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合作式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究

2016-03-15王林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立体化教学资源师生

王林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师生合作式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探究

王林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探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方式和成果应用,提出“在建中用”和“在用中建”的立体化教材师生共建共享思路。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可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决策者之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多样化翻译教学资源进行探索、分析和归纳的过程成为其建构学科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师生合作;教学模式改革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因而教材建设至关重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不仅对教学方法,也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现代教学资源体系[1];教学资源建设的中心地位在教高[2011]6号文件和8号文件中再次得以明确[2]。显然,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助推教学改革的关键。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资源、课件、音像制品等资料为辅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即顺应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对优势互补的多样化教学资源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文化社会对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教学资源。近十年来,翻译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从过去仅关注纸质教材的编选发展到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开发[3-4],后又主要体现在校级、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5-7],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翻译类精品课程建设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共享度不够等问题[7]。就多数本科院校而言,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仍然滞后,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仍显不足,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因此,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仍然是翻译课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吴春梅[3]、苗宁[4]等对英汉笔译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内容、形式和特点等进行了讨论,认为立体化教材建设对提高翻译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对翻译教学模式改革与教材建设的适配性探讨不足,也鲜有探讨作为学习者主体的学生参与教材建设对促进翻译教学的积极意义。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一种过程”[8]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因而,本文旨在探讨师生合作式英汉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方式及成果开发与应用,分析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建设和应用思路对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积极意义。

一、基于师生合作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立体化教材“主要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提供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其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9]。根据英语专业本科英汉翻译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应用以及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着眼对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设计应以师生合作的交互性以及“在建中用”和“在用中建”的动态性、开放性为特色,以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适应,满足教学需求为准则,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使教材的建设与应用有机融合,使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既成为可推广应用的教研成果、教学资源,又成为学习者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下面围绕师生的角色和任务对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内容和方式分别进行探讨。

1.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鉴于教师对学科知识整体构架和深度的把握以及对课程定位的认识,因而教师在教材建设中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开课之初,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目的和意义,知晓他们在其中的角色和任务;告知学生该课程的考核一方面依据其考试成绩,一方面依据其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情况、课堂表现等,即学生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量和质成为其学业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此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认真探索、分析案例材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领航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和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层次和学习目标定期分级分类布置相关翻译任务或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查找文献资料,搜集优秀译例或有价值的翻译相关文章,并进行分析和归纳,制作PPT教学课件进行课堂展示和分享,或自建小型翻译语料库等,使其在建设过程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

在立体化教材基本要素建设方面,教师应履行主体职责,通过精选教材、优化教学方案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大方向。首先,教师要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同时多渠道引入翻译相关参考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其次,精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侧重点,编写适用于学习者需求的课程教学教案和教学指导书,使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和循序渐进的特点,保障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傅敬民、居蓓蕾[6]指出,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各自院校特色和学生情况编写合适的翻译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因而,在主体教材的基础上课程团队教师还可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层次水平自编特色翻译教材作为补充教材,使翻译教材既具有一定的特色,又具有相当的针对性。第三,教学课件既是趣味化教学资源生成的方式,也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有效形式,因而是立体化教材建设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课程团队教师需要制作翻译课程PPT教学课件,以明晰、生动的方式重点讲授或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上述基本教学材料外,教师还应拓展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供不同层次水平或学习目标的学习者选用,实现师生、生生共享式互动性学习。如教师可以搜集选择难易适中的名作名译,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将优秀译文集结成册,供学生课后甚至课程结束后自学使用,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视频音频资料是立体化教材的重要元素之一,该类教学材料一方面可以通过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其数字化媒介形式可以方便学生进行跨时空自主式学习。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制翻译教学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进行音频视频资料如经典中英文字幕翻译、翻译相关讲座等的制作或搜集,建立翻译相关视频音频教学资料库,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以了解专业或行业信息,开拓视野。

