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6-03-15张冬梅
张冬梅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凝练概括以后,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怎样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48-22
引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日趋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化,国际上对我国大学生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为了能够使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社会发展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先进思想的指导。那么,何谓马克思主义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答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二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基本观点组成的科学体系。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新提出的观点、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当下影响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而培育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也肆意滋生,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削弱而大力加强。
马克思理论教育应立足于中国实际,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理论教学应该顾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及其在思想上的影响,而不能机械搬运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更不能脱离开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否则就会陷入无的放矢的说教,而学生接受的也就只能是死的理论条条。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理想中的教育,一般指的是从高处着眼、大处用力,对社会的崇高理想过多地强调,而忽视了个人的理想(包括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大学生关注个人理想更多,顺利完成学业、找到满意的工作、生活的富足幸福等等是大学生最关注,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因此致使因为不符合实际过高的理想教育,不能达到对大学生提供前进动力、指引奋斗目标、提高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好多人认为这是大学生把理想功利化,缺乏社会责任感、丧失崇高理想的表现。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并不赞同尤其反对在理想教育中持这种论调。因为,社会理想是人们共同利益和愿望的反映,是个人理想的升华和凝聚,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社会理想得到实现,大学生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而且,大学生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尤其是对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追求,与社会理想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的,也是能够结合在一起的,这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也是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引导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由小入大”,用小的理想推动大的理想的实现。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事实上,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是传统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和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从而使中华民族稳定、统一、不断进步。
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种方法和态度客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也是我党长期以来对待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还需深入细致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可以古为今用、哪些可以推陈出新等,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突出诚信教育,坚守诚信底线
诚信,即为诚实守信的意思,是主客观之间一种真实本质上的体现与写照。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美德与优良作风。诚信体现的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与修养的良莠。诚信也在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常言道:商无信不能,人无信不立。核心价值观与诚信更是非常密切与联系紧密。
自古以来我国就对诚信十分重视,但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甚至不诚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校园里时常出现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简历造假,银行贷款违约等严重的诚信危机。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他们深受其影响。网络传媒热衷对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宣传和介绍,网上流传着大量的负面信息,发达国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加深,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价值取向扭曲,再加上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观念,思想混乱,价值迷惘,道德缺失。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忽视了诚信的价值。
鉴于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现状,提升现有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十分重要。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升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首先,要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让大学生学会自重和自警。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既不做有损个人和国家声誉的事,也不做与大学生社会角色不相符的事;自警是防御性的道德自律。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基本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和优良学风教育,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一种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只有诚信学习、诚信工作、诚信交往,把诚信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内心信念,才是一个真正诚实守信之人。
五、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利用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激励教育法、感染教育法、问题教育法、演讲教育法、案例教育法等教育方法,可以高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主动去学习和思考,使静态知识动态化。
疏导教育法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比较教育法指的是对不同现象或事物进行区别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使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的方法。它的独特优势是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去伪存真、明辨美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榜样教育法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和影响他们,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教育法强调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很受欢迎。感染教育法,特点是寓理于情,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问题教育法通过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育方法中,演讲教育比较常见,学生根据指定的演讲范围和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材料,最后由一人进行演讲,通过这种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育法有较强的直观性,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枯燥的不易理解的理论知识展现给学生,通过实例,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有可以使不宜理解的知识变得浅而易懂,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只有采取灵多样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世界,帮助他们“连通”理论与现实,使他们坚定信念、提高认识,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有着明确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的价值性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必须符合个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教育实践。对大学生教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像对中小学生那样采取简单的模式,而应提供给大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机会,要将教育引导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统一起来,通过扎实、贴切、细致的微观践行,把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号召转化为真正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可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因时施教、因事施教,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许厚云.大学生诚信品德养成中的自律与他律[J].闵江学院学报,2004,(6).
[2]徐柏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生活的互融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王学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甘肃日报,201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