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构建
2016-03-15闫泽涛
闫泽涛
推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构建
闫泽涛
(中共淮北市委党校,安徽淮北 235000)
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文明社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经济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回归和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它不仅需要末端治理,还需要源头清理;不仅要制度激励,还需要文化引导。在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就构建以绿色技术体系建设和运用为基础、拓展产业绿色化发展空间为支撑、绿色文化为引导、绿色制度为保障、绿色文明为目标的中国经济绿色化发展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制度;绿色文明
一、引言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工业文明取得的成果最为辉煌。三次工业革命空前地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以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体力,显著地增强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自然脑力,使人类劳动生产力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引起了人类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领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一方面为人类带来充沛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自然带来了不可承受的极大伤害,人类行为已经明显突破了大自然允许的边界。水土流失、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发展困境。当环境恶化到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这已经与发展经济的目的背道而驰。
中国传统文化素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是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精髓之一。《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并论述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2]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农业文明时期,曾经发生过因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类文明消亡的人类发展史悲剧。在埃及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漫长而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巨大的金字塔和生动的象形文字让人们对古埃及文明产生太多遐想,然而4 500年前,古埃及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神秘地消失了,消失于人类砍伐森林、放牧和垦荒之中。灿烂的两河文明,由于无休止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被扬扬黄沙所淹没。印度河文明的瓦解、玛雅文明的衰落和楼兰古国的消亡,无不与人类过度垦伐使生态环境恶化有紧密的联系。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没有从农业文明发展史的悲剧中吸取教训,自我中心主义膨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无视环境的约束。20世纪出现的马斯河谷、伦敦烟雾、多诺拉、光化学等“八大公害事件”再一次向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敲响了警钟。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问题。历史鲜明地告诉人类:不在保护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上谋求发展,其结果即是自我毁灭。
由此,绿色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模式逐步进入了人类发展的视野,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重视和逐步接受的发展理念,并逐步纳入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之中加以实施。由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的绿色发展在内容和方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又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依据国情,有效推进经济绿色发展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所处的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就推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构建展开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化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环境压力更为严峻和复杂,需要应对的环境问题更加棘手和紧迫,需要完成的环境治理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当前,作为一种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持续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何谓绿色发展,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2011)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诠释,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观,它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未来发展和永续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3]。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2014)认为绿色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第二代可持续发展观,其基础是绿色经济的增长,绿色经济的比重不断提高[4]。齐建国(2013)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绿色发展,认为绿色发展就是循环经济模式、低碳技术应用、生态建设和创造保持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环境的总称,是以绿色技术为基础,提高人的生命力的持续健康发展[5]。吕福新(2013)认为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保持经济与环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6]。对绿色发展含义的界定还有很多,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观点。本文认为,绿色发展是继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最新的阶段,是以绿色技术为基础、绿色治理和产业绿色化为支撑、绿色文化为引导、绿色制度为保障和绿色文明为目标的人类天人合一的理性发展理念、模式和道路之总和。
关于如何实现中国的绿色发展,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和深入的探索。胡鞍钢(2014)从功能界定、机制分析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绿色发展的“三圈模型”,并认为能否实现绿色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①提高以识别能力、投入能力和评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能力;②制定绿色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规划,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中付诸实施,同时强调生产中的循环经济、高效能源和绿色技术重要性[4]。齐建国(2013)认为绿色发展是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促进绿色发展的协同效应,与中国应对可持续发展压力的客观需求高度契合,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5]。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2010)认为实现绿色发展要选择5个产业着力点:一是通过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发展节能产业;三是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四是发展新能源产业;五是发展环保产业[7]。邓远建、张陈蕊(2012)等采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就如何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出了生态资本运营机制的基本构思和分析框架,通过促进生态资本的可持续利用来实现经济绿色发展[8]。甄霖、杜秉贞等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相关政策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强调了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安排、绿色发展绩效监测评估和生态补偿制度对实现我国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9]。
