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差异冲突与交融路径探究

2016-03-15连恩德

关东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交融观念大陆

陈 越 连恩德



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差异冲突与交融路径探究

陈 越 连恩德

两岸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新时期推动和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长期受两岸不同的文化史观教育,两岸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岸青年在政治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岸青年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政治民主的渴望、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又共同构成了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的相通之处。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再次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可以通过持续开展两岸青年教育文化交流,精心打造两岸青年携手发展平台,借力用好互联网新媒体交流平台等有效路径来推动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进而科学引领两岸青年在携手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光荣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健康成长成才。

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差异冲突;深度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伟大而又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把一切力量都凝聚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第2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绕不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最牵动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民族情感的重大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更需要包括两岸青年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之接续奋斗。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再次“执政”台湾后,继续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变本加厉推行“文化台独”,处心积虑在台湾年轻人身上塑造所谓的“天然独”基因,蓄意人为制造两岸青年以至于下一代的政治观念差异,企图从根子上影响和阻碍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两岸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全面深化和加强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研究,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政治意义和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青年政治观念概述

青年政治观念,是指青年这一政治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实践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政治现象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看法。在当代政治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揭示了政治的本质问题,这也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青年政治观念提供了基本途径遵循。青年时期,是人的政治观念逐步培养并调整完善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年群体,在政治关注方面,由于真正参与政治的机会相对较少或时间相对较短,更多的是体现为社会关注,且关注范围基本上延伸涵盖了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内容;在政治认知方面,主要体现为其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政治客体的认识和把握,如对国旗、国歌、国徽、国家领导人等基本政治符号的认知,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以及基本政治原则的认知,对国家政策、政治理论特别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在政治关系、政治过程中的地位、角色、作用和相应权利与义务的认知。这些以政治关注为前提的政治认知,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和强化着青年的某种政治情感;在政治情感方面,主要体现为其对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系列政治客体的内心深切感受,如喜恶、爱憎、欢悲、亲疏等。这些政治情感,既是青年政治观念结构维度中的非理性因素,也是青年政治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政治信仰方面,主要体现为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理想的社会模式的不懈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主张、政治发展、政治理论体系等的高度认同与坚信,反映的是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价值取向。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青年群体身心发展自身具有的阶段特殊性,以及不同青年群体所处的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青年政治观念往往又表现出可塑性、独立性、不稳定性等鲜明特点。

二、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差异冲突及其根源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1页。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两岸选择的是不同的社会道路,实行的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亦有所不同。相应地,成长和生活于不同社会政治环境的两岸青年,其政治观念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一)当代大陆青年的基本政治观念

当代大陆青年,总体上对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基本态势有一定的关注,特别是对国内当前正在统筹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正在努力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系列政治主题给予了积极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多政治关注内容中,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如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更是始终成为大陆青年历来高度关注的焦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大陆青年始终如一自觉坚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此外,当代大陆青年,既是大陆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忠实见证者和切身感受者,也是大陆当前繁荣富强、稳定团结、和谐民主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实际受益者和坚定维护者,其对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有着更加直接和深刻的正确认知。这些认知持续激发和强化着当代大陆青年发自内心的积极深厚的政治情感,进而推动形成了当代大陆青年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而以上述“四信”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信仰,在当代大陆青年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又逐步内化为其政治行为的精神领航和政治自信的思想源泉,保障和引领着当代大陆青年政治观念持续朝着向上向善、理智理性的总体方向健康发展。

(二)当代台湾青年的基本政治观念

当代台湾青年,在政治观念上相较于当代大陆青年,表现出了相对混乱迷惘、冲动易变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近二十年来台湾日益突显的社会族群撕裂和政治蓝绿对立问题的困惑,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台湾当前社会政治环境的迷茫以及对岛内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一方面,当代台湾青年,经过持续接受近二十年所谓的“本土化”教育,加上“台独”势力的误导操纵,很大一部分青年逐渐混淆了反映爱乡爱土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作主朴素愿望的台湾意识,与图谋分裂中华民族的“台独”意识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而导致其在政治参与实践中突出表现为一味狂热地追求所谓“值得台湾人民骄傲的政治民主”,甚至体现出了鲜明的“逢中必反”“逢统必抗”的非理性政治倾向,如:“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等一系列台湾青年群体运动的出现,就是相当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针对民进党蔡英文当局“上台”后逐渐暴露出来的种种施政乱象,反观大陆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和崛起,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开始进行了理性反思。与此同时,在对大陆印象方面,台湾青年同样表现出了给予大陆越来越积极正面评价的总体趋势。如:据台湾《联合报》2016年底所作的一项民调显示,台湾年轻人高度肯定大陆是个进步的地方,比率从16年前的五成三大幅提升至八成三。认为大陆落后的比率只有9%。*朱炼:《台湾新世代看大陆:八成二认为是个进步的地方》,《中国新闻网》2016年11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tw/2016/11-20/8069021.shtml。在台湾青年身上出现的这些新的积极变化,值得持续关注。