科研和教研是创新性教材、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因而,课程团队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和教研活动,并及时将翻译领域最新科教研成果纳入立体化教材建设中,以引领学生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发展动态。教师可将自身研究成果和适宜本科生学习的翻译类学术文章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汇编,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翻译理论学习的深度,另一方面供有志于翻译研究的学生进行拓展式学习。网络资源在立体化教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和学生可浏览国内外知名翻译网站,搜集整理翻译家论翻译、翻译史话等有价值的翻译相关文章,并将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应用的一部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深化学生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对翻译行业的认知,拓展相关知识,这也是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化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式泛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程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质量有效度的考试可以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及时反馈并反作用于教学的重要指标。为了较为公正客观地反映教学情况,翻译课程的考试宜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而这就需要建立系统的适宜本科阶段教学的翻译试题库,作为期中、期末或阶段性测试的试题来源或参考。因而,课程团队教师应分工协作进行试题库的编写和制作,使试题库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2.学生的角色与任务

Kiraly曾批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学生的非语言素质,如“灵活性、创造性、专业译者行为、寻找资源的能力、团队精神等”[10]。开展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参与教材建设过程既能够丰富教学材料的来源,又有助于其建构翻译知识,锻炼翻译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信息挖掘能力。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一定角色任务达到上述目的。

“学习是一个互相协助的过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加速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而且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态,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激情”[11]。因而,首先,班级学生可组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探索经贸、文学、旅游、商务、金融等不同领域或文本类型的翻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周进行相关领域翻译案例或翻译话题的搜集、分析、归纳和总结,研讨并选取典型教学案例,制作PPT教学课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讨论和分享;或自建小型翻译语料库,积累翻译素材。学生在搜集、分析和归纳翻译资源的过程中拓展了视野,锻炼了文献挖掘能力,同时培养了研究性自学能力,提高了交际与合作能力。

其次,学生须完成教师每周布置的课外翻译练习,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翻译练习经课堂讲解、讨论及与参考译文比较,其中产生的优秀译文和典型翻译错误、翻译失当问题也纳入动态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学习小组代表将每次练习讨论结果归纳记录,制成优秀译文语料库或典型错误、不当译文库,可作为教学过程中及日后翻译教学案例分析库,为学习者进行批评性、反思性学习提供参考。此环节既使得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更为全面,又能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翻译资源丰富多样,多种在线词典、在线机器翻译、翻译论坛等网络资源为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提供了更多机会。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或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目标探索浏览翻译相关资源门户网站,如中国译协网、国际译联网、网上讨论组、网上数据库等,跟进翻译学科前沿动态,积累优秀教学素材;通过制作主要翻译理论、翻译思想或观点等方面的PPT教学课件或自建翻译语料库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还可搜集有价值的翻译相关音频、视频资源,建立翻译教学音频视频库,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师生共享。学生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可使立体化教材建设具为丰富多元,更具新颖性和时代性,同时可提高其翻译能力和素质。

二、立体化教材成果开发与制作

立体化教材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对各类教学材料的编写和制作,以形成系统的、具可持续性和共享性的教学资源成果。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或方法,翻译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成果的开发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纸质教材。纸质教材是立体化教材的基础,其作用在于让学生掌握翻译学科的系统知识,习得主要翻译方法、技巧和策略。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教材即指纸质类教材。陶友兰指出,翻译教材的编撰应“以学生为中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编写分层次、多样化的系列教材,其建设目标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翻译意识,不仅仅要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还要加强他们译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12]。我们认为,这不仅适用于翻译专业教材的建设,也适用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材建设。如前所述,首先,教师应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以及相关参考教材,或自编特色翻译教材,并据此编写课程教学方案和教学指导书。第二类是教学课件。翻译教学课件制作由课程团队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其意义在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知识共享互补,有助于学生建构翻译知识,培养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第三类是网络音频视频教材库。网络视频教材以直观有趣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以数字化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呈现教学内容,实现学习的跨时空性,是纸质教材内容及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和补充。网络音频视频教材可由教师录制或由师生共同搜集国内外著名译者、翻译研究者、翻译从业人员的讲座或电子讲稿。第四类是网络教学资源库。教师和学生可共同搜集网上翻译教学资源,制作建成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库,供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选用学习。第五类是习题库、试题库等。课程组教师根据课程教学方案和考核方案制作翻译习题库、翻译试题库、名作名译库、经典翻译学论著库等资源库。