上述学者对于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观点和主张有非常高的理论价值和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综合分析学者现有研究,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通过开发环保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运用清洁能源、改造升级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过程清洁化程度,实现产业清洁化生产;③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加强制度约束和政策激励,改变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走绿色化发展道路。但现有研究就如何拓展现有产业绿色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绿色化升级,构建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化发展的体系上,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全面和具体。基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阶段,成功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的末端治理,还需要生产的源头清理,不仅需要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拓展现有产业的绿色发展空间,不仅需要建立健全绿色化的社会管理制度,要还需要推进文化形态转型。切实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发展,需要构建一个以绿色技术体系建设和运用为基础、拓展产业绿色发展空间为支撑、绿色文化为引导、绿色制度为保障和绿色文明为目标的经济绿色化发展体系。
三、中国经济绿色发展体系构建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基础。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必须运用系统化思想持续地培育绿色发展动力和潜力。它是一个发展转型问题,发展转型问题是一个系统变换问题,要避免“木桶”短板效应使我们的工作事倍功半,只有全面推进才能取得良好的绿色发展成效,最快地靠近我们的绿色发展目标。
(一)扎实推进绿色技术体系建设和应用
人类前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黑色”发展模式短期难以根本改变。着眼于当前,我国必须做好末端治理绿色技术和产业绿色化改造的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何谓绿色技术?它是一个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态运动而形成的概念,是指对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使用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据2009年全球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中国的绿色革命是实现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选择》的研究结论,当前已经商业化或有商业化条件的新技术能够帮助中国在2030年将预计的石油进口量减少30%~40%,煤炭需求减少4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但是我国还没有掌握许多绿色技术的核心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向国外购买和引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分为八大类,并在2009年发布的《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中呼吁各国在五大领域开展绿色经济投资:提高新旧建筑物的能效;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高速列车、公共汽车等便捷公交系统;对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发展可持续农业。我们认为,绿色经济和经济绿色发展是不同的概念。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绿色经济所包含内容可以看出,绿色经济主要指的是环保产业,是经济绿色发展的内容之一。中国需要借鉴和参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经济清单,结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系统化开展我国绿色技术的研发。当前我国需要大力开展以下八大类绿色技术研发、运用和推广工作:①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绿色技术;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如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餐厨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③工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如高效节能电机技术、高性能隔热材料技术、中低度瓦斯利用技术、水电开发技术、风能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核能开发技术、生物能源利用技术等节能和新能源技术、绿色有机资源开发等新材料技术;④绿色农业技术;⑤绿色交通技术;⑥绿色建筑技术;⑦生物多样性技术;⑧环境监测技术。我国应该以超前视野,做好绿色技术研发规划,政府要做好综合协调,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建立产学研联合体运作体系,致力于核心绿色技术的突破,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以绿色技术体系为基础,政府应该大力推进绿色技术运用和产业化,做好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的末端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的清洁化。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技术合作研发和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制定,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实现集成化运用和再创新,提升我国绿色发展能力。
(二)大力拓展产业绿色发展空间
实现经济绿色发展,高效利用绿色技术,做好末端治理和清洁生产很重要。对处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拓展现有产业的绿色发展空间。拓展现有产业绿色发展空间是提高中国当前经济绿色化程度主要的产业支撑和产业着力点。它包括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实现工业经济品牌化、促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加快推进战略新兴产业成长。
1.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人类农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在原始农业和古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简单的农具、自然体力和自然肥力,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是低级形态的绿色农业。20世纪初以后的现代农业,伴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领域广泛的应用,农业生产开始着重依靠机械力和水利灌溉技术,依靠化肥、农药和激素等非有机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却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一样走也走了一条“黑色”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首先要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大力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这是经济绿色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现代绿色农业是指充分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和生物科学技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实现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协调统一为目标,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非有机生产力而从事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生产过程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农业生产的产品是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现代绿色农业是我国潜力最大的绿色产业,也是目前市场最紧缺最需要的产业,市场不可限量。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高效施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我国目前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着产业链断裂、产业集聚度不高、认证体系不完善、品牌效应不足、政策支持不够、市场效益不好等诸多问题。政府应该加大产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同时引导企业以品牌化为抓手,以全产业链管理和营运为支撑,建立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产业链的经营体系,形成和完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充分挖掘绿色农业的市场空间,全力推进我国农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2.实现工业经济品牌化
