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探析
2016-03-15邓小海
邓小海 曾 亮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探析
邓小海 曾 亮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贵州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两者的良性互动是贵州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保障。在新时期,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具有必然性。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贵州呈现出了不少两者良性互动的闪光点,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上存在误区、政策法制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制约等,应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体制机制,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精准扶贫。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互动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必然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是大势所趋。
1.生态文明已成为治国理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重大决策部署。2007年,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中共十八大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可见,生态文明不仅是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其更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它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政治意志,作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力武器,精准扶贫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
2.精准扶贫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
精准扶贫是目前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的精髓和亮点,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扶贫工作新要求和新挑战的积极应对和正确指引,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同时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不容许一个人掉队”全面小康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
3.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互动关系
(1)两者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两者作为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线,虽然它们的任务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精准扶贫解决的是新时期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两条战线有着极大的关联性。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可持续发展观中就包含了消灭贫困的内容。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就是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调,往往成为阻碍贫困问题解决的重要原因。因此,新的形势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互动。
(2)精准扶贫需要生态文明新视角
精准扶贫离不开生态文明新视角。反贫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地区经济的增长与个人收入的增加,但贫瘠的自然资源、恶劣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等往往是导致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最为重要的原因。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仅严重影响着其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精准扶贫重要途径。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精准扶贫以自然生态环境再生产的良性发展为基础,发展生产必须要服从生态环境治理,特定情况下,宁愿调整经济活动,也不能停止环境的治理。虽然,一些生态建设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果,有的甚至还会暂时成为贫困地区的经济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依然是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发展,比如石漠化治理、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等。因此,精准扶贫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为视角,注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势在必行。
1.贵州省情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
在贵州,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显著的共生性。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分布于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上述地区要么是干旱缺水,要么是地表水严重渗漏而无法利用,要么是山高坡陡、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通常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同时也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可见,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就要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多个维度,解决精准扶贫中面临的问题。
2.时代召唤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提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要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为发展营造优势,让青山绿水带来金山银山。当前贵州扶贫开发工作出现的新常态,其中就包括“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和改革体制机制、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为此,贵州省提出了包含“生态保护”在内的“五个一批”扶持措施和“扶贫生态移民行动”在内的精准扶贫“十项行动”,并且在扶贫生态移民行动中提出要把142万人从石山区、深山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全部迁出。贵州省委十次六次全会提出,守住增长速度、社会安全、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水清、天蓝、地洁四条生态底线。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现状。
贵州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过程中,贵州呈现出了不少两者良性互动的闪光点,特别是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2]多年以来,贵州始终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积极转变扶贫方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省级样板。贵州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也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程度不断提高。通过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一手抓精准扶贫,贵州坚持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良性互动,坚持走绿色发展、绿色扶贫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品牌,逐步完善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相互支撑和共同促进。
1.以绿色生态产业为精准扶贫重点培育产业
近年来,贵州着力打造十大生态扶贫产业,在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重点发展精品水果、中药材、核桃、茶叶、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努力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以来,贵州实施到村的以牛、羊和优质果、茶、菜、药、薯为重点的特色生态产业化的项目多达4万多个,累计投入的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高达66.5亿元,实现项目总产值813亿元。2014年12月,贵州取消了对紫云、赫章等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贫困县的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收入增长、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等方面进行绩效测评,引导干部进行科学扶贫开发。[3]
2.努力打造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品牌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为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贵州就开始在生态环境恶劣、贫困问题突出的地区,探索和实践异地搬迁扶贫。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在1994-2000年间就实现迁移1781贫困户、85237人。[4]从2001到2010年,贵州共投入异地扶贫搬迁资金24.2亿元,实现8.78万贫困户、38.27万贫困群众的异地搬迁。根据《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2012年至2020年贵州将对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和异地搬迁。2012年至2015年6月,共安排11.2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74.5亿元部门资金及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移民和异地搬迁工程,已落实9个州(市)组织实施,实现42.4万人口“挪穷窝”,其中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搬迁对象占全省91%。[3]
(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总体来看,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贵州广大农村居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普遍不高,并且在精准扶贫或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与生态文明的践行脱节现象。在一些地区,干部群众还认为只要能发展就总要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总会比发展得慢好,而忽略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才是合理的和可持续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发展只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只关注速度而忽视效益,以至于在扶贫过程中,全然不顾生态环境而上马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垃圾”项目,这种片面的扶贫观念,不可避免地会以生态环境作为扶贫的代价,必然会加剧贫困地区的生态恶化。
2.政策法制建设薄弱
就贵州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意义重大。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贵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计划》、《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可以看到,虽然贵州出台了许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的政策法规,但它们更多要么是只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要么只是针对扶贫,而鲜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专门政策法规。不难看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法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仍然不完备,对于贵州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各方面发展尚不能发挥有效的法制作用。
3.体制机制制约
贵州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扶贫产业规划、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依然存在体制约束、机制呆板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组织领导体制以及工作机制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参与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监督机制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考评制度尚不完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推进和实施。
