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楹联文化的价值传承

2016-03-15万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安徽合肥230001

陈 曦(万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安徽合肥230001)



徽州楹联文化的价值传承

陈曦
(万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徽州楹联文化应继承传统、顺势而为,由于古徽州地区旅游业的无序开发、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缺失和人们淡薄的文化保护意识,致使徽州古建筑被破坏损毁,依附于徽州古建筑存在的徽州楹联也趋于衰败,现今保存下来的文物已难寻昔日的旧貌,徽州楹联文化逐步没落。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徽州楹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徽州楹联文化的形成原因和物质载体,凸显了徽州楹联文化的价值,最后提出了传承徽州楹联文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徽州楹联;楹联文化;价值传承

徽州楹联用中华古老的楹联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悬挂在居民厅堂、宗族祠堂的徽州楹联起到劝孝、劝善、修身、处事的作用,徽州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乡风民俗上满足了人们的习俗需求。徽州楹联文化的价值和历史传承已得到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徽州楹联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

一、徽州楹联文化的形成

(一)徽州楹联文化形成原因

徽文化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与敦煌学、藏学并称地方三大显学之一。徽州文化的兴衰见证了徽商的崛起、兴盛至衰落的全过程。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兴起雄踞商界,徽商自来有“崇文重教”、“贾而好儒”之风。

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源于以下几点:(1)徽州文化土壤厚重,是南宋理学的发源地,徽州人崇儒重文、论尊卑、讲礼仪、举孝廉,对世人的道德教化不仅囿于口头教化,也广泛存在于各种文体,同样也贯穿在徽州楹联之中,儒家血脉根植在徽州楹联文化之中,为其追溯到历史根源并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2)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徽州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书习字、崇贤尚礼的习惯和品性融入到个体的血脉中,为徽州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和欣赏的基础;(3)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提供了物质载体,古朴的徽派建筑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四、徽商脚步遍及天涯,极具开拓创新精神,因此而受益的徽州楹联文化兼容并蓄,徽商发展兴盛的过程和中华民族楹联文化在清代的鼎盛时期恰好并存,具备充分的历史条件。

(二)徽州楹联文化的物质载体

徽派建筑的特色决定了徽州楹联物质载体的多样化。寺庙、道观、桥梁、书院、学堂等大众载体,无一不彰显徽州楹联的足迹。徽州是个宗族社会,大姓基本来自中原,重视薪火相传,徽商发迹后返乡必修建祠堂,祠堂自然成为楹联的载体。如歙县邵氏宗祠敦伦堂“广济神恩著,谏波世泽长”。现存的徽州古民居,结构多为“三厅两过厢”众多的廊柱成为楹联最佳的载体,把人文气息和装饰之美结合的天衣无缝。由于古徽州地区山高路险,从而造就了路亭文化,几里一个歇脚的路亭显的尤为重要,路亭中有知恩图报的行商提供茶水和食物,饮水思源、积德行善的主旨始终展现在徽商的经营理念中,以豁达、开放的姿态展现在楹联文化中。如栈岭路亭联:“亭概不辉煌,仅供一尊小佛像、茶汤倒清澈,足舒千百众人喉”。

二、徽州楹联文化的现状

(一)古迹即没,时人堪忧

古徽州地区在当今时代皆为经济不发达区域,部分地区旅游业开发较晚。当地政府无序开发、盲目招商引资、只着眼于短期的经济利益,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开发方案,忽视了长期的良性发展。徽州古建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不到支持,损毁破败严重。以徽州建筑而存在的徽州楹联,更是处在凌冽的寒冬中。绩溪县胡氏宗祠,文革中破坏严重,仅剩下庙堂,楹联字画尽数毁去。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必须进行反思,文物的保护和文化传承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儒风渐逝,物欲横流

徽文化渗透着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这些在徽州楹联中刻下烙印。近现代,新的元素和时代音符并未在楹联文化中得到升华。相反在一切向‘钱’看的年代,徽州当地人也未曾走出这个怪圈。部分专家学者积极呼吁,唤醒公众意识对徽州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收效甚微,仍无法阻止徽州楹联文化逐渐衰败和消弭的状态。

(三)意识觉醒,民间复兴

近年来,徽州楹联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推陈出新,明显的特征是楹联的城市商品化和乡村民俗化。民风民俗在乡间里巷,楹联文化在乡村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先祖人们都要张贴新的楹联烘托气氛。楹联在民间呈复兴态势,众多优秀之作也被逐渐整修,徽州楹联也已被列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供后人珍藏揣摩。被誉为“徽州第一联”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高高悬挂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的一座老宅堂前被人们欣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书法的重要性也得到认可,楹联作为最有生命力的民俗载体,其艺术价值、审美价值都离不开书法。书法和楹联相结合使楹联的形式内容达到完美统一。

三、徽州楹联文化的价值

(一)徽州楹联的艺术价值

徽州楹联凭借徽州古建筑而生,它刻之于木、竹、石或由书法名家书于宣纸后进行装裱,书法的艺术美被古徽州楹联体现的淋漓尽致,或朴拙或飘逸或隽秀,风格独特,造型优美,与楹联的内容相得益彰,本身具备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字体有真、草、篆、隶富于变化,倘佯其间让人流连忘返。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相得益彰,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美感。

