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阳民间谚语的多重社会价值

2016-03-15邓耀华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襄阳

尚 炜,邓耀华

(1.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襄阳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 襄阳 441021)



襄阳民间谚语的多重社会价值

尚炜1,邓耀华2

(1.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2.襄阳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襄阳441021)

摘要:襄阳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襄阳人民生产经验、生活智慧的总结。它是襄阳人民劳动生活的伙伴,知识教育和道德教化的素材,具有影响深广的实用价值;它蕴含着气象、医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它言简意赅,巧用修辞和方言,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因此,襄阳民间谚语对襄阳乃至荆楚文明的溯源和传承具有多重社会价值。

关键词:襄阳;民间谚语;民间文学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我国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前,谚语已被人记载下来。《易经》中的“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国语》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韩非子》中的“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谚语,历经数千年,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我国谚语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人民群众经验、智慧的结晶,是活在民众口头的百科全书,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襄阳劳动人民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深刻而凝练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与智慧。在历代流传的谚语中,有时令天象的观察思考,有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有生活情感的记录抒发,有地理民俗的诗意描绘,有社会时政的淳朴关注,有真理哲思的孜孜追求。这一切共同塑造了襄阳人淳朴善良、浪漫积极的性格,展示了襄阳人重视农业、崇文尚武的风貌,构筑了襄阳人特有的精神家园,在襄阳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多重价值功能。

一、影响深广的实用价值

襄阳民间谚语同民间文学的其它样式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它是襄阳人民劳动生活的伙伴、生产经验的总结、进行斗争的工具、知识教育的素材和道德教化的标准。

襄阳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襄阳人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以农耕为主兼事林业、渔业的方式生活劳作,“春种一粒种,夏收百粒粮”,他们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感到非常自豪,并在年复一年、世代相续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

“清明前,好种棉”“立夏节气到,整田插早稻”“芒种打火夜插秧,棒槌落地也生根”“白露天气晴,棉花白如银”“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是对农事与节候关系的总结。

“春天三担肥,秋天万担粮”“棉花锄十遍,桃子一串串”“种田不要问,深耕多上粪”“犁得深,耙得烂,一块泥巴一碗饭”“庄稼不问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是田间耕作管理的经验。

“牛要长得好,圈干食饱露水草”“养猪无巧,窝干食饱”“杨柳栽沙滩,茶树上半山”“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变钱”“成材的树不用科(整枝),科科打打节疤多”是家畜饲养、种植果树的知识。

这些谚语是生活在襄阳的农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总结的直接经验,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流传,直到今天依然能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中华民族素来重视道德伦理的教化,襄阳人民也经常运用民间谚语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它对于襄阳人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尊老爱幼等性格的形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土地无偏心,专爱勤快人”“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耕苦做般般有,好吃懒做样样无”“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体现了襄阳人热爱劳动、以勤劳为立身之本的道德标准。“脚跟正,身板硬”“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嘴歪”“一好遮百丑,一正压百邪”“行为不正,教坏子孙”“行为不正经,舌头短三分”“善必寿长,恶必早亡”“人起好心,天有感应”“好心总有好报”“家有一老,赛如一宝”“牛吃草、马吃谷,小娃享的老人富”则展现了襄阳民众与人为善、正直好义、敬老护幼的道德诉求。谚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熏染着一代又一代襄阳人,从而形成了朴素的但会使人终身受益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许多优秀的文化精神就是这样被襄阳民众自然习得并代代相传。

二、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

尽管民间谚语篇幅短小,但言简意深,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具有弥足珍贵的科学价值。

