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的交往实践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2016-03-15丁昀
丁 昀
(1.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以积极的交往实践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丁 昀1,2
(1.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交往实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具有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引领其前行,世界历史性交往开辟其现实条件,网络化信息化提供其实现方式。以此审视交往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现状:人的完整性生成的时空失衡风险,闲暇时间消费化、娱乐化迷失,人的完整性生成的公共空间窄化,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互动不足。对此,当务之急是引导交往主体积极把握闲暇时间,通过积极的交往行动消除空间隔离境况。
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完整性;交往实践;时间;空间
马克思视域里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人类活动(包括交往活动)以及人的完整性生成的历史进程和空间范围。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受时空的限制;同时人们的活动不断地改变时空的范围、界限。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在空间上的不断拓展深化和时间上(速度)的日新月异。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时间和空间须臾共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到了现代信息化社会,时间被“虚化”而具有一种超越空间的特性,即“脱离开具体的空间”。这无形之中降低了具体空间的意义,使得“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重构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历史,变为一种“整体的历史”。[1]15-16
一、交往实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具有重要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
马克思曾痛批19世纪的中国“陈腐的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2]716真是一言中的,中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不幸被马克思智慧地预见了,发人深省。“以本国为中心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已经不行了,在许多方面都必须从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立场进行思考和行动。”[3]258在人类进入世界历史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人不仅有能力也有勇气思考全人类的命运,用思想和行动建设性地影响世界。十八大报告着眼于人类整体的文明进步,倡导摒弃隔阂、纷争和冲突,弘义融利、同舟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的共生、合作与发展意识,是人类应对危机、寻求共识的内在需要,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全球视野、协调人类发展的冲突、关注个体的生存境况等维度,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内在的理论契合。它反映了异质多元主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个体与他人、群体,民族与世界,人与环境等多向度的共生关系,超越了“你死我活、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对立竞争逻辑,指明了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世界依次递进、相互尊重和友好关爱的联系,导向人的完整性生成的合作共生之路。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交往实践中,秉持全球意识、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开放合作的心态,探索妥善处理本国发展与他国合理关切的问题,谋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同发展,身体力行贯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呼吁打造金砖国家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命运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人类“世界”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深耕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新意义和新内涵,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通过大众传媒及其他载体,宣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意义和内容,加大实践力度。“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国家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教育者学习确立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参与国际沟通、交流与合作,拓展全球视野;引导受教育者学习认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二)世界历史性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的现实条件
如果一个人“被隔绝在整个的世界交往系统之外,因而得不到任何教育,结果就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孤陋寡闻的动物”[4]468。人只有在交往实践中展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完整性生成才有可能。
世界历史性交往使空间拓展的历程构成了时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540从当代发展的趋势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不可能在哪一个民族的范围内独自实现,它需要把交往拓展到世界范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完整性生成“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4]39-40。世界历史性交往为拓展时间提供了现实条件。“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4]61-62交往的空间范围越大,每一次新发明传播的空间越广,失传的可能性越小,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更大空间的生产力,节约了生产的时间,从而拓展人发展的时空。
世界历史性交往实践把节约的时间转化成人的发展空间。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交往活动的结果。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在交往中,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再生成新的社会关系,“更新他们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6]226从而促使人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相互影响、沟通和协调,取长补短,增强了人自身的能力;在世界历史性交往中人获得了快速高效地学习科学知识和互通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借助交往获取全世界所创造的最新的生产力;人在世界历史性交往中不断重构自身的需要结构,丰富和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随着交往的每一次扩大,人都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推进人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本质力量的确立;通过世界历史性交往,生成的自由时间直接“用于发展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的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科学、艺术等等)”[7]215,发挥创造天赋的可能,用于发展人的本质力量,达致人的完整性生成。
由此,世界历史性交往使人的完整性生成过程呈现为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人在交往中拓展发展的时间,使自然意义的时间变成了人的完整性生成的空间,人的本质力量在时空关系维度上得以呈现。
(三)网络化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的现实方式
在世界历史性交往中创造、推广了现代化的工具,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数字化交往编织出了特殊的人的完整性生成“脉络”,人们通过互联网高速运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国门的障碍,越洋过海沟通和交往,眨眼之间远在世界两端的人们就可取得联系,使我们的生活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不断增强的流动性,现代化的交通电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全球范围的共同问题的意识,似乎在迅速地打破不同文化间的时空关系。”[8]2高速运输工具、宇宙飞船、人造探测卫星、光纤通信网络、计算机以其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实现了节约时间资源以及“用时间(高速度)消灭空间”,极大拓展了人的完整性生成的时间空间。由于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在时间方面不一定占有先机,在空间方面,由于现代科技所展现的巨大魅力,受教育者有可能且有必要与他们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在闲暇时代,教育者要充分重视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切实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二、交往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现状审视
(一)当今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失衡风险
