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风暴》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化表达

2016-03-15王金双

关东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蒙古人塔拉田中

王金双 李 琪



《鄂尔多斯风暴》中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化表达

王金双 李 琪

长期以来,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一直是内蒙古影视艺术表达的主题之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影视剧正以蒙古民族的艺术风格和民族化思考,为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弘扬和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宣扬,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2015年12月上演的30集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风暴》是又一部表现蒙汉民族精诚团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史诗剧。该剧以丰富的人物塑造、标志性的草原文化叙事,深刻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民族化与时代化内涵。

《鄂尔多斯风暴》;爱国主义;民族化表达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和集体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在长久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既体现在政治、道德、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中,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与内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完整论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爱国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一直是我国影视艺术的主题之一。内蒙古影视艺术当然自在其列。

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苏舟执导、草原文学知名作家路远编剧,于晓光、曹磊、杜雨露、金晶等领衔主演的30集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风暴》于中央电视台第八套隆重播出。其纪念意义与时代内涵不言而喻。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意林鸟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鄂尔多斯市山水天德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出品。《鄂尔多斯风暴》以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作为宏大叙事背景,以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三位主人公塔拉、桑杰、诺丽玛三人之间的身世、情感和理想为主线,表现了蒙汉人民、国共两党超越个人恩怨和民族芥蒂,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故事。

一、蒙汉团结、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和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蒙汉团结,共同抗日”是该剧的主题和要表达的精神。电视剧从多个方面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例如,吕大宝吕秀菊兄妹俩和塔拉的手足之情。三人自小一起长大,情同亲人。在鄂尔多斯草原上长大的吕家兄妹俩爱着这片土地,爱着满达额吉、乌力吉大叔和塔拉,也深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族同胞。而塔拉也因为与吕家兄妹二人的感情,自小就对汉人没有偏见和芥蒂。正因如此,塔拉后来在蒙汉抗日游击队队长也是他的救命恩人田老四的说服教育下,自愿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并在剧终与诺丽玛和秀菊一同奔赴了抗日前线……

剧中有一段特别感人的片断:在塔拉被官府追杀、亡命天涯的时候,一直都是秀菊姑娘在照顾着塔拉母亲满达大婶的生活。她不怕苦,不怕累,对待满达大婶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而满达大婶也把秀菊姑娘看作是自己的女儿。后来吕大宝和秀菊都称呼满达大婶为额吉。他们超越了血缘关系与民族界限,成了相亲相依的“一家人”。这些都表现了蒙汉人民之间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

剧中苏王爷和乔装成旅蒙商人的地下党员田老四田掌柜的友谊更值得称道。作为一盟之长,扎萨克旗的苏王并非骄傲狂妄,不可一世。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和田掌柜结交多年,信任其人品和担当,危难时刻,连自己身家财产都放心交给田掌柜转移。“与人交,不相疑”,苏王爷和田掌柜都恪守着自己心里的交友原则,哪怕是不久苏王爷知晓田掌柜是八路军游击队队长,也没有对田掌柜起厌恶之心。尤其是后来因为遭遇田中刺杀而被八路军营救后,他更加从心里认为八路军和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军队,并决心全身心的配合八路军,把日本人赶出鄂尔多斯草原,赶出中国。

当然该剧还表现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相互信任与精诚合作。无论是重庆政府还是延安政府都坚决支持蒙古人民守卫鄂尔多斯草原,将日本人赶出去。在剧中国民党军官马建明团长收集日本军方的情报,必要时还与八路军共享,这样既成功阻止了鄂尔多斯王爷们去归绥东贝勒伪政府参加蒙古大会,也避免了成陵强行迁移和苏王爷被刺杀等悲剧的发生。鄂尔多斯草原保卫成功与国民党和共产党抛开立场差异的合作与信任是分不开的。