(二)徽州楹联的实用价值

徽州楹联有不少佳作寓意深邃,把文学、艺术、思想融为一体,雅俗共赏。商家通过楹联向顾客传递商品信息,突显店堂形象,促进顾客消费,阐述经营者的经商之道;楹联的形式美可以装点店铺、美化环境,给顾客带来美的享受。楹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不乏实用价值,楹联作为经营的载体,能清晰地向顾客传递商家的服务质量及经营理念,以期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这是商业借助楹联所展现的价值方式。例“善心不欲世人老,巧手能教颜面新”;“愿将天上云霞服,换作人间锦绣衣”。

徽商足迹遍布天涯,自来讲究诚信经营,守着“人无信不立”的格言,徽商之名载誉世界,为了引起顾客的注意,激发顾客的兴趣,商家通过楹联直白地向顾客阐释其“诚实守信”的经营风格,进而达成交易和良好口碑。“名正言顺,买卖不诈”;“秤平斗满,童叟无欺”商家诚信经营的风格呈现在楹联中。优秀的楹联作品能以简洁、幽默、别致的语言传递给顾客,从而赢得顾客的好感和信誉。

(三)徽州楹联的思想价值

楹联丰富的内涵给人以道德启迪,具有传承、警醒、劝诫、讽喻等效用。大多楹联针对自身行业的特点,构思巧妙,意趣横生,读来发人深思,起到了道德感化、通达明慧的作用。楹联的内涵广泛,意蕴深远,传世佳作俯仰可拾。“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快乐每从幸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些佳作虽已找不到撰联人,但今日读来犹觉甘之若饴,句中闪现哲思。

楹联文化对海外也有影响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许多外国人萌发了学习楹联的兴趣,用中华传统的楹联形式来阐述观点、抒发感情。弘扬和传承汉文化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四、徽州楹联文化的传承

(一)徽州楹联文化的传承条件

徽州山多地少,在农耕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古徽州人为生计所迫离开家乡或经商或入仕。智慧的徽州人意识到无论是经商还是入仕,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所以徽州文风昌盛。外出的徽州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优秀的品质促进了徽州文化和其他先进地区文明的融合,进而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发展。兼容并蓄的徽州文化铭刻在徽州楹联上,使其具备传承的社会基础。

徽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徽商。好儒重学是徽商千年兴盛的内在原因,徽商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徽州人认为:“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致富后,较重视子孙的教育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积极兴办学堂和书院,这一切是徽州楹联文化传承的经济基础。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造就了徽州人的强烈宗族观念和浓郁的乡土观念。耕读不废、勤俭持家、诚信经营、扶危济贫,是徽州乡土文化以及宗族文化的鲜明特征,这些是徽州楹联盛久不衰的思想基础。

(二)徽州楹联文化的传承内容

徽州楹联传承的内容源自于徽州文化的思想内涵。程朱理学对徽州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在徽州楹联中都能得到具体体现。南宋理学大家程颢、程颐、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程朱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并且提倡“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要思想。徽州楹联的内容包含励志劝学、经营之道、修身养性等方面。例:“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方惟勤于俭”;“淡泊明志,清白传家”;“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楹联在徽文化中雅俗共赏,无论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田间劳作的农民,都可以成为楹联的创作者,这些创作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已经寻不到出处了。

(三)徽州楹联文化的传承方式

徽州楹联的传承是多元化的,但主要来自于文人的创作,楹联一直未成为大众文学,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首先,好的楹联作品不光要文字优美,还要符合楹联自身的规则:平仄对称、仄起平收、词性相当、内容相关,如此才能体现楹联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其次,要使文人墨客所创作的楹联作品广为传诵,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读起来朗朗上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楹联也能成为普通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楹联创作者熟知生活技巧、遵循创作规律,用简单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寓意。最后,楹联的内容必须通过书法这一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形神兼备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徽州人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致富后的徽商返乡建祠堂以祭祀和供奉先祖。黔县西递村现存大量宗祠、支祠、家祠均挂堂匾及楹联,内容大多为彰显族势,传承祖训、笃行家规。这些堂匾及楹联,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对于研究同期的徽州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都有着重要意义。“欲正人心,引为己任”,此联为胡氏宗祠通用联,由清代大臣胡林翼撰。借助于徽商的足迹,徽州楹联文化得到极大的传播,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相较于西递村笃敬堂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仅仅三字之差寓意却迥然不同。前者强调耕读文化,后者体现徽州人开放的心态,把经商和读书放在同等地位。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创造者,楹联是优秀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引导社会风向、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徽州楹联作为徽文化的精华,有着强大的生命张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将徽州人低调诚信、尊贤尚礼、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行延续,将徽州人的处事经验、儒学思想和人生哲理传承,将徽文化的精髓秉承下去。徽州楹联文化为“楹联育人”的新思想提供思路;同时对于国学的复兴及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建平.论楹联文化的价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

[2]武莹.徽州楹联的当代价值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3]陈秋佼.楹联文化及其现代化传播方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1.

[4]唐云路.徽州楹联文化与其保存现状和利用——以绩溪县为例[J].徽学研究,2009,(4).

[5]钮绮.论中华楹联文化与现代高职教育[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舒育玲.徽州楹联通览[M].黄山书社,2013,(9).

[7]张睿哲,魏晓阳.浅谈楹联的文化内涵[J].文史艺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