组织领导体制以及工作机制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依然是由各自专门部门负责领导开展工作,缺乏两者相结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开展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参与机制不健全。贵州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还相当滞后,公众参与的领域窄、参与程度不高、对政府决策参与较少。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监督机制缺乏。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监督主体间缺乏协调,难以整体发挥监督合力。其次,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监督无力,作用尚未发挥。再次,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监督方式单一。目前贵州在生态文明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监督还过多的偏重于事后监督,缺乏对事前,尤其是事中的监督。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考评制度尚不完善。虽然,贵州已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但在实践中两者间的考核并未能实现有机结合。贵州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分析方法选择、统计核算等方面都不成熟,并且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基础数据。两者相结合的指标与考核方式都未能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相结合。
三、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对策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精准扶贫。
把生态文明理念置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以贫困地区适度开发、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产业、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等策略,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通过建立合适区域环境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实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主要目标的理解,围绕显著增强生态承载功能、初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建设进步明显和谐社会的要求,遵循建设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基本原则,遵循生态文明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的原则,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要以生态为目标,做到寓生态文明建设于精准扶贫之中,实现“精准扶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坚持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后劲。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要立足于克服扶贫项目自身的反生态属性,通过建立扶贫项目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政策保障,把精准扶贫工作融入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扶持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生态农业等扶贫项目,着力打造生态扶贫产业,构建生态扶贫产业体系,如生态畜牧、经济林果、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
(二)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运用多种途径来展开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宣传和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可持续发展观、绿色产业理念、循环经济理念等科学理论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的各个层面。提高贫困人口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宣传方式,在贫困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渠道和形式上,要强化新闻媒体主流传播渠道的影响力。构建网络、电视、报纸、影视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宣传模式,通过多元化、系列化和制度化的方式,积极开展持久性、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宣传教育。通过持续扎实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并转化为精准扶贫中的自觉行为,让贫困人口自觉自愿的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宣传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宣传教育体系。
(三)完善政策法规。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不仅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推动,而且更加离不开必要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只有具备科学有效的政策法规引导,才能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强大保障和推力。贵州目前已出台不少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方面的政策法规,但往往指向单一领域,但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而且有的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统一。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实践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政策法规。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目标、任务、方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健全扶贫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法规。
贵州应针对本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要发挥政府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以及经济手段,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宏观调控,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立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强有力的保障机制,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推动需要有效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其次,在政策法规完善后,还需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通过严格执法来控制扶贫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等行为;最后在扶贫项目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让社会和当地群众参与到监督中来,以解决扶贫开发中执法难、监督难等问题。
(四)健全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机制不完善是制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的主要因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机制应从贵州的实际省情出发,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体制机制,促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在省级层面建立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组织机构,成立由省扶贫办、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厅、农业厅、林业厅、旅游局等部门组成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领导机构。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监督机制。建立对精准扶贫中破坏生态环境的严惩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违法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超额处罚;未经环评审批的项目一律禁止开工实施,对擅自开工建设,可采取“按日计罚”,上不封顶;完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事故追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以及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规范生态环境执法制度程序,建立生态环境执法公开、案件审核等制度,保证生态环境执法的公正、客观、快速、高效;加强部门执法合作,创新执法机制。加强对精准扶贫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要加强各级人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监督,加强司法监督,强化社会监督。积极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增强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是贵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参与能够有效防控两者相互背离,在精准扶贫中偏离生态文明轨道,出现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发展得行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当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和社会都应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意义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良好氛围。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考核机制。在取消紫云、赫章等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贫困县的GDP考核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扩大以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收入增长、旅游产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等方面进行绩效测评的范围。大力推进绿色GDP在贫困地区考核中的应用,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指标纳入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体系中。政府有关部门应将贫困地区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法制化、制度化,是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考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对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
[1]刘远舰.坚定走精准扶贫之路建设好全面小康社会[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211/c1003-28119593.html,2016-02-11.
[2]李凯,罗石香.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举行[N].贵州日报,2014-07-12.
[3]吕慎,柳路.贵州扶贫开发是第一民生工程[N].贵州日报,2015-06-21.
[4]王永平,陈勇.贵州生态移民实践:成效、问题与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5).
责任编辑:陈小红
Guizhou is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eir benign interaction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synchronous well-off.In the new period,interaction of Guizhou’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inevitable.In the course of practic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Guizhou has shown a lot of glittering points of benign interaction,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weak construction of policy and legal system and restriction of system and mechanism.It’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improv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improv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zhou;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interaction
2016-05-20
本文为贵州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黔科合R字[2015]LSK2020号)“贵州省“十三五”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路及对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QN2015044)“南诏国内部民族关系研究”、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唐代云南地区移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邓小海(1982—),男,瑶族,湖南道县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扶贫;曾亮(1982—),女,湖南新化人,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贵州省生态文明中心助理研究员。
F323.8
:B
:1673-9310(2016)04-0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