正当苏王家族围绕着“家仇”与“家丑”展开人物之间交锋之时,日军攻陷了归绥与包头,大部队已经开到了黄河对岸。在“家仇”与“国恨”面前,苏王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召集各旗王爷开会商讨对策,态度坚决,绝不向日本人和东贝勒伪政府妥协。在地下党员田老四的帮助下,他购买了大量武器。田老四接到了上级的指示,要在鄂尔多斯组建一支蒙汉抗日游击队,由他担任队长。在田老四的努力、执著和正义感召之下,草原上的黑马队和沙狼都加入到了抗日游击队。尽管当苏王得知自己的多年好友田老四竟然是共产党时感到十分吃惊,但他对于共产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却是非常支持。在即将去榆林养病,将王位传给桑杰之时,苏王还忠告自己的“儿子”,在面对分裂国家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坚持原则,一定不能犯错。在后来得知桑杰的胡作非为之后,苏王在田老四的护送下回到王府,结果被软禁。幸亏田老四带着游击队赶到,将其解救。苏王、鄂王及国民党为了保证成陵的安全,决定将成陵暂时迁往甘肃省榆中县。终于,在得知王爱召被日本人烧毁后,众王爷不再犹豫,在苏王的带领下,他们变卖家产,购买武器支援游击队与日寇战斗。最终,塔拉带领游击队一举将日本人想修建的鄂尔多斯机场炸毁,胜利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桑杰也以牺牲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在满达的祝福下,塔拉、诺丽玛和秀菊一同走向了抗日战场……

在日本人的侵略面前,在自己的家园受到威胁之时,在广阔的鄂尔多斯草原上,蒙古王爷之间、蒙古贵族与平民之间、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求同存异,相互信任,紧密团结,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动感人的抗战悲歌,表现了共同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多面的“蒙古人”形象塑造

“电影作为文化载体,也即影片本文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电影都将反映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阐释》,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5页。任何影视文本都必须借助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实现上述目的。对内蒙古影视剧来说,“蒙古民族形象”尤其是“蒙古人”形象的塑造则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对“蒙古人”形象的塑造,就是内蒙古影视剧对蒙古民族“特有文化价值”的民族化表达。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尽管其精神内核大体一致,但不同民族却有本民族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了民族化特点。《鄂尔多斯风暴》即是一例。蒙汉团结、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感和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是通过一系列“蒙古人”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与以往影视剧相比,该剧对“蒙古人”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了多面性的特点。不仅剧中不同出身的诺丽玛与吕秀菊气质各不相同,同为贵族的苏王爷与鄂王爷形象各不相同,亲如兄弟的塔拉与桑杰性格各不相同,即使是桑杰这一人物,也一改传统的“英雄”或“硬汉”形象,让观众很难用“好与坏”“是与非”的二元判断标准来衡量。

桑杰生来尊贵,不但衣食无忧,也深知未来自己会继承父王的衣钵,管理扎萨克旗草原。他高大俊朗,学识渊博,信心满满,壮志成城。他是苏王爷引以为傲的儿子,不但因为他正直勇敢,还因为他有谋略,有智慧。他一心想要大展宏图,建立一个更加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草原。但这所有的一切都在得知自己不是苏王爷的亲生儿子那一刻毁灭了。桑杰的“复杂”与“多面”从这一刻开始,桑杰对蒙古人的“背叛”也从这一刻出发。这是决定桑杰命运走向的第一个节点:即其身世之谜的揭晓。

得知真相的桑杰怕事情暴露后自己会一无所有,为了尽快继承王位,他联合田中轰炸自家牧场,哄骗支走病重的苏王爷;他想方设法对知道真相的陶管家杀人灭口;他背离蒙古人的原则,合伙田中想要把圣地八白室迁到归绥。桑杰此举原因除了他表面对权力的贪婪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对于自己底层牧民身份的恐惧、排斥和厌恶。桑杰是上过学院的,接受的还是日式的教育。他知晓并且表面接受人人平等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想要和牧民平等。的确,他想要维护鄂尔多斯草原的一方太平,但是这个“太平”是在维护蒙古族王孙贵族的利益的前提下的“太平”。桑杰从小生长的环境就是等级森严的王府,他被灌输的观念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长生天给了自己这样尊贵的出身是因为圣主成吉思汗的庇佑,而自己生来就是统领牧民和奴隶的领导者。后天的教育不能战胜他骨子里对自己尊贵血统和贵族身份的自豪和认可。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竟然是底层牧民的儿子,而自己的陪读奴塔拉竟然是真正的王子,一夜之间自己从王子转为奴隶之后,他认为是长生天对他开的玩笑。无法接受残酷现实的他害怕、焦虑、屈辱、愤怒、难过。此时的他就像一个亟待喷发的火山,急需找一个情绪的喷发口,否则他就会窒息而死,而这个喷发口就是桑杰的“恩师”,日本派来鄂尔多斯的间谍田中先生。

