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问题研究
2016-03-15郭光明赵红
■郭光明 赵红
泰安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问题研究
■郭光明 赵红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泰安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隆起带”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泰安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经济文化强市等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加快由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综合交通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快速、便捷,更加集约、高效、便民的交通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泰安实际,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对泰安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意义、战略目标及对策等进行系统分析。
泰安市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市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泰安市委、市政府“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快交通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强化行业管理,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交通运输事业保持了增长平稳、结构优化、绩效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泰安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成就
1.公路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14446.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6.1公里,居全省第5位。其中,国道7条、265公里,省道15条、924.4公里,现有高速公路6条、238.8公里,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2%,高等级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2003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千村公路扶贫”和农村公路网化建设等工程,全市农村公路突破1.3万公里,行政村通油路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现了机构、人员、资金、责任“四落实”。
2.运输生产。全市有等级客运站56个、简易站及招呼站2640个,基本实现“乡镇有站、大村建亭、小村设牌”;有等级货运站6个,普通货运场站59个,泰城物流园区雏形基本形成。全市现有班线客车1787辆、货车2.4万辆,客运线路625条,年均日发班次3794班,中高级客车、中型以上货车比例分别达到100%、45%。全市现有旅游航道177.5公里、旅游码头17个,机动船舶228艘,环保型船舶比例为90%。基本建立起包括道路水路运输、第三方物流等门类齐全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
3.公共交通。自2010年8月公交管理职能归口交通运输部门以来,先后新增环保型公交车620台,新开通和调整延伸公交线路40条。目前,泰城拥有公交车1097台,运营线路56条,公交网络覆盖率、出行分担率分别达到71%、22.58%。启动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开通运营多条城乡公交线路,泰安市公交全面步入了城乡统筹、公车公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4.智慧交通。坚持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市所有路桥收费站、泰新高速、运输场站、班线客车、公交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以及东平湖旅游码头,基本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并将数据全部接入泰安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多个公众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全系统基本实现信息联网、数据共享。
(二)泰安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来看,泰安市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步入了新的重要机遇期,总体向好的趋势没有变。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泰安市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的关键时期。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相连。
1.泰安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机遇
一是发展需求依然旺盛。未来5年,市委、市政府确定泰安市生产总值保持年均7.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交通运输需要继续发挥有效投资对拉动经济稳增长的重要作用。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客观上要求交通当好先行,提供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多样的出行需求持续增加,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必将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
二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泰安市实施“四轮驱动”战略,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对内对外互联互通,必将进一步拓宽交通运输的发展空间。
三是发展动力逐步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为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四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部、省加强顶层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必将为交通运输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活力。
2.泰安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面临的挑战
一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任重道远。泰安市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消除,导致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不够,衔接不畅、效率不高的问题突出。
二是交通建设要素制约不断增强。土地利用、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现实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原有低成本资源优势逐步减弱,资金保障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三是交通运输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快,公路网布局尚不完善,高等级公路在整体路网中占比较低;农村公路重建轻养带来的后续问题日益凸显;港航道建设发展缓慢;交通物流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轻质化、高附加值、一体化货运供给和个性化、快捷化客运供给缺口较大。
四是支撑保障体系行业尚需进一步强化。面对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趋于多元的新形势,交通行业管理方式、手段比较传统,路径依赖严重;全行业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平台,行业管理、运输服务等信息联网、数据共享程度较低;缺乏鼓励绿色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交通队伍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素质作风还不适应发展需要。
泰安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泰安交通运输业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一)泰安市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目标与原则
1.战略目标
根据泰安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推进“三大任务”,发展“四个交通”,适应新常态,实现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全面升级,到2020年,基本形成安全、便捷、智能、高效、绿色、舒适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泰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保障。
——推进“三大任务”。一是推进现代化公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国省道干线提档升级和农村公路网化连通,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提高路网通行品质。二是推进现代化港航体系建设。以推进京杭运河泰安段复航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泰安港、东平湖湖区航道和大清河航道建设。三是推进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统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建设城际、城市、城乡和镇村四级客运网络,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均等的客运服务。
——发展“四个交通”。一是大力发展综合交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按照“适度超前、稳中求进、进中提升”原则,不断优化交通网络结构,着力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利用。二是大力发展创新交通。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改革实践探索力度,落实改革各项举措,着力解决影响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三是大力发展法治交通。加快交通运输部门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四是大力发展和谐交通。加强文明行业创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
2.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要按照“转型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的原则,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从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体现人文关怀,发展人性化交通运输;加强交通网络的衔接和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努力推进交通创新发展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全面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交通运输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创交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泰安市加快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战略思路
泰安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奋斗目标,以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为主线,以“四个交通”为引领,以人本服务为导向,顺应新常态,适应新需求,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行业治理能力“四个能力”,加快完善便捷、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泰安市加快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的对策
