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改变世界创造幸福的创新型人才

2016-03-15王春晓王春光王玉珠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应试素质创新

王春晓++王春光++王玉珠

摘要:本文指出了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贻误创新人才的培养:重共性,轻个性,不搞因材施教;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重传承,轻创新,将学生的思想通过应试教育束缚在教材的权威中。指出中国创新思维习惯和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在漫长的封建制度束缚下,形成了思维保守的民族劣根性;社会上的知识商人和传媒为应试教育大造声势,推波助澜。笔者对改革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出如下建议:改变教育的理念,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为创新素质教育观;改革教育体制,确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考试制度,实施多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防止一考定终身。及时发现、调整教学、教改中发现的新问题,并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关键词:教育;改革;应试;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03-03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软实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要素。民族文化与教育中创新精神的张扬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是中华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开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让传统文化中生发的新思想、新文化和包容整个人类文化成果的创新科技与物质精神产品,成为团结各民族人民,引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旗帜。因此,探究当前高校教育中创新素质教育缺失的现象,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中国越来越畸形的应试教育磨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重共性,模式化,轻个性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孔子主张且身体力行因材施教之法。而中国当今的教育就是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标准化的教育制度、教学计划、课程模块,完全一样的课本、考卷、评分标准,以及单调的填鸭式的上课方法。这样的教育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的特点,无法适应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要求,扼杀了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在天性上,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特殊的爱好和长处,都会有新颖独特的想法、标新立异的追求。而在应试教育和标准化模式中,这些都会被压抑、被打击、被忽略,从老师到学生都不能有其本应该有的独立自主、积极创新精神。在美国却是另一种情况。比如伍德沃德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二年级时两门功课没过,但是在化学方面的成绩却非常出色。麻理非但没有处分或开除伍德沃德,还把他安排在化学实验室,对他进行个别培养。后来伍德沃德拿到了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扬长避短、因才施教的结果。

2.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创新素质难以培养。应试教育往往把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基础知识作为标准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背诵和准确记忆程度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而今后这些受教育者进入社会,学过的知识还有没有用,他们能不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去化解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倒没人关心。这样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和唯一标准答案的考试方法只能培养出一批批读死书的书呆子,却真正扼杀了学生原本就有的学习兴趣、读书乐趣、活跃发散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今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外界普遍反映,中国学生理论程度较高,知识记忆能力较强,考试排名相对靠前,可动手能力却较差。可见,严谨和创新是一个学者成为大师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复制经典,服从权威,囚禁思想于牢笼里。中国的课本就是前人成果的标准化大集合,精选出以往的知识条目用于背诵。要证明自己的正确必须引经据典,或搬出权威人物的语录,这样文章和观点好像才有分量。这种思维方式和论述方式广泛见于中国课本中的古文今文、学生作文以及报刊文章中,而这正体现了说话者新思想的匮乏,没有独立自主性和批判超越精神。这种情况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唯书、唯上、唯红头文件、唯权威语录、唯领导指示;在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重经典著作、重权威教材、重公理定论,而不引导学生去批判怀疑、去分析思考、去审视、去否定前人的理论。学校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将课本中的经典变成了思想的牢笼,用试卷标准答案的权威性锁住了笼门,将年轻人天生的多样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习惯和能力统统关在里面。这样的笼中之鸟进入社会,不用说在生活中发现和总结新理论、实践新方法,连适应和生存都成问题,如此怎成人才?

二、我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1.封建社会在我国已走过漫长的三千多年。在历经多次改朝换代的封建统治中,统治者们为稳固其自身的统治权,扼杀“异端”,“枪打出头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服从权威已经成为老百姓固有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思维保守成为代代传承的文化习俗。五四运动后,情况虽有所改观,这种劣根性却没有得到根本清除。新中国初期历次政治运动也让敢说话的知识分子与百姓大受挫折。在这种保守的大背景下,教师队伍也是偏守旧者多,偏创新者少。

2.我国从唐朝初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每逢大比之年,赶考的学子就像争跃龙门的鲤鱼。一旦成功,就可以走向仕途,呼风唤雨,名利双收,荣宗耀祖。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虽然科举考试早已废除,但鲤鱼跳龙门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各级升学考试成了家长们认为他们的孩子要依次跃过的龙门。考上重点中学,也许就可以顺利地考上重点大学;而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就更容易找到收入丰厚、甚至平步青云的好工作。考好了前途无量;考糟了就只能当一个无名小卒。面对这些诱惑,学生和家长难免不期望跃门成龙,也就不得不沿着“应试教育”的方向向前走。