在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中,第一形态里时间和空间尽管非常狭小,却须臾不分离。人必须用几乎全部的生命活动时间来满足生存需要,没有时间扩大用以发展其才能和志趣的活动领域的空间,如公共事务,艺术等等。第二形态里开始出现了剥削和压迫,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分离,出现了剥削阶级剥夺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实现剩余劳动时间向自由时间转变,剥削阶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了巨大扩展,被剥削阶级一定程度上也在异化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时空。第三形态里自由时间生成,在自由时间里获得发展极致的人作为最大的生产力作用于社会,不断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的自由空间。
当今处于人的发展的第二形态向第三形态转变的过程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的提高,人们发展的时间增多,发展空间也获得很大拓展,但物质、文化积累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且地域间、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平衡(比如,当前的城市化浪潮造成的农村凋敝,城市化吸纳了农村的青壮年,抛给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发展重担),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不充裕,人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仍不平衡。就阶层之间人的发展而言,当今中国依然存在私有制企业,这就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少数人剥削剩余劳动从而占有别人创造的自由时间的现象,导致一些人不劳动而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另一些人不得不为生存而劳动,从而弱化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就地区而言,由于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山区,有些农民依然沿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与外部交流少,决定了他们社会关系简单、狭窄;物质匮乏,依然存在一些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都无法顺利解决,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人根本没受过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不足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38%,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9]因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不能使用交通工具,在交通发达地区几分钟的路程,他们可能要花上数小时来完成,这些条件大大限制了他们的完整性生成。至于性别间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受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倾向于生养男婴,一些女胎儿被有意堕胎,致使男女性别严重失衡。据报道,2014年,全球男女新生儿比例平均数为105∶100,中国这一比例约为115∶100。[10]受教育方面,一些家庭重视男孩子的教育,轻视女孩子的教育,在进一步发展方面女孩子处于不利地位。就业方面,同样存在或明或暗的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和限制,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社会普遍关注的婚姻中,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中农村男青年结婚困境:在“约定俗成”的“规矩”桎梏和相互攀比的社会风气下,天价彩礼导致一些农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因娶亲致贫,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年龄方面来说,孩子是国家和家庭的希望,很多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倾向于他们。现实中存在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老人的发展状况堪忧。一些地方的村庄“空心化”,见到的多是耄耋老人和留守儿童,几乎见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外出打工)。因为年老,劳动能力下降,有的丧失劳动能力,日后的生活没有依靠。“颐养天年”成为奢谈。
(二)闲暇时间消费化、娱乐化迷失
马克思视域里的自由时间,“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11]23只有在彻底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抛到历史的垃圾堆,人类彻底解放后才得以出现的自由生存状况。实际上,不论是在今天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或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都不可能出现这一意义上的自由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理应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充分发展自己,但事实上,拥有了闲暇时间的人不一定能够切实利用它们创造发展的空间。“我们已经将每日的平均工作时间减少到了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但是,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不知道怎样使用这些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我们只是设法消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12]3当今人的完整性生成日益凸显的时空问题,可以说是闲暇时间未能够被合理分配和利用——有人闲暇时间过度“娱乐”——沉迷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乐此不疲地抢微信“红包”、看八卦的报纸杂志和“肥皂剧”、“煲电话粥”、赌博拼酒打牌等来消磨掉闲暇时间,未能助益于人的自由发展空间。闲暇时间的消费化现象——网购,逛商场、超市“去旧图新”,贪恋奢侈品的炫耀、享受,大量时间花在这些消费项目中,挤压了人的自由发展的时空。商业化、消费化、娱乐化、世俗化的大众文化,正在悄然改变着,甚或说遮蔽着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是我们应对消费主义异化现象的‘一剂良药’”[1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人们认识到这种片面注重消费和享受的危害,引导人们适度消费,反对单一的物质消费,注重科学消费;奏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将其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的闲暇生活时空之中,引导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使自己的闲暇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如增强与人们进行闲暇交往的主动性,参与融入闲暇生活,真切的去感受五彩斑斓的闲暇文化,体验闲暇空间里人们休闲、交往、娱乐时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在同一环境下零距离沟通交流,“共境共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完整性的公共空间窄化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实际空间似乎有缩小的趋势,其作用的空间仅局限于党政机关、高校和军队,部分企业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制度设置,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在社会舆论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式微。“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公共讨论中,几乎很难听到主流意识形态代言者——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声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声音似乎原本就只是为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和一群特定的受教育者准备的。”[14]229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幸被窄化在党政机关、高校和军队,对于其他亟须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社会空间和社会事务(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社区)常常处于“缺位”状态。不能回应(更谈不上有效)一些人新的发展空间诉求,比如,“2004年至今中国青年的关键词‘寻求空间’”,“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前城乡二元化体制中继续寻求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青年必须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构筑自己的物质生存空间,而互联网世界的技术特性又使青年习惯于以全球视线和全球互动不断追求新的精神空间。”[15]可见,当今青年普遍不满足于现状,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物质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精神生成空间。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大有作为的切入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中被忽视,农村、农民、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空带。”[16]尽管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加强农村、农民、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事实上,作为生命线和“救火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缺位——农村、城市社区、城市农民工出现明显的断裂带,这些方面既没有时间上的保障和持续,也没有空间上的范围延展;既缺乏组织落实和制度保障,也缺乏专职人员的具体实施,更毋庸说效果了,成为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地带,这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长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积极的交往实践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
