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2016-03-15李玉俊
李玉俊,王 丹
吉林大学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
李玉俊,王丹
吉林大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逐步完善,这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视域下势必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整个高校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作风。本文针对目前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进路径
引言
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互联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基于互联网事业的发展,逐步改进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育人水平的提高。
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特征
现阶段,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全球化传播
通过互联网能够将世界各地的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新闻和敏感话题,这对于整个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了解和掌握时政消息和当前的世界形势,同时还能让学生突破地域的制约,学习到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前世界发展形势,从而掌握正确的思政信息[1]。
(二)信息共享性
互联网为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带来了便利,所有资源都能够共享,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教师能够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逐步提高他们接受和了解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利用信息的共享性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利用信息的共享性,教师有较好的资源能够及时传达给学生,从而也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
(三)信息多样化
网络属于一个虚拟信息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这种新的渠道和形式,传播更多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多样化,例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方法能够实现信息的广泛传递,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1]。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育外部环境消极
虽然我国国内各大高校都陆续开展了高校思政教育这门课程,而且基本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高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情况,并且对其持有边缘化思想。例如:在高校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先考虑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安排,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教学结构,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安排在空余时间,如果课时紧张还有很多高校会压缩其教学时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同时这样消极的外部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又如:高校思政教育现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就是为了积极宣讲国家提出的大政方针,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将其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没有高度地对其给予重视,从而使高校思政教学在整个学校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尤其是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相比,思政教育的教师无论是从发展前景还是晋升空间都次于他人,这样外部环境从侧面上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效果。
(二)高校学生逆反心理较强
当前,高校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突然脱离了家长和班主任的约束,压力骤然释放,往往出现厌学逃避情绪。同时,很多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沿用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自主性,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种心理会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理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了恶性循环的情况。另一方面,高校课堂外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被大量日常事务性工作、文体活动挤占,即使保证了集中教育的时间和出勤率,但往往人在心不在,流于形式,效果难以保证,学生辅导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了整个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方法,同时还降低了思政课程的纪律性和严肃性,导致学生的主观随意性较强,上课经常不遵守纪律,不能认真对待,这种纵容的行为降低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3]。
(三)高校教育信息渠道不匹配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频率都逐步增强,已经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和课堂教育渠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信息的需要。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学生和教师通过看报而获取思政信息的人数少于10%。由此可见,虽然信息能够共享同时也能够广泛传播,但其于实际接受情况的渠道不匹配程度很高,海量的思政信息到达受众学生眼球的并不多。尤其是很多外来思想和主义趁虚而入,这无形中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学生的头脑在接受思想教育之前就很可能被其他“喜闻乐见”的,符合感观兴趣的价值观念占据。因此,在实际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教育内容与受众学生关注点不统一,焦点现象引起社会价值和是非判断时缺乏主动引导。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在实际过程中还不能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那么就会出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学成为一纸空谈[4]。
(四)高校思政教师素质不高
就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环境而言,很多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导致我国整体思政教育水平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思政教师没有正确的掌握计算机使用方式,无法适应现当代的互联网发展要求,缺乏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思政教师自身责任意识较低,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整个高校思政教师的过程中,直接制约了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的提高,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阻碍了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提高高校思政教师整体素质尤为重要。
三、目前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从而努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高校还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熟悉的线路,提高整个思政工作人员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帮助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能力,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学习工作,认真学习思政知识,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思政教育队伍,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理念,从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5]。
(二)创新高校思政学习平台
通过创新思政学习平台,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思政教学平台,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递和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通过创新高校思政学习平台,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内容和知识,丰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升学生的政治敏感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创新高校思政信息交流方式
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能够被共享,从而创新了思政信息交流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时政信息,从而提高整个高校思政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思政教学效果[6]。
(四)创新提高高校思政教师水平
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自身思想和学习态度,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这门课程。从而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学校可以让组织对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聘请专门的思政教育人员开展座谈会,组织教师去学习和观摩。
(五)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树立互联网意识,将信息思维模式充分运用于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树立正确的核心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政策,从而努力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让更多的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从而利用互联网模式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教育质量[7]。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提高高校思政教师的水平、创新高校思政教学的交流方式、创新高校思政学习平台、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等方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效果。面对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包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涉及到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由此可见,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l5(l):107一109,113.
[2]王苏琪.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功能探析[J].新闻战线,20l5(7):178一179.
[3]闺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l5(7):114一116.
[4]徐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5]李东才,潘哗.价值认同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58一60,63.
[6]刘炜炜.现代网络视域下牵手育人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4一86.
[7]夏道玉,左雪松.网络生存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l):92一96.
李玉俊(1979-),男,吉林辉南人,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西区综合办公室;
王丹(1979-),女,吉林长春人,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讲师,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