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经济绿色化最主要是实现工业绿色化。我们认为实现工业绿色化有两个途径:一是改造升级制造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采用新型无污染可降解有机原材料,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二是广泛深入并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品牌化的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品牌化国际水平,实现品牌强国目标。相比第一个途径,第二个途径是更高层次的我国工业经济绿色化之路,对于我国具有巨大的绿色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品牌是工业GDP的倍增器,质量性能和产品设计完全相同的工业产品,有品牌产品与非品牌产品之分,市场给予的价值差别巨大,而且这倍增的GDP是完全绿色的。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体会得最深刻。中国工业具有极强的制造能力,但由于许多企业不拥有自主品牌,从事了太多的代工生产和贴牌制造,挣到了微薄血汗钱,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巨额的绿色利润被西方品牌巨头拿走。工业经济品牌化是市场经济高级发展阶段和工业经济文明高级形态的标志。对工业企业而言,品牌化是以品牌管理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致力于实现高端化发展的企业发展哲学。对国家而言,品牌化是增强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拓展本国工业绿色发展空间,提升本国工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战略途径。
目前,我们在民族工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上与欧美国家还相差甚远。2015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美国有52个,德国有10个,韩国有3个,我国只有华为和联想两家,而且排位分别为第88位和第100位。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通过品牌化的国际优势,汲取了巨额的绿色经济财富,美国90%的出口额来源于品牌经济,一些欧洲国家之所以环境优美生活富庶,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经济品牌化的国际优势来支撑。由于我们不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优势,同等质量、同等规格和同档次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具有国际品牌优势的工业产品便易得太多。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在品牌化方面我国与欧美的差距也是我们发展的潜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正是我国工业经济实施品牌强国战略、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的历史机遇期。我国工业有巨大的空间通过品牌化实现工业经济绿色发展,而且我们也应该通过品牌化实现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3.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
产业结构高端化包括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推进农业产业高端化,农业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二是推进工业制造的高端化,工业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升级传统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提高工业经济品牌国际化水平;三是通过提高经济组织分工深度,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提升产业结构的软化度。
就我国当前发展而言,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拓展工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是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转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拓展经济绿色发展空间,提高我国产业的绿色化水平。构建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重要标志。与工农业生产相比,以市场调研、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业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品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贸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公共服务业和基础性服务业,主要是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为主,提供的是绿色化程度最高的服务产品。根据计算,如果把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2015年我国49.5%的工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基础来计算,在保持2015年工农业增加值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有高达65%绿色增长空间。
当前欧美国家基本上都是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2015年,我国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只有50.5%。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丰富的经济内涵,它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且还是工业高端化和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产业支撑。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国产业绿色化水平意义重大。
4.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务院2010年9月8日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着重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力争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课题组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把七大类一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分成为34个二级产业子目录、152个三级产业子目录、470个四级产业子目录。从各级产业目录可以看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绿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其发展,发挥其先导作用,早日实现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绿色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育绿色发展文化
文化是人类一切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文化可以体现在物质层面,也可以体现在精神层面。绿色文化在这里主要是指体现在精神层面的绿色化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以及各种绿色化的社会管理制度等的总和,是建立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思想理念基础上的自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绿色文化对经济绿色发展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它能够从人的思想领域和价值观层面引领人们自觉矫正与自然环境不友好的关系。与制度刚性管理及约束相比,绿色文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具有内在性、本质性和持久性。
向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绿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要充分发挥绿色文化对经济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必须在社会、政治、经济、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从学校到社会、单位到社区、生产到生活,加强国民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培育,强化国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培育国民高度的绿色文化观念,树立国民强烈的绿色文化思想,营造全社会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政府应该从孩子幼教起加强绿色文化教育,让绿色文化观念成为固化在国民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组成部分,成为根植于国民内心深处主导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基因。
