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6-03-15朱丽梅田贺民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期

朱丽梅+++田贺民

【摘要】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列出的普通高校的创新实验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希望以此引起从教者的重视和关注,并能研究和探索一条适合普通高校创办实验班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40-01

2010年7月公布的关于2010-2020期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拔尖人才的困境给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指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在这一纲要引导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创建创新实验班,业已形成“风起云涌”之势,这一举措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并也初见成效;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与重点院校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要面对的问题就会更多,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现状,以一个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对此提出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供大家思考。

一、正确理解“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在1973年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三段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为普及化阶段。

据此分析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几个重要阶段。

由此可见,2002年毛入学率约为15%,说明2002年应是我国高等教育进程的一个转折点,此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然而,我们面对实际情况却基本是两个极端:固守成规或全盘否定!所谓固守成规就是还一味强调精英教育的论调无视当前教育发展新局面;所谓全盘否定即是只强调大众教育,忽略了精英教育乃是大众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时下各高校的创新实验班可以说是“对大众教育中蕴含着精英教育”的最好诠释。

二、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学生境遇尴尬

1.继续深造的尴尬

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的选拔基本都会遵循择优录取的原则。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大的学习潜力或特殊专长,他们应该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所以一般理解他们的考研率应远远高于普通班。然而创新实验班的办学宗旨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围绕这一宗旨实验班的教学更注重素质和能力,这与当前考研重成绩的应试教育不相匹配,所以进入实验班的学生考研时未必比长期侵入题海战术的学生有竞争力,虽然各高校创新实验班学生均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但重点院校学生可以有很高的“保研率”来缓解,而普通院校创新实验班学生就只能有苦难言了。

2.专业课的尴尬

由于创新班的学生基础课时是自成体系培养的,而到专业课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普通院校的创新班的学生需回到各自专业对应的二级院系学习,此时大面积的教学是遵循普通班的基础课的进程来开展的,所以,创新班的学生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匹配度不足于其他学生,在学习中不占优势,时常略显吃力,面对周围老师与同学掩饰的失望表情,很是尴尬。

3.就业的尴尬

创新实验班开班的宗旨是: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初衷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高素质的展示却不是表面化的,它需要时间的考验,所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择业面试时,仍无优势可言,必须要承受令家人失望的尴尬。

二、结束语

尽管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中,暴露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教学改革进程中必然现象,期待由此不断完善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政策与制度,使其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脱离自身办学层次的实际,真正做到特色培养,让“精英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http:www.sina.com.cn/2010年7月30日

[2]张明智,杜亚荣.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3-74.

[3]郑海涛,魏法杰.关于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6:74-76.

[4]刘敬刚.浅谈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