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与领导干部修身析论

2016-03-15李佑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老子领导干部

李佑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1)

《老子》与领导干部修身析论

李佑球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1)

我国历来注重官德。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言之,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基础与根本。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一直以来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它将修身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尊德守道的修身方法和贵生保身的修身目的,实现了身与道、身与心的圆融。新时期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权欲、物欲和名誉地位,有必要从《老子》一书中汲取方法和智慧。

老子 领导干部 修身

老子哲学与政治需求关系历来紧密。陈鼓应曾说:“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上学只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1]从修身角度来看,老子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2]的修身进阶;从政治思想来看,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全书除了第三十七章中用“无为”来描述“道”外,其余各章节凡是谈到“无为”的地方,基本是从政治立场出发的。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子哲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不是逃避社会,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社会,服务社会。本文拟从信念、方法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述领导干部如何从《老子》中汲取修身智慧。

一、坚定信念:强行者有志

老子说,“强行者有志(三十三章)”。老子一生虽然清苦,但始终没有放弃体道悟道和持道守道。在二十章中,他嘲笑自己是笨拙的,是糊涂的,是坎坷多难的,“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在七十章中,他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主张不被采纳的苦闷。“言有宗,事有君”,但因为世人无知,所以才造成自己不被理解,“夫唯无知,是不以我知”,以至于自己虽有美好的才能,却过着清苦的生活,“圣人被褐而怀玉”。但是,即便自己不被理解,即便主张没能采纳,他始终也没有放弃对道的追求,“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

领导干部借鉴《老子》修身智慧,首先要学习老子对信念的坚守与执着。换言之,就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这种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奋斗,任何时候都不动摇或背离的决心。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关键时刻才能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坚定的信念哪里来?来自于正确的自我认知,来自于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智慧,即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做到“自知”“自胜”,才能不断地省视自我、克制自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忠于党的信仰、忠于党的宗旨、忠于党的纲领和忠于党的事业。

二、掌握方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一)抱朴寡欲

“抱朴”是一个道教术语。“朴”即平真、自然、不加任何的修饰;“抱朴”即保守本真,怀抱纯朴,不萦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干扰。“寡欲”就是要保持心地清净,头脑清醒冷静,减少欲望。对正常的欲望,老子并不反对。在老子的构想的世界里,既有“什伯之器”,也有“鸡犬之声相闻”。老子极力反对的是过度的欲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过分的享乐、毫无节制的私欲,若不加以禁止,任其无限膨胀,最终会被欲望所累、所害。老子希望人要“少私寡欲”“无知无欲”“不见可欲”。焦竑《老子翼》引王元泽注:“不欲之欲,非无欲也,欲在于不欲耳。故不贵难得之货而已。圣人所谓无为无执者,故未至于释然都忘也,但不于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且民饱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3]无欲寡欲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领导干部一生中肯定会经常面临着升、迁、去、留等名利地位的考验和拷问,尤其需要做到少欲寡欲,具体来说,一要知足,即懂得满足。老子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追求欲望要合理有度。只有学会掌控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才能养心安神,把事业干好。二要知止,即知道处事、欲望的边界。庄子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作为领导干部,要注重心灵的感悟与体会,不只为追求表面的奢华。三要知重,即知晓存在的价值及意义。老子说“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二十六章)”,有德行的人立身处事始终都不会放弃“辎重”(代指德行)。当荣耀时不自负,当低潮时不悲观。

(二)为无为

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大道的要求去为。老子认为,道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必须受到道的支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同时,道也是矛盾的,是有和无的统一体,是既有既无、非有非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面。“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就是无,无也就是有,它们是一体两用的。基于这种理解,老子认为,不管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为”的一种手段,“无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所不为”“无为则无不为”(四十八章)。老子之所以提倡“无为”,是因为他看到了各种违背规律的“有为”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老子基于对百姓的同情体贴,大声呼唤统治者要少为,以至于无为。虽然时代不同,但道理相通。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明白“为”与“不为”的界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来说,一是不要折腾。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不要折腾,不要政令频出,朝令夕改,否则百姓将无所适从。二是要按规律办事。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国家治理是非常神圣的事情,如果谁要按照个人意愿,人为地治理天下,就会把天下搞乱。三是要注重领导方式。老子认为领导的层次有四种,“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七章)。”最好的管理者是下属知道领导的存在,但不觉得受他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做到不事必躬亲、不越俎代庖、不指手画脚,适当给自己生活留点空白,适当地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握好方向和原则问题。

