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信群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教学研究分析

2016-03-15王岁花岳冬利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微信群教学研究智能手机

王岁花++岳冬利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从而也将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未来。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国培计划”,如何使培训效益最大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微信群为环境载体,以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为实例,对微信支持下的群体教学研究可行性与实施模式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信群;微课;教学研究;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提升,培训先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文件)发布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施“国培计划”[1],也为各级各类中小学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参加“影子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等方式培训的老师所占比例非常有限(尽管远程培训参训教师的比例非常可观,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效果还有待研究),研究如何使这些受训教师通过更加便利、有效的方式真正起到“种子教师”的引领和影响作用,提高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迁移率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时通讯免费服务软件,利用微信,手机用户可以与好友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联系和信息传递。微信由于和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完美结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同时,它也改变了人们学习、交流和生活的方式[2],只要有网络存在,手机用户就可以完全免费地使用微信进行信息交流。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了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3]。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及时性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也使“种子教师”、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可以通过微信群发布教学行为的各阶段感受、经验、视频、课件和案例等,也为教师们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环境载体。

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研究,可以将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教师也只有通过教学研究才能实现从“教书匠”(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教学传授的是科学,而其本身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改变“年年岁岁生不同,岁岁年年教相似”的现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才能在专业水平、教学艺术、教学理念上得到提升。

三、调研结果及群体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广告、微课堂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工作压力及任务繁重的教师们越来越热衷于利用手机、pad等微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充分利用微时代所带来的便捷实现“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克服需要特定的培训地点和连续的培训时间接受培训所带来的弊端。

2015年5月通过基于移动终端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可行性问卷,笔者对河南省新乡市辖区/县的13所中小学的996名教师了进行调研,调查项目及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调研项目及结果来看,智能手机的拥有率是98.24%,手机上网率是97.51%,家庭无线网的安装率是86.44%,微信的使用率是84.37%,QQ的使用率是95.03%。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翻转课堂”“微课”的使用情况仅占2.9%和11.39%,进行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为67.18%(对研究论文的内容及撰写倾向是责任型、功利型、还是兴趣型没有调查)。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主动进行教学新方式、新手段使用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比例并不高,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于微信的免费性、便捷性和群的强大功能进行群体教学研究在智能手机拥有率近乎100%的情况下是一个可行的、也将是行之有效的。

四、基于微信群+智能手机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教学研究的实施

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的普及使用为利用微信群进行群体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基础,微信的用户可以以“发起群聊”或者“面对面建群”等方式建立微信群,把有共同需求的群体组织起来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讨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微信群的建立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自发建立的微信群,这种群一般由熟悉的、具有共同研究方向、共同兴趣、教授同一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师群体组成,在这个群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观点、传递心得体会、发布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求助信息等供大家讨论,在群中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同伴互助共同进行教学研究的目的。另一种则可以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为了不同的目的(例如,教学技能的培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传播等)以专家引领、种子教师影响、培训为目的建立的微信群,这种微信群的建立需要由建群组织者收集需要加入群的专家信息、种子教师及普通教师信息,由专家、种子教师上传微课程等培训资源,教师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专家、种子教师给予及时的跟进指导,对于第一种群的所有功能这种群也完全具备,唯一不同的应该是在这个群中存在更具权威性的人物,使群中的讨论更加科学、完美和活跃。图1展示了基于微信群的群体研究模型

五、结束语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体的教学研究要比单个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加有优势,群体教学研究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互相学习、避免走向极端,专家、种子教师的意见、经验、方法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传播,其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也能够很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N].2010.

[2]孙宏英.基于微信群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模式构想[J].教育导刊,2015,(4):80-82.

猜你喜欢

微信群教学研究智能手机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让“微信群”成为农村流动党员参加“两学一做”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