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
2016-03-15常东秀
常东秀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
常东秀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改革开放以来,就如何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邓小平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深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邓小平经过多次总结,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新时期,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新的视角,深化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实际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如何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吸取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及时的指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弄清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问题。围绕这个问题,邓小平在深刻观察国际国内形势,经过多次调研考察和南巡的基础上,科学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首先,是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性,体现了邓小平“人本主义”的思想。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自然社会主义应该体现出比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然而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主义没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没有大的提高。这促使邓小平开始思考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1978年9月,他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开始从生产力的角度思考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性,认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正体现,这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其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他大胆创新思考问题的方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是什么、怎么来建设的问题,在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是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理论,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过度强调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从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在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首先号召人们解放思想,突破以往旧观念的束缚,指明在考虑生产关系的同时,首先要思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不强调创造财富而过多的强调分配财富是毫无意义的,这体现了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大胆创新。
最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中国将何去何从,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前期的社会主义没搞好,好多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高瞻远瞩,指出社会主义没搞好,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缺少搞社会主义的经验,致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政策体制。在澄清这个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它的优越性,优越性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不仅坚定了人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且以巨大的勇气向人们昭示了要把社会主义搞好的决心,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以及党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的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强化了生产力的作用,在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强调,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要从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角度来着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指出要着眼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2]指明了要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并指出只有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尽快实现现代化,尽快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才能尽快实现人民的愿望,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各个方面全方位来拓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体现了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主要侧重从经济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强调经济方面要注重发展先进生产力,又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终级目标是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新时期的具体特征,指明了人民在物质经济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政治文化的进一步要求,也显示了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在各方面对人民生活的满足,以及社会的发展文明进步要以人民的满意度来衡量的重要性,从各个层面更加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在新时期的具体要求。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极端贫困的基础上,所以指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共同富裕上。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物质基本满足的同时,开始强调更高级的需求,即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纳入考量社会主义的本质及优越性的体现,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新时期的理论创新精神。
三、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
21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围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总结,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以新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一,科学发展观以丰富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的统领意义。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坚持邓小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发展的重要性,指明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国内各种利益矛盾凸显的情况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强调了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是对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继承和深化,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首先强调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发展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以人为本,指的就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满意度为目标,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和发展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协调建设,是指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缺一不可,各方面相互协调,有机统一;而且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提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丰富了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阶级社会的最大不同,即避免分配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统筹兼顾正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指明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避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产生两级分化,体现了新时期新的发展理念。
第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与追求,是新时期人民对新生活的一种新期待,也体现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任何一种理论的理解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条件和背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与我国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有密切关系,而现在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又突显出了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如何在新时期妥善处理这些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关键时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会建设会越来越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也会越来越科学。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6-06-25
常东秀(1982-),女,山西临县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F042
A
1009-1890(2016)03-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