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2016-03-15刘改
刘 改
(徐州开放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6)
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刘改
(徐州开放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6)
开放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优势,通过系统融合教学主体、教学媒体、教学技术与资源,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混合式教学应该是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有效的混合,是面授辅导课的集中学习与网上自主学习的混合,是教学资源的混合,是课程导师与学务导师(班主任)的混合,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方式的混合。
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然实现,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永远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完全依靠网络MOOC、E-Learning等单纯在线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掀起一阵的热潮之后,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再度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原本就存在于开放大学教学领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以提升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因此,笔者尝试对开放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希望这项研究能丰富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开放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概念解读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各要素(包括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育技术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1]。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在中国,“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第一次正式提出的。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2]
由以上对概念的解读可以看出:所谓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特定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连接的桥梁。开放大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开放大学所从事的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教学,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所采用的一直都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等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既有网络在线教学又有面授辅导教学的模式。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不是“混合式教学是不是最有效的”,而是“如何才能使得混合学习更加有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改善和促进混合环境下的学习”[3]。
二、开放大学教学模式现状
开放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一直采用都的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近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学管理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暴露出了“混而不合”的缺陷。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目前开放大学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众所周知,开放大学的学员,除了学生这一角色之外,在社会上承担着各种社会责任,他们无法像全日制在校学生那样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开放大学在办学中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等理念,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更宽松的服务。这种教学及管理理念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或有被“矫枉过正”的趋势。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它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开放大学对成人学员面授课的出勤、在线学习的频率要求过于宽松,由于人都有一定的惰性,这或许纵容了他们为自己不参与学习找到了合理的理由或借口,导致他们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从而使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对课外拓展知识茫然无知,最终也弱化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
另一方面,它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成人学员学习主体性的弱化、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弱化以及他们的低出勤率与低上线率,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计划的有序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最终挫伤了课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找不到工作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最终导致他们只能一味重复地强调重点、难点、考点,远离热点、兴趣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反过来有又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降低了面授课程的出勤率与网上在线学习的频率,形成了恶性循环。
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开放大学的面授课与网上在线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只能是简单的组合,无法实现有机的整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无从谈起。
另外,为了给学员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开放大学为他们准备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材、形考作业册等文字材料;IP课件、各种实时和非实时活动主题帖等各种网上在线资源。但是面对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由于多数学员面授辅导课的低出勤率及在线学习的低频率,导致他们没有接受到专业的培训,所以,学习方式越灵活,学习资源越多,反而会使他们更加不知所措,因此,无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有机混合。
三、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应该是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是有效的混合,具体的讲应该是面授辅导课的集中学习与网上自主学习的混合;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混合;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方式的混合;是课程导师与学务导师(班主任)的混合。
(一)面授辅导课的集中学习与网上自主学习的混合
在教学实践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一方面要有效发挥教师在面授辅导课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在线学习中的主体性,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
面授课与网上在线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低级重复,而是要突出各自的特色,取长补短,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最终完成不同的分工任务。诚然,以现代先进技术为媒介的开放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网上在线教学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平台操作方法、学习资源搜索及下载、学习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加以指导;同时,教师还要加强网络学习环境的净化,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在面授辅导课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
(二)教学资源的混合
目前,成人学生面对的各种教学资源浩如烟海,他们被淹没在了各种信息和复杂的学习资源中,难以实现学习的自我调控。对开放大学的成人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时间是时断时续的、是碎片化的;而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却是系统化、体系化、结构化的。于是,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与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就形成了一对矛盾。为了有效化解这一对矛盾,只有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混合,使得成人学员能够化整为零地进行灵活的学习。那么,我们提供给学员的教学资源就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组合的,每种教学资源都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不能简单重复,更不能杂乱无章。课程导师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做好统一的学习计划,具体到每周、每个知识点所应该浏览的学习资源,比如:教材应该阅读的章节、形考作业册应该完成的作业、网络学习平台所要浏览的IP课件、实时非实时讨论区所要参与的活动等等都应该通过列表的形式清楚明了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时间再进行适当细化和调整。如此,学员才不会因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而陷入浅层次的学习,甚至无从下手。
(三)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综合评价方式的混合
开放大学与全日制普通大学不同,它是一所以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大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把专业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更要把提升学员的自学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培养学员的学习意识和自我调控意识作为开放大学的办学目标。所以,开放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考核的卷面成绩,而应该是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方式混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应该在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后都进行及时的考评,这样学员将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和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在学习中的互动过程,且与传统的最终卷面成绩相结合,形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方式的有机混合。
(四)课程导师与学务导师(班主任)的混合
课程导师与学务导师是开放大学为每个成人学员配备的教辅人员。课程导师负责的是具体课程的教学,学务导师负责的是学员的日常事宜。这两类导师虽然分工不同,但是面对的却是相同的学员,目标都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他们不应只强调分工,更重要的是要合作。特别是课程导师的教学工作尤其需要学务导师的配合与支持,教材等学习资料的发放、作业的收缴、各种学习信息的传达等工作仅仅依靠课程导师的单兵作战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对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混合式教学不是混而不合,不是无原则的迎合部分学生对学习的低要求,也不是面授辅导与网络在线教学这两种形式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和面授教学的优势,同时通过系统融合教学主体、教学媒体、教学技术与资源,以便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终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显现出来。
[1]马国刚,熊文,张清学.现代远程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130-132.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3]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4.
责任编辑:游涛
徐州开放大学课题。
2016-07-13
刘改(1981-),女,徐州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432
A
1009-1890(2016)03-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