这位日本人田中先生自称是一名生意人,是一名学者,又是反对日军侵占中华联盟的一员,自己是坚决反对战争的。面对这样的谎言,桑杰却偏偏信了,而且坚信不疑。哪怕是心爱的未婚妻诺丽玛说曾经看见田中挥刀残害蒙古人,哪怕是敬重的父王劝说他远离田中,甚至国民党和八路军都证实田中是日本派来的间谍,他都不肯相信。他是愚蠢还是偏执?其实都不是,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桑杰骨子里的蒙古人品质。汉人曾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蒙古人也是这样。在桑杰心里,田中是自己的老师,自己就要相信他,敬重他。在草原上长大的桑杰当然是继承了蒙古人“承诺”和“信义”的美德,他坚信自己对田中付出的尊重和信任同样也会换来田中的信任和爱护。所以他在所有人面前为田中“澄清”,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污蔑”自己的恩师。当他身份之谜暴露的时候,他唯一信任的就是田中。当田中褪下羊皮,穿上日本帝国主义的军装时,当桑杰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田中控制鄂尔多斯的工具时,自认没有退路的桑杰只好咬牙继续与田中沆瀣一气。知道真相的桑杰是痛苦的,自己信任的老师竟然是挥刀砍杀中国人的恶魔,而自己竟和这样的恶魔狼狈为奸。桑杰不是没有想过回头,只是他不敢,也没有信心,他没有信心面对父王和额吉,更没有信心回头审视那个肮脏的自己。

第二个决定桑杰命运走向的节点就是“火烧王爱召”。桑杰和田中的阴谋诡计被识破,苏王爷对于桑杰联合日本人做出有辱蒙古人有辱中国的事很是气愤;再加上受田中从中挑拨,苏王爷误会桑杰要杀害自己,对桑杰伤心失望至极。回到王爷府,在塔拉的帮助下,苏王平息了叛乱并且取消了桑杰的扎萨卡王位,断绝了和桑杰的父子关系。此时的桑杰阴谋败露,一无所有。他似乎也因为父王的“抛弃”心如死灰,决定抛开所有顾虑和田中一起夺回政权。可这最后孤注一掷的野心也在田中带领着日军火烧王爱召的那一刻崩塌了。

到底“王爱召”具有怎样的力量,竟然让执迷不悔的桑杰也幡然醒悟呢?王爱召,全称为“乌哈格尼巴达古拉圪奇庙”。明朝时赐名为“广慧寺”,又叫“伊克召”,而蒙古人则习惯称其为王爱召。因为迁移八白室的行动失败,日本人颜面大失,为了震慑蒙古人民和八路军,他们决定血洗和八白室同等重要的宗教圣地王爱召。蒙古人民信仰圣主成吉思汗,信仰长生天,信仰藏传佛教,因此对于自己的宗教圣地会尊崇备至。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能够团结统一,长治久安的重要依据就是人民共同的信仰。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就立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和爱护各种神职人员和传教士。这种信仰一直深植在鄂尔多斯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里。桑杰再“无耻愚笨”,也是一个在鄂尔多斯草原上长大,怀揣草原信仰的蒙古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桑杰目睹日本人射杀寺院喇嘛和火烧王爱召时的愤怒、惊愕、痛苦和仇恨。他憎恨日本人,更憎恨自己!

