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职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
2016-03-15江应春
江应春
摘要: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传统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很多人已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要把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而对这样的新形势,作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高职教育;育人;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18-02
一、高职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现状
2014年6月,国家召开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会议指出,职业教育身上担负着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技术技能的传承、就业的促进的重要责任,要加快发展且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培养,使之真正能做好人才保障工作对中国梦的实现和奋斗目标的实现,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代企业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代替了过去只强调技能技术的提升。笔者曾经走访过学校所在地的福建省泉州市的许多中小企业,了解到目前用人单位领导看中学生的文化、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教会学生做人,比教会学生做事更重要。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自然就能懂得如何做好事情,懂得如何为社会建功立业。这对我们高职教育提出了育人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代表,在学生中产生了良好效果。但是,目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综合人文素质普遍不理想,对人文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轻视,只单纯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不够的。有的老师观念中还存在着只要我上好课堂45分钟就行,教育人是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与我无关的错误认识,殊不知,教书育人讲的两个方面,作为教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一份来自麦可思《2013-2014年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就业质量折射高职毕业生职业吻合度较低、校友推荐度较低、工作换岗率较高等情况,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分析。
二、高职院校出现育人偏差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管理者、教师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高职院校中有许多管理者、教师原来在中等职业教育比较久,特别是中专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些传统老校,具有丰富的管理、教学经验,但也可能形成一套比较固化的思维定势。变成高等职业教育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没有做好准备和认识,要腾出许多时间对高等教育进行思考的研究,对过去的一些好做法还缺乏“传承与创新”、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等认识还存在诸多不足,尚未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行机制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差距较大,对升格后的高职教育老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偏弱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育人的现状。当真的变成高等职业教育后,没有系统按职业教育规律运行的主动意识和心理准备,对已经变化的教学和学生客观实际,有时显得手无足措,办法不多。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发生变化
现在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生源选择的空间变小,随着职业教育市场的“大洗牌”。有的高职院校专业甚至出现“零投档”。过去培养的学生由于生源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生源质量有的比重点高中还高,但现在情况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入学成绩分数变得较低了。
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前身为泉州电力学校,泉州电力学校是原电力部属的中专学校,1984年4月成立,199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专学校。为全省电力系统培养了近4000名全日制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已逐步成为全省电力系统生产、管理技术骨干,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而近年来,学生生源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的录取成绩还不如现在的职高生,学生是200多分甚至100多分进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身缺乏自信心,存在偏见,认为自己是一群高考中的失败者,学习上存在很大的消极、畏难情绪。
笔者认为,学生的培养工作是做“农业”而不是“工业化”,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栽培、浇水、修剪、呵护,用心培育才能成材。就业工作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地位是毋容质疑的。但笔者认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对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内涵理解出现偏差,过度渲染以就业为导向,出现功利化倾向,把学生作为一种纯粹物化的产品进行销售,没有把学生达成教育的主体,对实际分析解决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缺乏有力培养计划,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出现的结果就是教育本来的功能减弱,对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并导致就业质量下降。
体现为: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知识培养太简单,认为只要学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对基础理论传授不够,认为和中专教育一样。这一点从目前许多来校招聘单位如深圳供电公司来校面试反馈中多次提到近年来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下降,这一点值得警惕和研究。
片面夸大了高职教育的“工具化”倾向。把学生的能力仅仅理解为岗位技能的范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课堂的知识宣贯,对于第二课堂学生的参与状况,老师参与和关心、指导不够,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导致第二课堂的教育人的效果不好,甚至有的简单地认为第二课堂不重要。有的认为实践教育不重要,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关心、指导不够也导致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据了解,许多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环节几乎是“放羊式”的,学生没有得到系统正规的创新实践锻炼。
综上,职业院校没有重视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就业前景就容易陷入追求“虚”就业率的怪圈,这将弱化了教育的本体功能,致使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降低,这也是造成《麦可思报告》中提到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低专业对口率、高离职率的主要原因。
三、让高职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我们需要怎样做
(一)加强教师思想建设,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引导教师提高教育人的主动、科学意识,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世界观,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理论基础扎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针对性。
能否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改进高职教育育人的重要方面,要让教师对现在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想决定行动。要发动广大教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开展大讨论,问计于教师,激发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以服务学生就业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帮助教师尽快熟悉职业院校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
(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知”与“行”的统一,切实取得实效
高职院校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育人体系。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所承担和培养的任务有所不同,分别承担着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综合素质的不同任务。我们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心,知识与能力并重,要改变“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素质提高”的观念。培养“厚德、强技、求是、拓新”的学生,真正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要指导学生深入实践、深入生活中去,让他们去实践中锻炼如志愿者活动、暑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所学加以实践,做到能学习、能思考、做到“知”与“行”相统一。这样,再返回课堂教学,他们对老师的所讲就能有所启发、联想,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改进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导向,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要准确理解以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内涵,改进就业评价工作。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就业率看成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标杆,但殊不知,就业率不代表就业质量。目前最重要的不是统计就业率,而是继续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笔者认为,目前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值得商榷,片面强调高就业率就可能使学生就业的质量受到冲击和影响。
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教育评价多元化、社会化、公开化是今后的趋势,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就业导向的评价工作,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就业评价,引入有说服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存在的问题系统分析和提出科学、操作性强的整改意见,对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短板进行及时补齐、箍紧,提升内涵建设,把好产品质量关,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合格人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福建已成为自贸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核心区,未来需要大量一线适应生产实践的高素质人才,高职教育将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们提出将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电力行业发展的紧缺型人才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实现“互助共赢、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前,学院已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70个,校外实训基地122个,在“十三.五”来时,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能否加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内涵建设,让高职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是我们要不断去思考、努力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2014年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3,2014.
[2]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