在襄阳流传的民间谚语中,气象谚语、地理谚语、卫生谚语等占据了大量的比重,而这些也为现代气象学、地理科学、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气象谚语是农谚的一部分,是民众对天气的变化规律及与天象、物象的关系的观察与总结。“立春晴,一春晴,立冬晴,一冬晴”“惊蛰不动风,冷到三月中”“夏至有雨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立夏不下,无水洗耙,立夏大下,雨水冲坝”“立冬阴一冬阴,滴滴嗒嗒到开春,小雪天空晴,来年雨水匀”反映的是襄阳地区节气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看云识天气、观物辨阴晴也是襄阳人长久以来掌握天气变化的重要方法,这些在谚语中也有很集中的反映。如:“日落西霞放光彩,云接红日雨就来”“乌云拦西,骑马穿蓑衣,乌云拦东,有雨也不凶”“三月西南风,秋雨落不穷”“鸡迟宿、鸭欢叫,风雨马上就要到”“水缸上汗,雨天不远”“蜘蛛结网天必晴,蚂蚁搬家雨必淋”。就像竺可桢所提出的,中国古代天气知识的发展,天气预测始终未超过农谚的阶段,可见气象谚语对于自然气候变化的观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地理谚语形象地概括了襄阳的山川物产,对于后世人了解襄阳的风土人情有着重要作用。“宁往下边走一千,不往上边走一天”说的是襄阳的地理位置,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往上是北方,往下是南方,往下走一千里尽管路途遥远,但那里是富足的江南鱼米之乡;而往上边走就是相邻的河南,那里较为贫瘠,人们生活条件较差。“随州枣阳,鄂北走廊”“枣阳好地形,九龙戏金盆”是对襄阳地理环境的描述。“襄樊大头菜,久存不会坏,远销到海外”“枣阳酸浆面,一闻就冒汗”“东园的姜,走四方”“鹿头的黄酒壮,三碗不过岗”等等则是对襄阳土特产的展示,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襄阳人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卫生谚语总结了襄阳人民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延年益寿的秘诀、养生保健的传统,以其科学性和简便易行而成为民间治病救人的良方和健康生活的经验。“饭前洗洗手,疾病绕道走”“常换衣服常洗澡,蚊虫见了不敢咬”“干干净净,可防疾病”“换衣一身净,洗澡一身轻”等等谚语告诉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的作用。注重饮食也很重要,有些食物是对人有益的,有的则容易让人生病,如“九月菊花,清火降压”“黄酒黑糖,活血大王”“萝卜进了城,药铺要关门”“宁吃鲜枣一口,莫吃烂桃一篓”“宁吃隔夜饭,莫饮隔夜茶”“黄瓜进了城,医生忙不赢”。同时,襄阳人也非常注重养生之道,渴望能够通过养生延年益寿,“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精神愉快多走路,参加劳动多吃素”“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等谚语是人民长期以来的卫生常识和医疗结晶,不无科学道理。

同时,襄阳民间谚语在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突出的价值,对于我们了解襄阳民俗的面貌和民众文化心理有着重要作用。襄阳人注重衣装对人的身份的标志作用,认为“在家看名望,出门看衣裳”“收拾打扮不为妖,吃饭穿衣不为苕”。在衣服着装上,又讲究简洁,便于劳动生产,“饭要吃熟,衣要穿宽”。襄阳人的祖先是楚人,楚人尚赤,因此对红色的服饰特别喜爱,也偏爱颜色比较艳丽的衣服,如“红到四十绿到老”。襄阳地处南北交界,因此饮食上既有北方人的面食,也有南方人爱喝汤的习惯“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拜年家家转”“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都把汤圆包”“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同时襄阳人特别好酒,有着悠久的酒文化。“喝酒不吃菜,各人心里爱”“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这些谚语都表明在襄阳人的观念里饮酒是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襄阳谚语我们还能看到襄阳人的风俗仪礼和民众心理。“二月二,放牛娃洗澡发试儿”说的是二月二这天,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天气开始转暖,因此小男孩从这一天洗澡,甚至还有剃头的习俗。“五月五,不划龙船就打鼓”是指襄阳人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人们敲锣打鼓进行纪念屈原的活动;并且在清明时人们还要插柳,认为“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七月半,滚河水灯连成串”,七月半是传统的中元节,为了祭祀逝去的人要在河中放水灯。“三十贴门神,要账不进门”,腊月三十每家每户要在家门上贴上门神,以趋吉避凶,全家人开始迎接新年,因此贴上门神以后,外人就不要随便进门,大家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住九住九,三天就走”是襄阳婚俗中的说法,意思是新婚媳妇三天后须回娘家住九天。

这些独具特色的襄阳民俗也建构了襄阳人独特的民众心理。襄阳人世代以农耕为主,因此形成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传统。“七十二行好买卖,不如种田打土块”“千项业,万买卖,比不上种田打土块”“家有几亩地,不到远处去,农家光种田,不愁吃和穿”都说明了这一点。襄阳人重视家庭,渴望家庭团结,关系融洽,长久以来形成了家族聚居的生活方式,尽管现如今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这种地域心理依然表现明显。“夫妻和睦家不败,兄弟和睦家不分”“家门不和,外人欺讹”“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散”体现出的都是宗亲血缘在襄阳民众心中的分量。“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里该有总是有,命里没有莫强求”“知足心常乐,能忍身自安”“吃饱穿暖,闲事少管”又展现了襄阳人相信天命,知足常乐的文化心理。

