技能传承下来,并在校企合作中得到了创新。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和亳安中药日化研究所,利用亳州丰富的中药材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和亳州中药方面的人才力量,结合我校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的发展,不仅在学校师生中传承着中药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将有关中药的种植、采集、烘焙和提炼技能有效的传承下去。

(三)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传承

我校对亳文化的科研传承途径,主要是通过申报与亳文化有关的课题,撰写、公开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及出版相关的著作来实现的。

在我校科研的六个研究方向中,其中地方文化研究、三曹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中药制药应用研究和酿酒应用研究四个方向都是关于亳文化传承的。从教科研活动的数量上来说,我校在2009~2014年近六年间,教师承担的各类教科研课题一共有202项,其中与亳文化有关的课题立项的就有50项,占到24.75%。从我校的教科研数量和质量上来看,每年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至2014年收获颇丰,获得省厅级批准的有关亳文化研究的课题也最多。同一时间,我校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共有739篇,其中与亳文化有关的论文99篇,占到13.53%;编写的论著一共有24本,其中有关亳文化的有8本,占33.33%。

从教科研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对亳文化进行了九个方面的传承:一是对亳州地区方言、方言机制和熟语的研究与传承;二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介绍和传承亳州婚俗文化、家庭文化的研究;三是从旅游和历史的角度挖掘和传承亳州历史文化古迹和英雄人物的研究;四是从体育运动的角度传承和创新亳州的武术晰扬掌、五禽戏的研究;五是从创编的角度革新和传承亳州二夹弦和地方戏曲、舞蹈的研究;六是从美工的角度利用亳州特殊的砖雕技术设计和开发亳州的工艺品的研究;七是从城市建设和建筑的角度保护和传承花戏楼砖雕文化和亳州老区建筑风格的研究;八是阐释和传承三曹和魏晋文化,以及老庄哲学和道家文化的研究;九是对亳州中药仓储、亳菊和亳芍培育、加工和药性分析的研究。

除此以外,我校还组建了一些传承和创新亳文化的专业团队,如中药复方产品开发创新团队,三曹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团队等;以及对亳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计划,如卓越教师(药物分析检验)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

(四)编写教材、课程和课堂教学来传承

我校在传承亳文化的过程中,除了重视申请有关亳文化的各级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外,还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并通过撰写出版相关教材,设置亳文化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正式地向全校师生进行广泛的传承。

我校近年来组织了一些教授和校外的专家,强强联手,进行科研活动,并对他们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撰写和出版,形成了一批介绍和传承亳文化的教材,如《亳文化十讲》《亳州二夹弦音乐研究》《中国式养生》《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传奇》和《唐代涉医文学与医药文化》等。我校还出色的完成了一批传承亳文化的校本规划教材,如《酒类酿造工艺学实验指导》等,以及申请完成一批省级精品视频开发课程,如亳文化概论等。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亳州地方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我校在大一下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校级任选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选用《亳文化十讲》作为教材,向学生系统的介绍亳州的悠久历史、多元的文化景观和亳文化的精神与特色,让学生了解亳州,热爱亳州,为亳州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献上一份力量。《亳州二夹弦》课程,是我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采用《亳州二夹弦音乐研究》作为教材,既让学生了解、习得曲调多变的地方戏曲,又让学生学会调拨和弹奏二夹弦乐器。除此以外,以虎、鹿、猿、熊、鸟的动作和神态为原型创造出的华佗五禽戏,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详,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来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力,行气活血,舒筋活络,还可以用于慢性病的康复治疗。我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华佗的五禽戏结合时代和美学原理进行了适当的改造,编成适合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五禽操,做为全校学生必修的体育公共课。我校将五禽操作为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仅让广大的学生强健了身体,而且使华佗的五禽戏得到了传承和创新。亳州的剪纸,是亳州地区民间装饰工艺品,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亳州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亳州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柔和秀丽,又有北方剪纸的粗犷刚劲,以细致传神为主要特色,其作品享誉海内外。我校将剪纸列入学前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手工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传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培养了大批亳州剪纸的传承人。舞蹈老师,利用舞蹈创编课程,在舞蹈中融入五禽戏的元素,在舞蹈中体现芍花的精神,编排出精彩优美的《五禽戏韵》《芍花情思》等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除此,近年来,我校多次召开“亳文化研究”论坛和座谈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安徽开展亳文化学术交流。我校学报依托亳文化研究中心所设“亳文化研究”栏目在2013年省厅局举行的评奖活动中获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奖。同时,我们还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积极的进行亳文化传播,除了利用网络资源之外,我校专门研究亳文化的教师在亳州市电视台开设的“问津国学”专题节目中,还做了好几期有关亳文化的专题讲座。

