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秩序转型:全球挑战与治理”会议综述

2016-03-15束必铨,罗辉,王成至

国际关系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者战略

会议综述

“国际秩序转型:全球挑战与治理”会议综述

2016年10月14~15日,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第四届“淮海国际论坛”。本次论坛围绕“转型中的国际秩序:全球挑战与治理”主题展开讨论,来自中、美、俄、英、日、韩、法、伊朗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应邀与会展开研讨。

一、后奥巴马时代的中美关系

自奥巴马政府推出重返亚太或再平衡战略以来,影响中美双边关系的事态增多,中美两国间的战略竞争与猜疑加大,有学者认为双方可能出现新冷战或准冷战。美国学者克罗宁(Cronin)与尤斯特(Yost)认为,影响中美在应对亚太地区危机方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缺乏战略互信,这与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关。美国重视在具体问题上与中国合作,中国则谋求两国先在总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再就具体问题谈合作,这使得双方的协调有时候比较困难。达巍教授认为,中美关系出现波折主要是由于中国崛起与美国应对形成的结构性挑战引起的。然而,尽管双方关系遭遇诸多困难,但中美之间能够有效掌控,避免克里米亚式的摊牌,在关键时刻成功地为局势降温。

学者们普遍认为,未来两国领导人需要从战略层面处理中美关系,当双边关系遭遇危险时要有意愿主动做出妥协,继续保持频繁有效的高层交往,利用好双边机制加强协调与合作。通过开辟更多的合作领域维持合作势头。加藤洋一教授认为要解决战略不信任,就需要采取更多的危机管理和互信措施确保相对的战略稳定。搁置或冻结分歧,扩大在地区、全球层面的合作极为重要。此外,稳定的两军关系是双边关系平衡的基石。

当前,美国大选结果将决定再平衡战略的实施进程。任晓教授判断,如果希拉里当选将会坚持“再平衡战略”,甚至扩展至更多领域。如果特朗普当选,美国外交政策将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中美关系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学者克罗宁、尤斯特指出,无论希拉里还是特朗普上台,都不会大幅度调整现任政府的亚太政策。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希拉里比特朗普更敌视中国,会采取更咄咄逼人的对华政策,这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中美目前的矛盾集中在对国际规则、框架、区域合作模式和区域一体化前景的不同见解上,希拉里并不打算遏制中国崛起,而是力求促使中国崛起给国际秩序带来正面影响。

无论选举结果如何,对于下届美国总统来说,需要思考美国的对华战略是接触、遏制、对冲还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中方学者提出,美国不要总是认为中国要将美国排挤出亚洲,中国也不要认为美国所做的都是在围堵中国崛起。在相当长时期内,两国要相互调适以建立顺应形势发展的大国关系;其次,不要使得再平衡仅仅停留于军事层面;再者,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协调。美国不断强化针对中国的美日同盟关系,中国就难以从正面看待美国的地区政策。在中国逐步理性看待美国再平衡战略并尽力不做出过度反应的情势下,美国新政府也需要对其“再平衡战略”进行再平衡。

二、朝核问题

近年来,朝核问题不断升级,成为困扰周边国家并影响东北亚和平稳定的最大变数。韩国学者文正仁在谈及亚太地区不稳定的诸多因素中(朝核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东海问题),认为朝核问题是对亚太安全威胁最大的问题,并导致中美在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发生尖锐对立。他呼吁解决朝核问题还是要靠各方的合作,通过对话的方式化解危机。虽然美韩目前对朝鲜态度强硬,但美韩明年都会发生政府换届。如果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可能会调整奥巴马政府咄咄逼人的亚太政策,而韩国新政府虽然出于选举的需要不会对朝让步,但愿意与朝鲜进行谈判,可以考虑容许朝鲜发展民用核能,但朝鲜必须保证不再进一步进行铀浓缩活动。当然,韩国新政府会在与美、中等国协商的情况下与朝鲜进行谈判,并利用萨德反导系统的部署与朝鲜讨价还价。

韩国学者李相贤(sang hyun Lee)对朝鲜的核能力进行了评估,认为朝鲜核能力近年来具备较大进展,目前大概拥有10至20枚核弹头,并可能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但还不能将核装置用于远程导弹发射。朝鲜必须进行更多的核导弹试验以提升核能力。朝鲜核战略的目的是,维持金氏家族领导地位,消除内部危及其领导地位的威胁,威慑美韩,发展本国经济和实现半岛统一。尽管联合国通过史上最严厉的对朝制裁决议,但由于将涉及民生的贸易、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排除在外,致使制裁存在很大的问题。