这样的桑杰令我们感到气愤,同时也感到心痛。这本来是个多么好的孩子啊,他曾经向自己的父王为独贵龙首领求情,反对重役和苛捐杂税;他对于自己的陪读奴塔拉就像“安达”一样,他也从来不会冷眼相待牧民和奴隶;他哪怕知道身世秘密后都绝不伤害自己曾经的父王和额吉。因行动失败被八路军锁在柴房时,他透过窗户小心翼翼的偷偷望着自己曾经的父王和额吉,多么希望他们来看自己一眼吧,因为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想念他们啊!又多么希望他们不要过来,因为不想让父母看到失魂落魄、让他们丢尽颜面的自己。观众可以看到桑杰眼中的绝望和歉意,还有对父母浓浓的爱。就是因为桑杰令人气愤,所以当桑杰投靠田中,蒙骗蒙古王爷和人民的时候,观众才会愤懑不已;就是因为桑杰令人心痛,所以当桑杰最后帮助塔拉共同对付田中而被田中射杀躺在塔拉怀里的时候,观众才会心痛哭泣。我们当然不会原谅桑杰曾经的行为,但是观众也不忍心定义桑杰为“蒙奸”,因为他是一时糊涂,受人威胁哄骗才走上这条道路的,而且最后他醒悟回头了。最终,桑杰用自己的死,洗刷了自己的灵魂。无论如何,他最终用自己的抗日爱国行动和死亡代价,完成了对自己蒙古男儿的救赎!他尽管没有成为“蒙古人”的英雄形象,但难说就是“蒙古人”的罪人!

说到电视剧中大放异彩的女性形象,当然是鄂王府的格格诺丽玛了。诺丽玛美丽单纯,善良开朗。尽管身为鄂王爷唯一的女儿,从小在宠爱和呵护下长大,但却没有贵族女孩子的娇气和势力。她勇敢大气,具有一般男子都少有的胆略和气魄。她痛恨日本人侵略中国,残害中国同胞,痛恨日本觊觎自己的故乡鄂尔多斯。虽身为女儿身,却不忘记自己是一名蒙古人,是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她反对八白室迁至归绥,反对蒙古王爷去归绥开会,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塔拉伸张正义,在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后对革命圣地延安充满着向往。她还担任了八路军和蒙古王府的联络员,她坚决反对杀人恶魔田中参加自己的订婚典礼,还不惜与走上邪路的未婚夫桑杰闹翻。这一切都展现出了这位蒙古格格强大的内心和勇气。

诺丽玛认为人的快乐来源于内心,而不依赖于物质和财富。所以当她和桑杰因为对日本人立场发生分歧时,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桑杰。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婚姻,也不是她想要的夫君。诺丽玛认为人和人应该相互尊重,人人平等。所以,无论是对待王府的下人,贫苦的牧民,还是一直以来帮助蒙古人的八路军,诺丽玛都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诺丽玛认为作为独立的人不应该依赖于任何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所以她不会因为苏王府与鄂王府有婚约而和“黑化”的桑杰完婚,她爱上心目中的英雄塔拉后也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无论是感情,还是理想,诺丽玛都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诺丽玛正是表现出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自强意识。同时,她也是思想开明、配合共产党八路军共同抗日的蒙古草原进步的的王公贵族的代表。

三、标志性的草原文化叙事

《鄂尔多斯风暴》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取景拍摄的,主创人员想要呈现的是鄂尔多斯草原原生态的风景和蒙古民族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自然景色的展示。作为内蒙古典型草原形态之一的鄂尔多斯草原,养育了一代代的蒙古人民。该剧既展示了辽阔、壮美的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又拍摄了茫茫无际的大沙漠;还有蓝天、白云、牛羊群,奶茶、美酒、马头琴等草原标志性意象。让观众了解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