(五)设置相关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传承

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亳州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现代价值,也为了培养更多的亳文化的传承人,我校结合市场需求,在专业发展规划中瞄准了亳州现代中药、白酒、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在学校设置了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管理、旅游文化、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与开发、酿酒工程、艺术设计学等新专业,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传承亳文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了这些与亳文化传承息息相关的新专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抛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大量兴建实验实训室,增加实验实训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中实践课的比例,采用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2010年以来,学校与古井集团、济人药业、华佗国药、亳州文化旅游公司等39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一方面聘请了95个企业高管技术人员来我校任兼职教师,发挥他们在生产一线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担任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亳州白酒文化、中药文化、旅游文化等亳文化技术方面的传承能力。另一方面,还让这些企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我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中,与我校教师一起制定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协议中还要求企业接受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里挂职锻炼,加强我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教师对亳文化传承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此外,我校在企业设立了71个实习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中药、酿酒和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有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见习的机会,还有一年进驻企业实习的时间,并且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有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负责人一起指导和培养。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加强了学生对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加强了他们传承的意识和技术能力。

(六)建设校园文化进行传承

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我校对亳文化的传承,在校园文化中随处可见。在我校校园宣传墙壁上,刻有栩栩如生的亳州人演练五禽戏的画面,以及生机勃勃的亳州人民酿酒、采药的生活画卷;我校每年都会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些传承亳文化的黑板报比赛和亳文化知识竞答活动;而由五禽戏改成的五禽操,不仅是每学期全校性的班级体育运动比赛的重要内容之外,还是我校大学生每天必做的两大早操之一。另外,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都会组织新生参观亳文化馆,由管内专职人员做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城市有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也给这些大学新生进行了一场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

傍晚时分,飘荡在我校上空让全校师生心情激荡飞扬的校歌“精彩人生从这里起航”, 就是由我校老师作词作曲完成的。“涡水悠悠,芍花飘香,钟灵毓秀,桃李芬芳;这里是商汤故都,这里是三曹家乡,厚德务实的优良作风,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朗朗上口的歌词,优美澎湃的旋律,已经成为我校师生人人会唱的“流行”歌曲。

芍花是亳州的市花,蕴含亳州人民品质坚韧、勤劳朴实、健康向上、追求文明、走向美好的深意。这种芍花精神一直以来都在我校师生中得到传承。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志愿者活动,如去汤王陵祭奠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学生创业比赛中,鼓励学生利用亳州特殊的文化景观和中药资源进行创业活动,如开花茶网店、打造中药交易平台等。而“芍花志愿者”是我校教师志愿者队伍的名称,我们不仅以“芍花情,师专梦”为主题举办教职工元旦晚会,通过演唱《古老的亳州有一朵美丽的花》《红芍花》等歌曲进行芍花精神的宣传,还展开了一系列以芍花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如亳文化大讲堂活动,看望孤寡老师,为贫困地区小学捐衣或捐书等等。

总之,我校对亳文化的传承,结合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全校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展开,硕果颇丰。通过对亳文化多种途径的传承,亳文化在安徽文化圈和学术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对亳州乃至安徽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也影响越来越深。

参考文献:

[1]王正明,魏宏灿,等.亳文化十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2]刘洪洲.亳州二夹弦音乐研究[M].哈尔滨: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3]孟凡翠.探寻“五禽戏”与舞蹈之联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25(4).

责任编辑:张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90-03

作者简介:黄春霞(1979-),女,安徽庐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亳州学院课题“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编号:BSKY201511)、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青年基金项目“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民俗舞蹈资源的开发研究”(编号:2013SQRW133ZD)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亳州文化研究
亳州司尔特——助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居· 文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