(三)慎终慎微

慎微,是指要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大节”与“小节”,从来都是相互统一、互为依存的。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少到多的过程。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小节并不小,在党性修养上,大节、小节,大事、小事,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如果对诱惑之“微”不严防,对蜕变之“渐”不严杜,小事将会酿成大麻烦,小节就会变成大问题,最终必然酿成大错。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在小节、小事上过不了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从近年来查处的一系列腐败案件可以看出,大多数领导干部之所以落马,是从操守不严、品行失端开始的。慎终,是指要谨慎收尾。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六十四章)。”任何事情,往往容易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结束时依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把事情做坏。具体说来,事情失败往往由于两种原因:一种是不能持之以恒,开始时能谨慎从事,但时间久了,便松懈了,败于掉以轻心;另一种是不能平衡心态,在快要成功的时候或几次小成功之后,欲望膨胀,失去理智。所以,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防微杜渐意识,做到有始有终。

(四)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十六章)。”虚极与静笃,是加强自身修养必须经历的状态。致虚极,即前面所说的要减少个人欲望,少之又少,以致空到极点。守静笃,即一心不乱、“守”住本心。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这里“辎重”是一个象征概念,即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他认为,一国之君不能因为纷纷扰扰的万千世界而轻贱自己,应立于物之上。领导干部同样也应如此,不能因为外界的物欲、权欲、名誉、地位失去为人处世之根本。“虚”和“静”都是形容人心境空明宁静的状态。老子认为,自然万物最终都会回归到“静”的状态,“静”是万物之“常”,从动到静的过程称之为“复命”。他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十六章)。”占有的必将失去,得到的也会远离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肉体易灭,唯精神永存,“死而不亡者寿”。因此,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静”为“常”的本质,做到纷繁不扰,胸有乾坤。

三、立定境界:甘处下位,功成不居

(一)甘处下位

老子认为,作为领导干部,要有甘处下位的胸襟。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江海为什么能成为百川归顺的君王?是因为江海将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够容纳百谷所流出的水流。这里,老子主要讲了领导者要谦虚、谦卑。毛泽东曾说,要做人民的先生,先要做人民的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才能无党无私。这样的人去当国君、做领导,人民不会觉得有负担;这样的人去领导百姓,也不会让人民受到伤害;当然也就能得民心并屡次拥戴他而不会反叛。老子说,“贱”是“贵”的根本,“下”是“上”的根基,如果没有了“下”和“贱”,也就无所谓“高”和“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失去了群众,便丧失了一切。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懂得谦虚,只有把自己身段放低,尊重百姓,才能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为群众办事,才会真正赢得人民的尊重。自己的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二)功成不居

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老子认为,在道的面前,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道的作用是顺应事物的特性,让他们自由地成长结果。“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道在创造万物时是没有任何意识性的,也不带任何目的性,所以就没有任何的占有欲。但就是因为没有任何的占有欲,反而成就了大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七十三章)。”作为领导干部,也应该学习道的不争精神,在成绩面前,做到不自以为有功,不居功自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说:“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所有生命莫不是共生共长、互利互惠的。因此,谁要成为社会的目的,成为别人服务的对象,谁就应当先做别人的手段,主动地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所以,在为别人提供服务帮助的同时,也就是为自己提供了服务。所以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越来越富有,越是尽力地奉献于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总之,《老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它将修身作为治国理政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尊德守道的修身方法和贵生保身的修身目的,实现了身与道、身与心的圆融。在外界诱惑日益多样的今天,领导干部多从《老子》中汲取修身智慧,具有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意义和价值。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

[2]此指王弼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亦指通行本《老子》,有别于帛书本《老子》和郭店简本《老子》,以下所引《老子》皆指通行本.

[3]焦竑.老子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

(责任编辑:许 烨)

D262

A

1009-2293(2016)06-0091-03

李佑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人事处)主任科员。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6.025

猜你喜欢

老子领导干部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智者老子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