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台州学院物电学院为例

2016-03-15崔婷婷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关键词:联系寝室党员

崔婷婷(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以台州学院物电学院为例

崔婷婷
(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时代不断发展,形势时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育阶段。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工作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公寓思政教育的不足。目前,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健全制度,完善体系;明确职责,强化服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把育人工作真正推进到学生生活的点滴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关键词:党员;联系;寝室

随着高校转型和发展,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群居一起,学生寝室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中区域,成为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场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寓的思政教育工作。

为了顺应新形势和高校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开展党建进公寓工作,施行党员联系寝室制度,选拔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加入学生寝室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先进性。

一、党员联系寝室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工党员发挥全程育人作用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课堂和课外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教工党员作为创建和谐校园,构建文明寝室的中坚力量,在做好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开展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性、集体生活的互感性、课余活动的休闲性等特点,深入学生实际,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拓展、就业指导等方面给予结对学生意见和帮助,从而在高校中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全程育人体系。

(二)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大学生活有较多的闲余时间,部分能动性不高的同学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党员在群体中受到同学们的推崇,学生党员作为广大学生的表率,通过学生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团结带领其结对帮扶的同学,带动他们在学风寝风、文体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能动性,形成全员学习党员、追赶党员并向党员看齐的良好氛围,达到以党风促学风、校风的目的。

(三)有利于补充党建进公寓工作的不足之处

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个大工程,无法顾及到学生寝室的方方面面。通过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每一位党员与自己结对寝室的同学深入交流,必要时给予他们良好的建议和正确的引导。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可以有效补充党建进公寓的不足之处,可以把党建工作有方向性地落实到各党员负责的寝室,可以让更广大的学生群体接触、了解和支持学校的党建工作,把党建进公寓工作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二、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施行时间不长,党员之前也没有相关方面的工作经验,现阶段必然而然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日后慢慢发现和逐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方面。

(一)高校客观方面: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工作难以深入到学生寝室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学生数量之多,学生寝室分布之散,加大党员联系寝室工作的管理难度,加之教工党员、学生党员配备有限,党员联系寝室工作难以经常性地深入到每一个寝室,一定程度地造成党员联系寝室工作出现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小方面:

1.与党员联系寝室关联的制度条例不健全

党员联系寝室制度体系欠完善,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现行的党员联系寝室相关制度在广泛借鉴其他高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施时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制度和条例的调整,再征询师生意见后修订试行。然而仍缺乏对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工作的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院教职工、学生骨干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党员联系寝室实行方式、问题的反馈形式等相应辅助条例的制定。

2.对党员干部缺乏计划性的工作指导

党员干部缺乏相应工作经验,一味沿袭传统的党员联系寝室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单一,只倾向于单向灌输,却缺乏双向沟通.对结对扶助寝室的学生指导关怀不足。此外,学生党员流动性大,教师党员疲于日常事务,在党员干部经验相对不充足、人心总体不稳定的状态下,高校缺乏对党员干部开展计划性、系统性的培训,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使学生党员和教工党员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公寓教育指导工作。

3.对党员干部缺乏系统性的再教育

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高校党员作为先进群体,由于缺乏可以长期服务的平台,缺乏连续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系统性的入党后再教育,使得党员群体受教育程度不深,加之学校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深入研究,因而很难充分发挥党员榜样引领作用,很难充分保持党员先进性,很难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员主观方面:无论是教工党员,还是学生党员,其联系群众意识、服务群众意识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党员干部与结对学生的时间冲突

一方面,教工党员有日常的教育教学教授工作和科研项目开发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党员一般为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党员有相应课业任务,如毕业论文,实习求职等,导致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与结对寝室的交流时间大打折扣,使得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党员干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有些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强,很少走访结对寝室,与结对学生联系沟通较少,对其学习、生活指导不够,就不能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就不能第一时间帮结对同学解决困难。有些党员干部与结对同学谈话时放高姿态,以不对等的态度去沟通,无法与结对同学产生行之有效的交流,还会使结对同学产生抵触心理,使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无法良性运行。