3.一些富有商业头脑的人,抓住教育产业化的契机,利用升学考试这个赚钱机会从中牟利;而其他人则在社会上公开举办各种名目的高价补习班;更有媒体为了自身利益,在社会上为应试教育大造声势,推波助澜。结果是掏空了家长的多年积蓄,而孩子们却变成了缺少责任感与能力的书虫。

三、对建设创新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应试教育观扭转为创新素质教育观。观念转变尤其是教育制度改革者和制定者的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先导。教育改革,观念先行。教改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从国家教委和教育大纲开始。传统教育观是应试教育观、功利教育观,是畜牧养殖场式教育观。它在本质上压抑着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创新教育观则是素质教育观,它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构想的,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也许是这种自主性、创造性实现的最高境界吧。就像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2.改革教育体制,确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教改的关键,是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保障。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实现办学形式的创新。同时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既要办学校教育,又要办非学校教育,实现教育体系的创新。教育投资体制和经营管理模式也要开放和创新,鼓励民间办学,引进民间资本和公司化经营管理方式。即使对正规高校,也要允许其层次、类型的多样性,如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研究型。鼓励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加入科研团队,有机会在创新科研的实践中增长创新才干,实现教育多态性的创新。

3.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调整课程内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①全面改革教材编写方法,例如理科教材不再采用全面而细分的系统化理论知识排列方法,而要学习美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写法,以史带论,进化与动态地展示科学思想的演变和创新的发生,并且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材与课程里不再只写有定论的内容,当前正在探索且仍然有争论的内容也要包括进去,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的同时,也使同学在讨论中习惯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除了普通的科技与文化知识,创新学的规律性知识与创新思考能力的训练及在现实中的创新实践也要作为教学内容并应贯穿在所有教学课程中。②教育内涵创新的同时,教学方法也要改革,方式方法要多样化,打破单一模式,力争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主动性,变灌输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动脑、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与互动中发展能力,培养出综合全面的创新素质。③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陈出新,增加课程吸引力。目前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应该进一步推广到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在不同的课程中发挥其长处。推陈出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未来力争更加新颖的创新实验教学手段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演示和互动的效果,强化知识内容的吸引力,在学生兴奋与活跃的状态下完成高质量的教学。

4.改革考试制度,采用多种选拔人才的方法,防止一考定终身。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推陈出新,要围绕加强创新素质教育来命题。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常规的笔试、口试,还可以添加平时在创新实践中的考查成绩,以及翻转课堂汇报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总成绩。废除用升学率来评定学校教育质量的陈规,同时创建出用来评定学校的教育质量的创新素质教育评估体系。

5.对教学内容、考试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反馈、反思,并及时作出调整。例如,前些年上海的高中,理科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中,只要选取其中一门参加高考。于是学校就配套地分班,进行分科差别教学,学生们也只针对这一门课程进行深入学习。这些学生在上了大学后,却有可能要继续学习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然而,由于他们在中学可能只重点学习了物理或生物,对化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因此在大学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及更高深的化学类课程时就感觉很吃力,面临“瘸腿儿”问题。这使得没重点学过化学的上海生源学生的大学某些化学类课程成绩常常低于外地考生。同样,在中学阶段没有重点学习物理、或生物的学生在某类大学的大学期间也面临类似问题。这种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中学选课与大学课程不匹配,不衔接,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教改实践中不断发现、适时调整的。

6.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只有当学生的头脑里有了“挑战权威”的想法,才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强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观念,鼓励、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己。

只有“不拘一格”,创新型人才才能被“天公”“降”下来!我们已看到当今发生的可喜变化:党中央教育改革的决心越来越大,思路越来越明确,开放后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给我们以启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在中国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推动和鼓励下,一些肩负时代使命、充满创新精神的教育界先锋,正在努力改革、创新教育。全国各地都在创办各种教育模式的教改试验班、教改试验学校。2010年以北大和清华为首的“北约”、“华约”高校联盟陆续成立,其下属几十所高校已开始自主招生,持续了几十年的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已出现改革的可喜苗头。而2014年沪、浙又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到2016年,两地的高考考生参加高考将不分文理科。许多学校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大一学生入校不马上细分专业,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按其兴趣自行选择专业。如此,教育改革之花宛如雨后春笋,在祖国大地上竞相开放。

坚冰已经打破,巨轮已经起航。让我们乘着教育改革的巨轮,借着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东风,破浪前行,胜利驶向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彼岸,培育出改变世界、创造幸福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试素质创新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