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词的意象传递——以柳永词为例

2016-03-15宋以芳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关键词:宋词

宋以芳(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浅谈宋词的意象传递——以柳永词为例

宋以芳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所谓意象,是指通过创造手法变换客观物象的一种形象艺术表现形式,而意象传递是指将意象作为传达载体表达出独特情感的活动过程。站在艺术形式的巅峰文化,宋词将抽象情感具体化,被视为一种名誉手法,给予更多的审美与情感表现力。柳永词通过各种自然景物,将其作为意象符号,虚实结合、情境交融的表达出意象,深远影响着宋词的发展。

关键词:宋词;意象传递;柳永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著名词人,为宋词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宋代是词发展鼎盛时期,宋词更加注重听觉、触觉、味觉和视觉,通过抽象手法将事物具体化,是一种明喻,并在词中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表现力与审美意义。本文以柳永词为例,深入探讨宋词的意象传递。

一、探讨宋词的意象传递特征

我国将意象划分到审美范畴内,将“意和象”融合为一体,并将这种融合体称之为被激活的低级形态,在逐渐融合过程中转化为高级形态。《系辞》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象,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而《周易》中则对意象有另一种解释,“象”被理解为对世界的一般性把握,与文论或美学上的意象有很大区别,这里的“象”在美学意义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级的意象论,其最早体现出这种观点的著作是《文心雕龙》。宋词中使用意象传递受到体现在多义性。象征性与审美性等方面,特征表现较为鲜明。

(一)宋词意象本质特征是象征性

我国宋代词人长借用“月亮、梅花、亭台、楼阁、夕阳或湖海”等进行意象创作,运用婉转手法进行情感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一种感悟。例如:周邦彦的《花犯》,“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将梅花当做一种意象,从而表达出高洁节操;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借助于黄花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伤感情怀,感伤逝去的美好光阴。

(二)宋词意象传递基本特征是多义词

宋词意象传递多义词就是指同一种意象体现在不同审美意义或象征意义中。不同象征意义是宋词多义性的表现,例如:在宋词中经常以“月”表达出作者对情人的想念,会故乡的思念,表达出凄凉之感。辛弃疾有词曰: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月在这里指代美女,但是在词义表达中,月的意象并不仅限制这一种,其不但具有典型意义,还具有多义性,譬如落红,可以被意象为对流逝青春伤感之情,悲哀对爱情的枯萎,也可以意象成为时间流逝。因此,学者在研究宋词艺术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与意象相联系,意象与语义相联系。

(三)宋词意象传递重要特征是审美性

宋词具有很强情感表现力,同时具有很强审美性,并以审美形态出现在宋词表达中。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将简单意象结合起来,形成完整词篇,从美学、声韵形谐美、文学角度都有很好的效果。“寒烟、碧云天和黄叶地”组合意象,给予读者更多视觉冲击,让读者融入作词人营造的环境中,用婉转的表达手法表现出词人羁旅之愁的情感。

不仅如此,时代的不同,意象选择会不同。宋代词人更加喜爱“孤雁、落红和柳”意象。时代的转化,意象主导内容也是千差万别,而在宋代,意象传递更注重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

二、宋代柳永词的意向传递

柳永是北宋词坛上具有建树的创造型词人,使得柳永词的独立独行、创作思想与艺术风貌特征尤为突出。,对后词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在词调创用、意象组合、景物描写和营造章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柳永词将云、月、酒、黄昏、风等景物作为意象载体,通过传递规律将情感给予在这些景物当中,其“代表性”特征较为明显。

(一)风月意象

风月在诗词歌赋中是较为常见的意象。尤其是在柳永词中风月意象较为常见:今宵酒醒何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将伤感之情寄托与凄冷清秋中,晓风送凉意,酒过人自散,夜晚残月的冷战,加重了词人离别伤感之情。自古以来,“月”便给予了思乡之意,其中柳永的《归朝欢》中别岸扁舟三两只就是故乡之念的作品,表达出作者因漂泊无依的生活,带给作者无比迷茫的苦闷心情。并且词人常用一系列意象,描绘出凄凉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

(二)管弦

柳永在宋代的鼎盛时期,自认为盛世享乐,喜欢用管弦意象表达出繁花似锦的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宋朝,歌舞升平,人民安乐生活,用“急管繁弦”意象可衬托出繁华景象,例如:玉墄金阶舞舜干,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玉楼春》一词中,提起玉管这一意象,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热闹景象。但是利用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运用管弦意象常显现出哀愁情绪,例如:深房密宴。争向好天多聚散。绿锁窗前,几日春愁废管弦(出自《减字木兰花》。把女性寂寞忧愁的情怀,描写的十分到位。