1.加快建设大路网,提升交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加快建设由“一绕三横九射九纵”的主干线、“一环四横七纵”次干线和一般干线组成的全市干线公路网。加快高速公路建设,重点完成青兰高速公路泰安至东阿段建设工程,打通泰安东西向的大通道,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施济南至泰安东部高速公路、范县至梁山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莱芜至泰安段、京沪高速公路新泰段扩容改造项目,密切泰安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联系,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大干线路网改造力度,根据交通量需求及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序实施技术等级偏低、现状拥挤度较大路段的升级改造工作,并结合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规划、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穿城镇路段的改建工作,优化局部路网布局。重点完成G104京福线界首至满庄段改建工程、G105京珠线东平改建项目一期东平平阴界至流泽桥段改建工程,实施S329薛馆线仪阳至石横段改建工程、S104济微线长清肥城界至仪阳段改建工程、S250肥梁线桃园至大羊段改建工程、G205山深线莱芜新泰界至新泰蒙阴界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实现普通国省道全部绕出城区,各县市驻地全部有一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实施S331泰商线堰北立交桥至岱岳区肥城界段泰城出入口扩容工程,切实改善干线路网安全通畅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加快县乡道老油路和危桥改造步伐,争取部分县乡道升级;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化进程,完善以新型城镇为中心,覆盖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公路网络,重点加快通自然村道路和偏远地区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危窄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升路网整体水平。到202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85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9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15.9公里。
2.加快发展大物流,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努力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方式多样化、运输装备现代化、管理服务智能化。加快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中国物流公司与泰安交运集团合作建设的高新区物流园项目,打造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加快泰安交运集团甩挂运输试点场站建设,充分发挥甩挂运输优势,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推进集散枢纽型物流园区建设,重点依托泰安港、山西中南部铁路、京沪铁路,推进与港口作业区、铁路货运站相衔接的联运站规划建设,以多式联运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实现货运“无缝衔接”。改造传统货运场站,引导发展集装箱、冷藏保鲜、大型物件等专用运输,强化重点物资的保障能力,引导发展绿色物流。总结农村物流试点经验,加大农村物流网络覆盖,促进实现县、乡、村三级网络对接。
3.加快推进大公交,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意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财政保障、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公交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特色旅游公交为辅助的便捷、舒适、特色、一体化的智能公交体系。科学配置公交线网。梳理公交线网功能层次,优化调整常规线路,适时增开旅游公交和夜间公交线路,进一步加密城区公交网络,开通社区公交线路,消除城区公交服务盲点。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泰城两区范围内班线客运全部改造为城乡公交线路,各县市统筹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加快形成城乡交通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公共客运网络布局。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交通一卡通和出行信息服务,切实提高服务品质。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交枢纽场站建设,重点完成京沪高铁新区公交枢纽二期工程、万官路公交枢纽(停保场)、方特公交枢纽(停保场)建设,结合城乡公交的开通,加快城乡公交枢纽、首末站的建设。积极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优化路权分配,完善节点处理,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交准点率和服务水平,提高公交吸引力和竞争力。
4.加快建设新港航,打造新的交通运输发展增长极
以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地区性重要枢纽港口为目标,把港航建设作为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交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全面带动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交通运输新的增长。加快推进以京杭运河泰安段复航工程为核心的内河港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东平湖湖区航道和大清河航道。东平湖湖区航道建成通航,协调推进大清河航道碍航桥梁改造,大清河航道建成通航。加快港口作业区建设,加大港口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成泰安港老湖、银山作业区和彭集作业区,并与港口、航道同步建设集疏运公路等配套设施,实现水路、铁路、公路多种运输方式的便利中转。超前谋划港航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航运骨干企业和运力规模,充分发挥水运比较优势,努力开创泰安市水路运输新局面。
5.加快建设新站场,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旅客出行的能力
按照《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重点加强与铁路站点的有效衔接,依托济南至泰安城际铁路建设,按照“集约一体、强化衔接”的原则,规划建设集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立体化客运枢纽。按照《泰安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和《泰安市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泰城及各县市客运站场建设。重点抓好泰安汽车站(老站)建设,打造泰安公路客运中心;建成泰安交运集团肥城汽车站,适时建设泰安汽车南站,完善泰安汽车东站、西站(京沪高铁泰安汽车站)及县市驻地汽车站服务功能,改善旅客出行候车环境。推进客运枢纽智能化建设,建设和完善城际、城乡、城市衔接有序的客运服务网络,完善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公路、铁路、公交、出租车等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为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6.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推进行业运行监测信息化建设。充分应用智能化、网络化新型传感器技术,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交通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交通运输运行环境三大监测体系。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加强与公安、消防、气象、铁路、航空等部门的业务协作与信息共享,强化交通诱导服务系统建设。推动“公路水路交通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建设,研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业务运行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提高行业各级各类公共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效率,推动行业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建立联动执法和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异地执法信息互联互认和业务联动,实现交通运输市场综合治理。强化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公众出行信息服务,鼓励客运公司或相关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公路、水路电子客票业务,大力推动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公交、出租智能化应用工程建设,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加强货运与物流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平台的互联互通,推进应用互联建设,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平台健康发展,大力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运力、线路、货源等资源的汇聚整合。
7.发展绿色交通,提高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鼓励发展高档、环保、高效低耗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客运车辆,支持引导城市公交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客车;积极推进LNG在内河船舶中的应用,提高LNG船舶应用比率。加快推进LNG加气站、纯电公交充电站建设,尽快形成覆盖泰城及周边的LNG加气站和纯电公交充电网络。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交通运输装备排放标准和检测维护制度,加快淘汰超标排放交通运输装备。提高运输组织效率。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展政策,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科学组织调度,逐步提高站点覆盖率、车辆准点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积极发展绿色货运和现代物流,鼓励企业发展网络化运输;加大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组织方式推广力度,提高货运实载率。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制度、监测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做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最小限度影响环境,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建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
参考资料
1.泰安市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
2.2015 年、2016年交通部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
3.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有关文件.
4.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
5.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年).
6.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年).
7.山东省普通省道路线调整方案(2015-2030年).
8.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9.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责任编辑:陈秀丽
郭光明,泰安市交通局科长;赵红,泰安市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