部分学者坚持未来朝鲜半岛和平条约不可能在无法实现无核化的情况下讨论。韩方学者指出,尽管韩国国内要求发展核武器或驻韩美军重新部署战术核力量,但韩国不会走核国家道路。对于韩国来说,强化韩美安全合作,部署F-22/B-2战机,开展联合军事演习等,通过延伸威慑委员会、威慑战略委员会提升韩美威慑态势;发展常规威慑力量,尽快推进韩国防空反导系统、萨德防御系统、杀伤链(kill chain)系统,签署韩美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以及与国际社会合作加强对朝国际制裁。

美日学者围绕朝核相关问题表示,各方对半岛局势的严重性估计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存在着差别。美国学者克罗宁认为,朝鲜核项目的发展步伐已经危及美国及盟国的安全,必须迫使朝鲜改变目前好战的政策,为此美国要部署萨德系统。日方学者加藤认为,朝核能力提升促使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从谈判解决转变为实现朝鲜政权更迭,也使得日本做出相应的对冲行动,日本国内讨论要发展自主威慑能力。

面对如此情境,要最终解决朝核问题,需要采取综合全面手段。学者们认为,通过联合国决议、国际制裁和威慑方式加强对朝慑止(coercion)能力的同时,也要重启包括双边、多边谈判和经济援助等激励措施。长远来看,美国要改变敌视朝鲜政策签订和平条约,中国要为朝鲜提供延伸威慑和安全保证。

三、欧洲面临的困局与中欧关系

近年来,欧洲面临成员国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整体经济复苏缓慢、英国脱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政治浪潮、恐怖主义袭击、中东难民涌入及非法移民问题、欧俄关系持续紧张等诸多挑战,致使欧洲周边环境出现混乱、贸易与投资机会严重受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议题上,欧盟的领导地位部分遭到削弱。这使得欧洲不得不实行有限的战略收缩政策。

英国脱欧作为今年重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争论。英国学者比尔·杜劳迪(Bill Durodie)指出,那些主张留在欧盟内部的人对欧盟倡导的理念和目标抱有幻想。就英国脱欧本身而言,民众投票决定英国是否留在欧盟符合民主政治的精神。作为主权国家的英国,其决策一定要对选民负责,但是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英国,却只对欧盟的精英负责,不再视人民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精英专家们逐渐习惯于脱离公众,闭门讨论问题。为此,主张脱欧的选民更多是要恢复议会中的代表对选民负责这一理念,即使这需要经济上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应以理性的视角看待英国脱欧。欧盟应该从英国脱欧中汲取教训并加快转型。

对于欧盟未来发展道路,陈志敏教授认为,今后欧洲需要解决领导力赤字问题,思考当前危机的出路以及欧盟内部利益集团分化,抱负与现实的对立,内部决策低效问题。崔洪建教授则表示,欧盟需要采取更为务实的立场,在概念、结构、政策行为上做出相应的改变,降低其在“价值观”问题上的调门,并放缓政治上权力集中的进程,寻求更加独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同时,戴轶尘博士对欧盟新的全球战略分析指出,该战略问题表现为“原则性务实主义”太过模糊缺乏一致性;提升周边国家与社会的“韧性”(resilience)概念过于宽泛难以协调;欧盟“战略自治”、“防卫合作”过于乐观。由于短期内欧盟要解决诸多政治议题,而使其难以按既定战略向前推进。

今后,欧盟还应该加强与中国在双边、全球层面的合作,以互惠、公平的方式有力地保护其利益,并处理好欧盟内部价值观与利益、西方与世界、欧盟与成员国之间关系的平衡。

四、中东乱局与中国的中东政策

自本世纪初美国开启反恐战争以来,中东地区长期陷入动荡之中,战乱不止、政权不稳、治理失败、域外大国不负责任的介入、民众伤亡、大规模难民等问题,使中东地区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针对中东北非乱局,尤斯特教授(Casimir Yost)将中东北非作为整体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中东和北非地区(MENA)的混乱状态至少持续5年以上,短期内要恢复稳定是不可能的。地区内国家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弱国家缺乏权威和领导力,非国家行为体和域外国家力量太强,合作稳定的力量太弱,难以逆转地区持续的动荡局势。中东北非地区的动荡意味着,美国的地区盟友接连陷入麻烦之中,自顾不暇,美国主导地区事务的能力会逐渐下降。从长远来看,俄罗斯的地区战略注定会失败。俄罗斯的盟友深陷区域乱局,俄缺乏必要的经济能力参与地区重建。就中国而言,中国在这个区域有能源诉求,但介入地区事务不深,且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能源通道,易受到地区冲突和高油价的困扰。