三、党员联系寝室的改善措施

随着高校寝室管理社会化,学生主体需求多元化,加速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寝室的工作方式与工作现实需求的矛盾深化,这些多重的变化给高校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工作增设一定难度,需要教工党员、学生党员根据学生群体差异和工作实际情况,在探索实践上不断总结经验,在管理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在联系内容上不断思考更新,使寝室成为学生与党员成长、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健全制度,完善体系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党员联系寝室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重要保障,而完善的党员联系寝室制度体系,应该以党建进公寓工作和思政进公寓工作为基础,明确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要践行的事情和结对寝室要遵守的事项,双方要相互协作配合,才能使党员联系寝室工作得到较好的实施并获得期盼的效果。因而,在党员联系寝室制度体系的建设上,一要建立党员干部联系工作评价体系,通过结对学生、公寓党支部、学院党总支三方联动的评价,全面了解党员干部联系结对寝室的工作情况。二要建立教工党员、学生党员工作例会体系,定期查看党员干部的《走访寝室记录表》和结对学生的《谈话记录表》,及时收集结对学生反映的问题与意见,及时掌握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走访结对寝室的工作动态。三要制定好相应的监督考核体系,制定期末成效考察措施,对党员干部的成果进行考察,杜绝形式主义,提高教工党员、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党员联系寝室制度有更好的成效。

(二)明确职责,强化服务

一要求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要严于律己,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纠正同学们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言传身教,做结对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二要求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要加强对结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为结对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上答疑解惑,做结对学生学业的伴行者。三要求教工党员、学生党员每周至少深入走访结对寝室一次,尽可能多花时间与结对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近况,悉心关怀他们生活上、心理上的困境与困惑,做结对学生生活的知心人。此外,笔者所在的学院,教工党员还另外结对联系一名特殊困难学生,尤其是因挂科过多而无缘国家助学金的特殊困难学生,教工党员不定期地关心他们的学习现状,生活境况,思想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家庭境况,以合适的方式对结对对象进行心理辅导,以不同形式帮助结对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缓解生活拮据,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信心,这是高校党建进公寓、思政进公寓工作的重要补充。

(三)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一要对工作经验欠缺的党员干部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使党员联系寝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二要特别设立教工党员联系贫困生寝室,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扶持,更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关怀,正确引导他们摆脱家庭和心理负担,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三要与团委学生会,公寓自律委员会等部门保持良性沟通,推进结对寝室的文化建设,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该学院开展了许多基于党员联系寝室工作的文体活动,如厨艺大赛、棋艺大赛、寝室设计大赛、院文明寝室和特优寝室评比、博士进公寓系列座谈会、人文关怀进公寓等活动,增强教工党员、学生党员与结对同学的互动性,让寝室成为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成长的重要基地,促进党员联系寝室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小结

近些年,学生寝室日渐成为思想交集的重要区域,成为高校课堂之外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党员联系寝室工作有利于教工党员发挥全程育人作用,有利于学生党员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有利于补充党建进公寓工作的不足之处,但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在施行过程也存在一定问题,与党员联系寝室关联的制度条例不健全,对党员干部缺乏计划性的工作指导,对党员干部缺乏系统性的再教育等,通过健全制度,完善体系;明确职责,强化服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充分调动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工作的有力抓手。施行高校教工党员、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工作,既有效加强党建进公寓、思政进公寓工作,又有力推动学生全方位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沈强,张雯.高校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寝室工作实践研究[J].当代经济,2008,(2).

[2]许瑛.基于“1+1+1"模式下党员联系学生寝室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4.

[3]张亚成.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4]童卫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研究——以教工党员联系学生寝室为例[J].学理论(教育),2010.

[5]郭胜.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以大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为例[J].科学时代,2014,(12).

猜你喜欢

联系寝室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