其次是蒙古族音乐的运用。在影视剧中,音乐在表达感情和烘托氛围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提到到草原,我们马上会联想到草原上的经典乐器马头琴和或悠扬动听或气势恢弘的蒙古族音乐。该剧中不同情景下的配乐更能让观众深层次的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如塔拉和诺丽玛好不容易确定了对彼此的心意却不得不分开时的配乐缠绵婉转;塔拉为了逃避王府的追杀不得不浪迹天涯,与母亲满达分离时的配乐愤懑悲凉;抗日游击队吕大宝为了阻止日本帝国主义强迁八白室的阴谋,为了掩护塔拉安全离开,在枪林弹雨中前进斗争时的配乐恢弘激扬。……这些带有蒙古族特色的配乐能够加深观众对于情景、镜头的印象,能加深对于人物心境、性格的了解。尤其是片尾曲,由腾格尔演唱的《吉祥鄂尔多斯》更唱出了鄂尔多斯人对于草原深沉的爱和誓死保卫家乡的坚定信念。

第三是蒙古族服饰等的展现。桑杰身为王子,服装气派大方;塔拉身为底层牧民,衣着褴褛破旧;诺丽玛的身份是格格,佩戴华贵首饰,身披做工讲究的蒙古长袍。……这些人物的服装与造型表达着导演和造型师的意图。道具运用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诺丽玛格格房间的布置。房间以红色为主色调,正表达了诺丽玛热情似火的性格。屋子中央的钢琴,墙上的照片也侧面交代了诺丽玛的开明思想。蒙古族用餐喝酒的器物以及家居摆件的陈设和设计,草原上的敖包、勒勒车,毡房等无一不表现出草原元素和蒙古族的独特文化。

第四是对草原雄鹰的刻画。说起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动物,除了马、牛、羊和狼,我们不得不提到鹰。鹰被视为草原上的神,鹰是力量和睿智的化身,是犀利和果敢的象征,蒙古族尊其为图腾。我们在桑杰的服装和王府的装饰上都可以看到鹰的图样。剧中还有这样一个镜头:田中带领日本军队侵犯八白室,扈尔特人拼死抵抗的时候天空中飞过一只雄鹰。而这只雄鹰的飞过坚定了扈尔特人守护圣陵的决心和信念。雄鹰是崇尚自然力量的象征,雄鹰是守护圣陵的神,雄鹰是蒙古族人的信仰。

此外,剧中人物的台词也融入了草原人民的生活智慧及经验总结。比如“只要有好的驯马手,就能把马套回来”、“没有伴侣的骑手是危险的”、“你真是耳朵比犄角还硬,不爱听话,就爱顶牛”、“舌头像五根草,不能随风跑”等蒙古族谚语或者俗语,让我们在感叹草原文化丰富的同时也赞叹蒙古族人的生活智慧。

已故著名蒙古族导演塞夫先生曾说:“影片的商业运作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通过宣传将文明和进步带给人们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过分地炒作总让人感觉不实在。这可能与我们蒙族人的性格有关,我们很少说话,但是却会为陌生的客人宰一只羊,捧上一大碗香浓的奶茶。我认为电影进入商业运作比的是实力,靠的是口碑。有的时候说得多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反倒更加让人信赖和接受。”*塞夫:《我与电影的一世情缘》,《人物》1999年第6期。电视连续剧《鄂尔多斯风暴》正是内蒙古影视的编剧、导演与演员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劳动成果。她在时代的召唤下应运而生,用民族化的方式展现了蒙汉一心、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该剧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还是观赏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内蒙古影视艺术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总之,在影视艺术日趋商业化的今天,内蒙古影视艺术要充分重视当下影视艺术国际化的大环境,以草原为环境依托,以草原人民的生活为创作源泉,借重民族演员,利用民族艺术,尊崇民族性格,传承民族文化,张扬民族精神,打造民族品牌,“走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结合的道路”*张芸:《内蒙古电影商业运作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实现其商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双赢!

201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内蒙古影视艺术关系研究”(2013B067)。

王金双(1974-),男,文学博士,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琪(1991-),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通辽 028000)

猜你喜欢

蒙古人塔拉田中
远山犬虎子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会中的保甲制
小小的世界
浅谈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意大利塔拉莫纳奇奥遗址
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