襄阳民间谚语内容非常广泛,包含的知识异常丰富,它们是襄阳人民的百科全书,记录了襄阳人朴素的科学观和社会观,为我们探寻襄阳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溯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谚语是最短小的文学作品,是“语中之盐”,既高度浓缩又颇有韵味。谚语就像是精工细磨过的耀眼珍珠,不仅是民众生活的良师益友,也是陶冶性情的艺术珍品,具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襄阳民间谚语与其它地区和民族所流传的谚语一样,采用了比喻、谐音、象征、夸张、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艺术美和表现力。比喻是襄阳民谚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兔子不吃窝边草”“力气是木柴,早去晚回来”“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等通过打比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浅显的实物,起到了化平淡为深奥的效果。“前不栽桑,后不插柳”是襄阳老百姓的一种住宅习俗,在房屋的前边是不栽桑树的,在后边也是不插柳树的,这里运用了谐音,因为“桑”即“丧”,出丧是往前边出,是怕死人的意思;“柳”即“扭”,后边柳,是怕子孙后代不务正业走了歪门邪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父子协力山变玉,兄弟同心土变金”等谚语则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现象的本质,给人以可感的印象,引发人们情感的共鸣。

襄阳民间谚语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许多是用本地方言进行表述的,一方面具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具有乡土气息和地方风味。“三句好话暖人心,一句拐话恼人心”,这里的“拐话”是“坏话”的意思,与前面的“好话”相对照;“雨夹雪,下不撤”说的是雨雪天气,下得来不及;“白茫茫雾晴,灰几几霉雨”中的“灰几几”是地道的襄阳话,意思是到处看上去灰蒙蒙的,这是一个定型化的语词,在襄阳方言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一个人很迷糊经常会用“晕几几”这样的说法,在语体色彩上带有一种戏谑的意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襄阳民间谚语保存了大量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学特别是方言学的研究留下了许多重要资料。

襄阳民间谚语大都讲究韵律,很多是押韵的,平仄协调、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性较强。如“话多了不甜,水多了不粘”“真金不怕火炼,好汉不怕魔乱”“清明晴、雨水匀,清明暗、水上岸”“哑巴吃黄连,有苦也难言”这种对仗式的表现形式使民间谚语更易于被人们记忆和流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句式整齐的谚语中,结构组成却比较自由,很多时候,前后两个句子位置互换,也不会影响或破坏整个句子的意思。这样也便于人们根据各自的语言习惯与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动,体现了民间谚语的变异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襄阳民间谚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襄阳人的生活史、认识史,更体现了襄阳人的科学史、文化史。它滋养和教育了祖祖辈辈的襄阳人民,也熏染和培养了一批批的襄阳本土艺术家和科学家,对襄阳乃至荆楚文明的探源与传承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愿襄阳民间谚语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5]李宁.埃及民间谚语中的社会价值观透视[J].阿拉伯研究论丛,2015(1):175-186.

[6]春燕.藏族民间谚语中的民俗文化解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85-86.

[7]阿布力米提买买提.民间谚语及其文化内涵——以维吾尔族民间谚语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4(4):192-202.

[8]措加伍姆.浅析藏族民间谚语的艺术特征[J].青春岁月,2013(4):114.

[9]雷燕.土家族谚语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5.

(责任编辑:陈道斌)

Social Multi-values of the Folk Proverbs in Xiangyang

SHANG Wei1, DENG Yaohua2

(1.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 China; 2.Folk Literary and Art Society in Xiangyang, Xiangyang 441021, China)

Abstract:The folk proverbs in Xiangyang have rich contents, which express a combination of long life experience and production experience. They are the people’s partners during their labor life. As well, the folk proverbs become the materials for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They include knowledge of weather, medicine, folklore and ethnology which have precious scientific value.They are concise and vivid uses rhetoric and dialect, which have important artistic values. Therefore, the folk proverbs in Xiangyang have social multi-values for the tracing to the sources for Xiangyang civilization or even Jingchu civilization and their inheritance.

Key words:Xiangyang; Folk proverbs; Folk literature

收稿日期:2015-12-07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立项学科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尚炜(1979— ),女,湖北宜城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4-0028-04

邓耀华(1961— ),男,湖北襄阳人,襄阳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襄阳
襄阳市第七中学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