伊朗学者默罕默德·迪赫什里(Mohammad- Reza Dehshiri)指出,当下的国际体系仍处于转型之中,中东地区也处于转型之中。各方势力(域内与域外大国)在此角逐。基于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实施有效治理就需要采取软硬力量结合缓慢推进。重叠的、不对称(overlapping and asymmetric)的权力平衡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一种路径。同时,他提出伊朗、土耳其和沙特可以在“战略耐心”(strategic patience)主义框架下建立地区对话论坛,降低各方势力之间的紧张状态。另外,区域间主义(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东西方)也可视为解决中东地区不稳定状态的途径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中东北非地区能源依赖程度的提高,中国在该地区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展,要求中国有所作为以维护自身的利益。王健教授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外交政策主要关切是,确保这个地区的稳定,以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保护中国的投资利益和石油价格的稳定。其次,中东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之一,中国需要发展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利益。最后,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扩散至中国西部地区,危及国家安全与统一。因此,中国可以将中东作为走向全球大国的试点区域,推行更为积极主动的中东外交。赵建明副教授提出,中国应该推动中东地区的结构朝着世界大国领导、域内国家参与的方向发展,以符合中东地区国家利益期待的方式,在联合国和地区组织框架内参与中东问题的解决。

对此,美国学者安德鲁(Andrew J. Tabler)建议,叙利亚危机正在变成一场没有边界的博弈。中国能够在叙利亚危机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中美在中东地区并无重大利益冲突,而是有着许多共同利益。王建教授认为,中美可以探讨在中东地区的合作:一、开展反恐合作维护地区安全。二、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三、推动巴以和谈。四、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五、打击伊斯兰激进主义。两国可以通过更为密切的合作以推动这个地区的安全治理。

五、中俄合作前景

近年来,中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格局变动中不断走近,在推进双边关系务实发展、国际事务相互协调方面稳步前行。这在有效维护中俄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同时,也推动着国际秩序由美国联盟体系主导的格局向多极化、民主化方向发展。未来,中俄在更多的地区、领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这就需要双方加强战略协调、开展互利合作。在扩大中俄关系积极面的同时,也要防止潜在的消极面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

俄罗斯学者安德烈·卡赞采夫(Andrei Kazantsev)分析了中俄对中亚地区存有兴趣的理由。首先,两国在打击危及本国边境安全的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其次,中俄的对外战略都需要中亚地区作为其可信赖的支撑力量;第三,中俄在中亚地区都有着较强的经济利益诉求。为此,中俄要协调好彼此在中亚利益,特别是对彼此在中亚的战略意图做好充分释疑工作,并支持中亚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政治稳定。同时,中俄伙伴关系的发展不针对第三方,并能够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而富有成效的互动。

俄罗斯学者卢金(Artyom Lukin)对中俄关系走近的过程进行阐述,认为双边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坚实和强有力,对待彼此的发展不再充满敌意。如果说中俄关系具备同盟要素,更多的是经济、外交层面的同盟而非传统的军事同盟。然而,这种准同盟也会崩溃,双方领导人都有着较强的历史感,对中苏分裂的教训记忆犹新。虽然两国高层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密切,但在政界、商界和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俄罗斯有些自由主义倾向的声音质疑中俄走近,中国也有些负面描述俄罗斯的声音。如果这些声音在各自决策圈扩大的话,中俄关系必然受到影响。然而,在中俄政权没有变化,美国将中俄视为主要对手的情况下,中俄关系就会保持强有力。

可以说,当前国际秩序正面临着各种阵痛与动荡,这些挑战亟待各国承担责任与风险,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中美俄作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必须协调好彼此间关系,管控分歧,扩大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尽管与会专家对于国际秩序转型存在着争论,但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力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会在新的国际秩序塑造中提出中国的主张,体现中国关于国际秩序的理念和诉求,而不是取代或推翻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将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战略沟通,共同维护并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束必铨 罗辉 王成至 整理)

猜你喜欢

学者战略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本刊学者简介
战略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