(四)完善绿色发展制度
环境资源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市场对其保护作用是失灵的,政府管制必不可少,且大有可为。布坎南认为没有适当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极大化意义上的有效率的自然秩序[10]。现阶段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变长时期以来形成的“黑色”发展路径和模式,国家需要建立完备的绿色发展制度,通过绿色发展制度的刚性约束把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调整到绿色化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些制度包括: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完善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人口发展制度。
除了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制度,充分发挥其刚性约束作用,还应健全各类拓展经济绿色发展空间、挖掘经济绿色发展潜力、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鼓励措施,发挥政策措施的正向激励作用。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力促进绿色农业、品牌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投入、税收扶持、融资补贴、价格优惠、人才支撑、土地利用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经济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五)树立绿色文明发展目标
绿色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新型文明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源于自然并归于自然,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建设绿色文明为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走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发展困境,而且是在否定过去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在正确认知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文明建设的理性回归。
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要以建设绿色文明社会为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从我国新的历史阶段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国的绿色文明建设吹响了号角。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绿色文明社会,要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社会发展领域来实施,经济绿色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建设绿色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绿色发展实质是新文明形态的生成和发展范式的转换,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延续时间久远的重大社会发展转型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一次质的飞跃,有许多理论性问题需要研究,也有许多实践性问题需要探索。2009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启动“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行动计划”。此后,许多欧美国家纷纷启动了自己的绿色发展计划。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三五”时期更是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指出,由于在经济发展集约化、工业品牌国际化和产业结构高端化程度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国与欧美国家绿色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的绿色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展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和其他环保产业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渡过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中国的绿色发展,不仅要做好末端治理,还要做好源头清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拓展现有产业绿色发展空间,对产业进行绿色化升级,完善绿色发展制度,培育绿色发展文化,树立绿色文明发展目标,是一个体系化推进的过程,任务更加艰巨而复杂。不过可以坚信,新一届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正确发展理念、政策和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一定能够在这次绿色发展实践中取得成功,并为人类新型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老子,庄子.老子·庄子[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28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3]刘思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5):65-70.
[4]胡鞍钢.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4-20.
[5]齐建国.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人类呼唤提升生命力的第四次技术革命[J].经济纵横,2013(1):43-53.
[6]吕福新.绿色发展的基本关系及模式[J].管理世界,2013(11):166-169.
[7]张晓强.中国绿色发展战略路径[J].政策瞭望,2010(7):46-47.
[8]邓远建,张陈蕊,袁浩.生态资本运营机制:基于绿色发展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4):19-24.
[9]甄霖,杜秉贞,刘纪远.国际经验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启示:政策与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8-16.
[10]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127.
[责任编辑:余志虎]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YAN Ze-tao
(The Party School of Huaibe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Huaibei 235000,China)
Promot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building a green civilized society have becom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more and more countries.The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rational return and inevitable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During the period of 13th Five-Year,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road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radig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end treatment,but also the source cleanup;not only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but also cultural guidance.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es,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the greenization development system of Chinese economy,which mak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een technology system as the basis,expands the greenization development space of industry as the support,and takes the green culture as a guide,the green system as a guarantee and the green civilization as a goal.
green development;green economy;green culture;green system;green civilization
F124
A
1007-5097(2016)12-0047-06
10.3969/j.issn.1007-5097.2016.12.008
2016-08-01
闫泽涛(1972-),男,安徽阜阳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发展转型,宏观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