三、与教改相适应的立体化教材应用

如前所述,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使教材建设过程成为教材应用和学习的过程,而教材的建设成效也需要通过对其应用的合理规划来实现和检验。因而,为使立体化教材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从而提高翻译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翻译教学模式改革与教材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教师应充分结合立体化教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应用,针对不同形式、不同介质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或媒体,并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类教学资源互补融合。在教学中宜采取分级分类的形式,将立体化教材划分为课程必选学习模块和自选学习模块,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目标进行分类指导运用,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的放矢,从而使教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如对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引导其根据研究兴趣和教材建设内容,就某一主题查阅相关翻译论著,确定研究选题,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翻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选择等翻译教学环节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意识[11]。因此,针对有志于专业译者的学生,可为其译者角色培养创造条件,如通过扮演译场角色、完成翻译相关任务,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深度训练,进行翻译能力、技术能力、交际能力等翻译职业能力提升教育,为其走上职业翻译道路做好准备。

其次,使学生参与教材建设的过程成为有效的教材使用和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13],因此,学生的实质性参与教材建设和使用也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环节。鉴于学业考核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因而,为更好地建设和应用立体化教材,我们可以通过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学生进行调节和约束,以达到“在建中用”和“在用中学”的教材建设目的。可将学生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和应用的表现纳入翻译课程的成绩考核,从而使学生参与教材建设和应用的学习过程更为可行、有效。在教材建设和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心得和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材建设内容、方式和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满足学生的泛在学习需求。立体化教材的立体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涵盖不同媒介上,而且需在应用上体现跨越时空的立体化。如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翻译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将之与课堂教学整合,以优化教学资源,深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和交互式学习,提高翻译教学效果[14];也可采用刘悦明等[15]提出的网络论坛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突破传统教学课堂在时空上的局限性。此外,还可以利用QQ群、微云等网络平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呈现、交流和学习,使教学资源能够跨时空服务于翻译教学,提高其利用率和共享度。

总之,改革教学模式,以师生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使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应用有机结合,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内容、方式、成果开发和基于教学模式改革的立体化教材应用。该立体化教材建设模式可避免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内容的缺陷,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策者之一,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同时,师生合作式立体化教材建设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其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探索未知领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提升翻译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参与立体化教材建设尚可促进其进行自主式、个性化、研究性和协作式学习,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1]孙宁,卢春艳,孙晨.关于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91-94.

[2]王鹏,边琦,肖凤艳,等.MOOC背景下教学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工作的回顾[J].现代教育技术,2014 (4):82-87.

[3]吴春梅.《英汉翻译教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J].文学教育,2013(8):93-94.

[4]苗宁.翻译教材建设的实然诊断与应然设计[J].中国出版,2014(15):27-29.

[5]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6]傅敬民,居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9-65.

[7]周亚莉,杜焱.翻译类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95-99.

[8]JONES,BRAD ER ARA JE.The impact of constructivism on education:language,discourse,and meaning[J].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2002 (3):1-10.

[9]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105-109.

[10]K IR A L Y D C.Pathways to Translation:Pedagogy and Process[M].Kent: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11]李艳.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J].上海翻译,2015(3):57-61.

[12]张美芳.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15(2):54-57.

[13]VON GLA SER SFELD E﹒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M]﹒Oxford:Pergamum Press,1989.

[14]段自力.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08(2):46-50.

[15]刘悦明,熊宜春,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2011(1):81-96.

An Explo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 Packa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Model

WANG 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School)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tent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Three-dimens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 Package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on the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and als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package.The idea of“using while constructing”and“constructing while using”on the model of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is proposed.The teaching contents can be enriched and will be mor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with the students being one of the deciders of what are to be taught;the students can construct their academic knowledge and foster their practical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analyzing and summing up diverse transl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The teacher student cooperation model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ackage construction can propel teacher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model and make the students conduct independent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hence greatly improving translation teaching effect.

Translation course;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package construction;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l reform

G642.3

A

2095-4476(2016)12-0075-05

(责任编辑:刘应竹)

2016-11-07;

2016-12-09

湖北文理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JY2015006)。

王林(1972—),女,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立体化教学资源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麻辣师生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