(三)两岸青年的政治观念差异冲突根源分析

综观上述两岸青年的基本政治观念,可以明显地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而究其原因,造成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差异冲突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深受两岸不同的文化史观教育的影响。总体上,大陆青年恒续接受的文化史观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承接性、延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观等内容,始终是教育和引领大陆青年成长的主流思想。在这些主流思想的教育和引领下,大陆青年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等基本概念也都抱有积极正面的认知和较为深厚的情感,特别在看待台湾问题方面,更是整体上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天然统”政治情感。反观台湾,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台湾社会的主流历史观还是中国史观。但自李登辉“执政”后期(1996-2000年)始,开始修改教科书,逐步推行“去中国化”教育,不断向台湾年轻一代灌输“台独”意识,进而逐渐形成“皇民史观”。陈水扁继任“执政”(2000-2008年)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幻想从根本上切断台湾与大陆的渊源联系,继续强化“去中国化”教育,极力培养台湾年轻人的“本土化”和“台湾人”意识,并经常通过随意操弄台湾社会内部的族群对立、刻意营造大陆打压台湾的悲情氛围等方式,变像推动“抗中”“反共”“台独”的政治行径。2016年台湾再次政党轮替,蔡英文“上台”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全面推行“去中国化”的所谓“本土化”教育,幻想通过“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台独”教育,继续在台湾年轻世代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予民进党政治选票,又能够坚定支持其从事各种形式的“台独”政治分裂行径的所谓“天然独”台湾青年。对于蔡当局的这种危险信号动向,两岸同胞必须给予高度警惕。

二是深受两岸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大陆方面,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实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大陆青年成长和生活于上述社会政治环境中,普遍都能深刻感知和体会到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有了大陆今日的繁荣富强与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政治局面,并都能够在思想上坚定信仰和在实践中自觉维护。而台湾方面,走的是与大陆截然相反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行的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民主政治制度。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台湾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但总体社会政治生态自李登辉“执政”后期开始就集中突显为基于台湾地区族群分野背景下的统独矛盾与蓝绿对立,这既直接影响和导致了台湾青年政治观念的内部矛盾与对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造成了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的差异与冲突。

三是深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的影响。纵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二十年来的历史进程,李登辉“执政”后期和陈水扁“执政”期间,由于台湾当局蓄意阻扰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人为制造两岸青年之间的“群体性隔阂”。受此消极负面影响,这一时期两岸青年由于长期缺乏深度交流互动,在政治观念方面相应地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冲突。2008年后,随着认同“九二共识”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并于后来连任两届台湾地区领导人,能够务实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并对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持积极正面态度。尽管这一时期两岸青年之间的交流互动,无论在人员规模上,还是在内容拓展上,交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的互动交融发展。

三、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路径探究

在坚持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出了“多元共存”的政治理念,既丰富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理论内涵,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新的时代要求与现实特征。*刘吉发、陈怀平、殷峰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这也为新时期深入开展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冲突与交融路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启示。而在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我们也可以深切地感知到,尽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受两岸不同的文化史观教育、两岸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岸青年在政治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冲突,但两岸青年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对政治民主的渴望、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又共同构成了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的相通之处。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坚信,只要两岸同胞携手共同努力推动,两岸青年政治观念一定能够实现深度交融,也定将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一)恒续开展两岸青年教育文化交流,推动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

1.深入做好两岸青年中华文化认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两岸的未来。我们要更多关注两岸青年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多交流多交心,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孙立极:《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人民日报》2015年5月5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重要主张,为我们当前深入做好两岸青年中华文化认同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全面了解和深切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系列活动,如支持推动两岸专家学者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工作,为两岸青年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史提供经得起历史、时代和两岸人民共同检验的珍贵史料;持续扩大台湾青年到大陆实地参访考察的人员规模数量和活动空间时长,努力促使“台湾年轻人多到大陆走走看看”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开展系列有效增进两岸青年心灵沟通的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如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台湾青年寻根之旅夏令营”“台湾青年族谱宗亲文化考察大陆行”“两岸青年闽南语歌曲大赛”“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等系列心灵契合度高的两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动。

