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析
2016-03-15滕金聪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走向独立、个性走向成熟、个人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高校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生命观有合理的认识,对大学生及社会来说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民办高校学生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在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民办高校学生生命价值漠视成因、民办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析民办高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困惑 生命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0-01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并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实践生命教育思想,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日本1989年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第一次把“生命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之一。生命教育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旨在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自由,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学者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向度”“五种取向”[1]即:保存生命教育、发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四个向度”即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宇宙,“五种取向”即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取向、死亡取向。目前学者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特殊性的关注不多,本文拟从民办高校学生生命教育问题的成因与路径的角度展开探讨。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生命困惑原因分析
1.生命教育的缺位与碎片化现象并存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根据男女生理周期不同得出男八女七的结论,即女子在14—21岁,男子在16—24岁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此阶段正好是学生从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过渡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青春后期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年人心理动荡最激烈、心理冲突最尖锐的生活困惑期。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也以服务考生高考、减压为主要内容,且高中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与考核内容未将生命教育作为硬性指标。进入大学生活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是:1.自我意识强化与追求独立但自立能力差现象并存。2.社交、恋爱愿望加强,情感丰富与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现象并存。3.富有理想与理想信念模糊现象并存。4.求知欲强与甄选知识能力差,抵制不住诱惑,易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现象并存。而职业院校教育更多的关注“何以为生”对“为何而生”的关注较少,进而加重生命意义感的缺失现象;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命教育途径大多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形式中,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模式很难使生命教育系统化、长效化地贯穿到大学生的内心。
2.功利化价值观的影响与生命意义荒芜感现象并存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指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在物质条件成为衡量人生成败得失的主要标准的社会风气下,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也呈现出功利化特点,作为高考“失败者”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就业、恋爱、人际关系等压力。生命价值认知模糊,自我意识偏差严重,生命责任意识淡漠,人际关系冲突增多,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成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目前凸显的心理问题。当这些问题无法在理想化、崇高化的大学课堂价值观教育中得到解决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在特殊身心阶段的叛逆心理、从众心理、立异心理的影响下,他们选择让自己毫无意义的忙碌,如迷恋网络游戏、“不在郁闷中恋爱,就在郁闷中变态”。正如尼采所言:现代的人多以休息为耻,即使是长时间的静坐思考也几乎会引起良心的呵责……做任何事都可以,总比不做事的好,这是人们的行事原则。[2]
三、探析加强民办高校生命教育的途径
1.提升生命教育课程的地位,拓展生命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未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或者将生命教育目标和内容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或者将生命教育简单化为法律讲座、心理咨询、特殊日宣传、消防逃生演练等生命安全教育活动,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建议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以提高生命教育课的地位,在授课内容上侧重珍爱生命教育、磨砺生命教育、展示生命教育等内容;老师在授课态度上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自卑、学习吃力、自控能力差等特点侧重鼓励学生客观评价自己、乐观面对挫折、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坚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辩论、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实践课中可以采取拓展训练、志愿服务、参观陵园、殡仪馆、看守所、戒毒所等方式进行,使大学生不是作为单纯的生命教育理论灌输的受教者。
2.加强相关课程横向渗透,体现生命教育目标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整合现有资源,将生命教育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以生命教育为导向之一展开教学活动,实现学科间的“相得益彰”。如在《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一章中,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六层次理论来加强同学们对道德的理解,理解高层次的道德在于奉献,而不是置他人的生命财产于不顾,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应认识到心理健康不单纯是心理学概念上“心理”的健康,而是作为生命整体表现出的状态与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分推崇心理学技术来“科学量化”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思想,以“把生命当做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唤醒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的态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帮助学生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引导其探讨生命的态度、特性、价值、意义等核心议题,挖掘其生命中的优势潜能。
3.打造优秀校园文化,丰富民办高校学生心灵家园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作为教师,应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秉承“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先拥有一缸水”的原则,有意识的加强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与知识建构能力,如具备较好的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还应具备较好的数学分析能力,用自己的知识与品格力量征服学生。
参考文献:
[1]郑桂荣. 从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跨越与构建[J],龙岩学院学报,2011(1).
[2]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与意义建构[J],昆明学院学报,2009(2).
作者简介:
滕金聪(1980年-),专业:兰州大学国际经济法,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