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在交往中逐步赢得、节省和运用时间、拓展空间的历史。马克思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17]24“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18]331-322随着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以及人类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的深刻变迁,马克思交往理论愈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多次论及人“喜爱交往”“有和同类交往的需要”,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交往的力量”[4]29,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4]295,人的完整性“是他的现实联系和观念联系的全面性”[19]172。人们通过广泛的交往互动,编织了错综复杂的、多元多面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这些网络,人们彼此交流学习、互相促进,切磋经验教训,增长才干,锻炼、展现和提高个人能力,从他人处汲取自身完整性生成的新因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就是要以积极的交往行动,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的时间和空间,化解人们之间空间的僵化和隔离状态,发挥交往行动的革命、批判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交往主体积极把握闲暇时间
节约时间赢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决定着人的完整性生成空间的广度和深度。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时间对于人的完整性生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认为,单个人的发展和活动的全面性,“取决于时间的节省”[20]118,经由人类劳动实践凝结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把时间转化为加速人类发展的空间。“单个人必须正确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以适当的比例获得知识或满足对他的活动所提出的各种要求。”[20]120个人要多方面发展自己,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节约时间,并合理分配时间。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在保守的时间意识、低效的生产率中缓缓前行。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生活节奏和社会运行的速度显著加快,各国都在与时间“赛跑”。可以预见,谁赢得了时间,谁就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头羊。
自由时间也许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赢得,当今社会富余的时间姑且称作闲暇时间。人们可以用闲暇时间充分发展自己,也有人挥霍浪费。人们应该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去推进人的完整性生成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满足人的完整性生成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完整性生成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越高,闲暇时间就过得越丰富而有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大力提倡那些能促进个人发展的闲暇活动,坚决取缔那些有损人身心健康、危害社会的低级庸俗的闲暇活动。要引导人们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人利用闲暇时间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马克思认为,人的完整性生成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要想多方面享受,就必须具有高度文明的享受能力,要引导人们在闲暇活动中持之以恒地学习,丰富其个性、提高各种技能和兴趣。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最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们应利用闲暇时间发展这两种对人的完整性生成至关重要的能力。“创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等等的时间。”[20]381我们知道,科学和艺术创作既需要理性思维,也需要诗性思维,用艺术的方式掌握世界,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就会促进普遍提高各种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人们以积极的交往行动消弭空间隔离的境况
张康之教授基于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视角提出,人的空间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也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基于人的活动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人的活动总体空间。只有全面认识这三重空间的性质和特征,才能自觉地去建构行动方案。[21]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深刻的启迪。
空间隔离主要是指不同的空间要素在不同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对等分配,它外显为不同交往主体之间的疏离。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异化、剥削、掠夺等现象以及空间隔离的根源。异化的消除包含在空间隔离的消除过程中。人的发展空间,在何种意义上,改善得与人的“类本质”趋向一致,也就在同等的意义上扬弃了异化。在世界历史性交往的推动下,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在漫长的合作进程中将逐渐扬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空间隔离的境况。当前,跨国资产阶级生产交往活动空间,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展,超越国家或政治实体的限制实现生产和资本增值。全世界工人阶级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形成。因此,争夺更多空间将成为他们斗争的主线。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应抓住机遇,逐渐实现自觉的联合斗争,消除空间隔离。发展中国家必须自觉利用后发优势,积极深入考察、学习、借鉴和汲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孜孜追求时间的跨越性拓展,使自己的“时间”同位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线,逐步超越资本关系,“通过空间解放来表现人类社会存在的积极状态”[22]。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世界历史性交往中牢牢把握主导话语权,引导人们在协商对话中加强沟通交往互动,消除隔阂,在互动中达成一定的共识。注重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布展公共议题,增强话语的凝聚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其批判、凝聚、整合的功能,引导公共舆论良性发展。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公共实践的创新和充实,可以预见,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丰富多样的公共实践和公共生活将成为其培育人的完整性的重要空间。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日)谢世辉.世界历史的变革——向欧洲中心论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美)拉里·A·萨姆瓦等.跨文化传通[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9] 郑风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转身[N].中国教育报,2010-04-29.
[10] 美媒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只能依赖“进口新娘”[EB/OL].http://news.sohu.com/20150131/n408259740.shtml,2015-01-3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2] (美)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3] 王猛.试析马克思的自由时间观[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06-109.
[14]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15] 南山.1992-2012:青年发展轨迹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1):9-14.
[16] 卢岚.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归因与超越[J].理论与改革,2011(1):114-117.
[1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 张康之.基于人的活动的三重空间——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4):1-6.
[22] 吴耀国.“世界历史”与“世界市场”的辩证关系——基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时空维度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75.
责任编辑:毕 曼
2016-08-15
河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交叉学科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动力研究”(项目编号:〔2013〕-JKGHB-0050);河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B71020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ZC-016)。
丁昀(1976- ),女,河南永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D412-62
A
1004-941(2016)05-017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