2.逐步加大大陆高校对台招生工作力度。在大陆就读的台湾青年学生,生长于台湾、求学于大陆,是两岸交流最直接的参与者,其政治偏好和投票倾向也日益成为影响台湾选举和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安立、余梅:《[两岸同心]两岸青年热烈探讨政治问题 建议加强两岸交流》,《荆楚网》,2015年7月15日,http://news.cnhubei.com/xw/kj/201507/t3316667.shtml。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再次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全面加强和做好对台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学生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且现实紧迫的任务。大陆有关部门应尽快牵头研究制定鼓励和支持大陆高校进一步加强对台招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如继续开展对台湾学生免试招生工作,开发设置台湾学生关心关注的理论课和实践课,逐步加大台湾学生奖助补免的支持力度,全面确保台湾学生依申请可参加大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努力为台湾学生在大陆就读创造便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精心打造两岸青年携手发展平台,促进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

1.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共生共荣发展。两岸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既应成为“共同打拼的好朋友好伙伴”,也应成为共生共荣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先锋典范。为此,可以广泛开展以两岸青年交流交心为主题的“两岸一家亲”系列活动,进一步拉近两岸青年在认同方面的距离,为重新构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知夯实思想基础;创新搭建“两岸青年合作发展论坛”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帮助更多的两岸青年在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中达到相互理解和信任,在政治关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等方面寻找出“最大公约数”,逐步累积和凝聚起两岸青年共生共荣的“认同交叉点”。此外,还可以研究设置“两岸青年合作研究专项课题”,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借此促进两岸青年政治观念的深度交融。

2.全面服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健全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具体措施,着力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并最大限度地帮助台湾青年“来得了、待得住、有盼头、发展好”。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的两岸青年携手发展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支持两岸青年进行深度交流合作并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实现互补互利、共赢发展。通过鼓励两岸青年在事业上共同努力打拼,促进彼此之间心灵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和政治观念上的深度交融。

(三)借力用好互联网新媒体交流平台,引领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

1.畅通拓展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的网络交流方式渠道。在现实生活中,两岸青年在网络交流具体方式和渠道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接困难。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深化推进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必须要下大气力尽快研究解决两岸青年网络交流渠道对接难、不顺畅的技术屏障和政策瓶颈问题,重点破解两岸青年新媒体交流平台的“对接兼容”难题,积极推动QQ、微信、微博、百度贴吧、中文论坛等大陆新媒体平台在台湾青年中的应用和普及。与此同时,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估境外新媒体交流平台可能产生的各种利弊影响,特别是对在台湾青年网络交流中具有较高使用率和普及率的境外新媒体交流平台,更需抱着积极应对的态度进行科学研判,着眼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网络管控机制,在确保国家利益安全的基本前提下,通过适度放开、合理引导、有效监管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在助推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中的积极作用。

2.科学设置两岸青年政治观念深度交融的网络互动议题内容。互联网新媒体如今已成为台湾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首要渠道。特别是近两三年来,台湾青年更是逐渐习惯并善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作为其开展社会政治运动的平台,如:2014年和2015年相继发生在台湾的“太阳花学运”“反课纲运动”等大规模青年学生社会政治运动,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宣传、动员、串连、组织的典型案例。因此,当前必须要更加充分掌握和借力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牢牢把握住两岸青年网络互动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推动将中央关于加强对台青年工作的重要精神贯彻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两岸青年网络互动议题内容的感染力和向心力,一方面要坚决有效遏制台湾某些政党和团体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向台湾青年持续灌输“深绿”“台独”意识,企图阻碍和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一些既能充分关注关照到台湾青年群体的政治合理诉求与政治情感倾向,又能切实推动促进两岸青年心灵情感高度契合与政治观念深度交融的网络互动议题内容,精心培育和用心夯实两岸青年政治关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的共同基础,全面引领和服务两岸青年在携手打拼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光荣伟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健康成长成才。

2016年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B类人文社科项目“两岸青年政治观念冲突与交融路径研究”(TB16029s)。

陈越(1970-),女,闽南师范大学科技(社科)处副研究员;连恩德(1980-),男,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漳州 363000)

猜你喜欢

交融观念大陆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IQ大陆
健康观念治疗
北方大陆向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冰之大陆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