(三)云与雨

云雨意象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柳永在客居南国时说道:别有眼长腰搦。痛怜深惜。鸳会阻、夕雨凄飞,锦书断、暮云凝碧。想别来,好景良时,也应相忆(出自《两同心》)。词义为思念远方的情人,情感寄托与景物,又将黄昏之景与好景良时做鲜明的对比,从而词人在思念与惆怅情感中无法自拔。柳永还用云雨意象,将身世浮沉、漂泊之感、惆怅之情寄托于其中,常常将云雨意象与暮秋之景相结合,烘托出颠沛流离、凄凉的情感,营造一种伤感氛围,例如: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闲(出自《中吕调·戚氏》)。借用秋天黄昏为描写背景,秋色描写中尽显秋情,将情感寄托在凄凉的秋天,感叹自己身世浮沉的没落之感。

(四)酒与泪

饱含羁旅之苦的词人,常常泪洒衣襟、借酒消愁,并将酒与泪意象用于词作中,例如: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出自《满江红》)通过酒与泪意象,痛快的表达出柳永羁旅之苦,与浓浓的相思之情,十分生动。

(五)烟霁与黄昏

柳永词中经常提及到烟霁意象,例如:煦景朝生,烟光画敛,疏雨夜来新霁。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出芳郊明媚。处处踏青斗草,人人眷红偎翠。奈少年、自有新愁旧恨,消遣无计(出自《内家娇》),烟霁与花柳草木相融合,构造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色。消遣无计使用在词尾,点出了断魂哀愁之情,正所谓以乐景写哀情,道出词人的伤春之感。柳永作词末尾没有直接写出黄昏,而是借用夕阳、残阳和暮等短词突出黄昏意象。

(六)花与柳

在柳永词中,花柳是在描写与爱人分别惆怅之感的寄托载体,例如“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出自《临江仙引》)。将凄凉之景用花柳意象充分表达出来,不但如此,花柳还常用于喜悦之情的情感表达上。例如: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岘绿娇红姹(出自《柳初新》)。在这首词中柳永采用花柳,通过花柳的鲜艳颜色,充分表达出进士及第欢乐与得意之感。使用花柳意象还可以表现出盛世繁华之景、太平乐市。例如《仙吕调·望海潮》中词人对其景物的描写,从杭州的市容到富有秀丽山川湖水的西湖美景,继而写道钱塘江的壮阔江潮,在词人笔下的景物显得描写的生动活泼,一番繁华、生机勃勃的盛世景象。

三、构建意象传递的意境

构建意象传递的意境,是开拓与又发想象空间的过程,柳永词意象中不但有生动的情感画面,同时也是词人情感之源泉。柳永词为宋词发展做出了很大努力,同时为宋词创作提供了蓝本与范本。

(一)情景交融

柳永词中经常描写自然风光,并使用不同自然意象组合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木兰花》中黄金万缕风牵细之后的几段词,以咏柳为中心,围绕楼台、雨、烟、水等一项,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柔美景物描写的淋漓尽致,使用典故,抒发对历史哀叹和美好事物向往。情境交融,构建词人的情感之景,从而让读者身临其境。

(二)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一种结构特征,被广泛应用在古典文论中。柳永词中的《双调·雨霖铃》)便是这种写作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以离别之情为主,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营造出伤感的离别之景,从而使情感更富有画面感,虚实结合,表达出词人的惆怅和郁悒之感。

(三)追求韵味

巧妙运用意象,是柳永词的经典之处,意味悠长。例如: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出自《鹊桥仙》),表达出与心上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浓浓的眷恋,在无奈中感到悲凉,一句“望秦楼何处”道出无穷的韵味。通过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各种意境,喜乐、悲痛,都是在柳永词中表达的尽显极致,感情痛快或细腻、或委婉、或惆怅、或深沉,借助于词人创造出的意象,表达出作词人真实遇境,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四、结语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可以通过创造意象生动的体现出出美学文化,意象是审美欣赏与文学创造重要载体内容,尤其是在宋代时期,这种作词表现手法特点更加鲜明。另外,意象表达在宋词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婉约派词人,豪放派词人,无论是无名氏词人,还是赫赫有名的词坛巨人,都喜欢用以向寄予特殊情感。而柳永是将意象传递用到出神入化的杰出词人,作为北宋词家,柳永通过各种意象组合与描绘,构建不同意境,深刻的表达出悲欢离合和颠沛流离之感等。将意象传递运用在宋词中审视与观照各种实体景物或人物,可以充分体现出意象审美,可谓是“尝一脔而微知全鼎之味也”。掌握好意象传递,运用其内涵特征和意境构建路径,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宋词文化。

参考文献:

[1]许瑞雪.论宋词的意象传递——以柳永词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13,27(4):22-25.

[2]马朵.柳永《乐章集》中“香”意象审美意蕴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景娟.宋词中的都城意象[D].宁夏大学,2013.

[4]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

猜你喜欢

宋词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词帝李煜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重点】古代诗歌阅读:宋词
宋词元曲宫调浅谈(节选)
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