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何处
2016-03-15岸石
◎文/岸石
心安何处
◎文/岸石
从对施工企业指指点点,沦落到在工地上打工还被工头吆来喝去,为隐瞒身份又不敢吱声,陈金城天壤之别的遭遇无疑给抱有违法后潜逃幻想的贪官上了发人深省的警示课:畏罪潜逃,何处心安?
极不心安地潜逃了5年多,陈金城最终难逃法网
2015年9月3日凌晨,陈金城被押解回南昌。这一天,距离他畏罪潜逃已经5年多了。案发前他担任沿海铁路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铁路局宁波枢纽指挥部指挥长,是副厅级干部,因涉嫌贪污受贿被立案侦查。他闻风而逃,一去不返。这5年中,他扔掉手机、隐瞒身份,以打工为生,辗转十几个城市。这负案潜逃的一路历程和复杂心境,如同情节曲折的故事,令人惊奇,也值得剖析思考。
到底没投案自首
陈金城被捕后曾发出感慨:“逃亡是条不归路,没有亲情也没有生活,我早该投案自首,现在来说已经迟了。”他这番表白好似对抓捕挺配合的,其实他费尽心机逃避法律的制裁,让抓捕费尽周折。逃犯往往在被捕后痛感出逃是一步臭棋,悔不该出走,出走了也早该回头自首。这是不同境遇下的心理使然,逃得了,就不愿回头;被抓了,又觉得不应该逃走。说出悔恨人们可能爱听些,于是有机会就倒点出逃的苦水,只是现在这样说确实“已经迟了”,等于废话。
陈金城刚一出走、失联,负责侦查此案的南昌铁路检察院就开始通缉、追捕。追捕人员当时兵分四路,一路留在案发地宁波,一路前往陈金城的老家福建,一路直奔其儿子的工作地合肥,还有一路前往陈金城爱人的居住地上海。几路人马在当地公安部门的配合下,采取了很多措施,都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一时间,陈金城如同人间蒸发了一样。
进入2015年,江西省反腐败协调小组将陈金城案件列为重点挂牌督办案件之一,多次召开由江西省纪委、省高级人民检察院、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等12家成员单位参加的协调会,指定由南昌市公安局负责陈金城案追逃工作。
一件包裹让陈金城的行踪露出了端倪。2015年春节期间,追逃组发现重要线索,陈金城的妻子曾邮寄了一个包裹到武汉,收件人是陈金城侄媳妇的妹夫。这亲戚关系拐了好几个弯,可见策划者诡计多端,可还是露了马脚。追逃组研判陈金城与其侄子住在武汉市某小区。9月2日上午,十几名警察蹲守在小区3个进口处,严密监视。陈金城下午走出房门时,看到这么多警察,意识到法网难逃,警察一询问,便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陈金城诉说他先后有三次想过自首。第一次在出逃不久,刚到福州那几天,他在检察院门口附近转了两圈没进去。第二次是2012年听说自首有从轻发落的政策,也到派出所附近转了转,但就是迈不开腿往里走。第三次就是逃到武汉侄子家,做好了自首的准备,但是还没来得及自首就被抓了。怎么是来不及呢?犹豫不决罢了!
陈金城一番关于自首的表白,有应景的因素,但也不是完全的谎话。他面临重大选择时的心理是复杂的,想过不同的道路,都可算是真实的想法,然而有点想法,不等于做了决定,更不等于真的去做了。逃犯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隐姓埋名如鼠窃狗偷,流离失所而又饥寒难耐,这种生活还能过不够吗?然而又能过什么生活呢?能回到失去的“天堂”吗?走进牢狱又非常畏惧。陈金城不管想了多少遍自首,还是选择继续畏罪潜逃。这是戴罪之人常有的可悲而可恨之处。服刑的苦闷虽然令人望而生畏,但毕竟是犯罪之人的正途,服了刑,心安了,人还可以重新做,正大光明地回到社会上。可叹的是,有多少逃犯自首呢?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是绞尽脑汁去抓一丝逍遥法外的希望。自首说起来很容易,迈出这一步却很难!
逃到哪里都是牢笼
2010年4月19日,陈金城离开宁波,开始了逃亡生涯。他既没有目的地,也没有筹备充足的盘缠,看来出逃时并没有什么预案,属于走一步算一步。他先到了福州,在一家小旅馆住了两天,坐大巴去了武夷山。为防备被盯上,花甲之年的他走了一天盘山公路,在铅山县境内一个废弃的部队营房里住了一个多星期。这期间,陈金城结交了一个四川人,成为旅伴,两人乘长途汽车过横峰、向塘、武汉,再到襄阳。途中,他们打听到湖北保康县大规模搞建设,决定前往打工。
开始边打工边逃亡的生活后,陈金城浪迹十多个城市,扎过钢筋、挑过水泥、挖过地基,一天赚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住的是工棚,吃的是盒饭,穿的是别人抛弃的旧衣物,最惨的时候还住过桥洞。陈金城过去长期与施工企业打交道,熟知工地对打工者身份的监管是薄弱环节。为了不暴露身份,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挑工地上的散活干,宁可多吃苦受累。工地虽然不陌生,今昔可是天壤之别。当官时驾临工地,前呼后拥,颐指气使,时不时还教训施工人员一通。现在翻转过来了,他被人吆来喝去,活没干好,还免不了挨骂。陈金城没什么技术,干活也缺少经验,在打工族里也被人看不起。这被蔑视的滋味令他苦不堪言。
最让他难受的,还是怕暴露行迹而不敢和家人联系。怎能不想念妻儿?可是有家不能回,有电话不能打,思念万分令他发狂。东躲西藏了5年后,陈金城坐大巴从湖北荆门来到武汉,住进了侄子家,算是停止了苦不堪言的打工生活和浪迹生涯。
陈金城被抓后向记者痛说自己的逃亡经历:“这些年来,整天东躲西藏,干最辛苦的活,吃最便宜的饭,生病了不敢住院。为了省钱,一件羽绒服穿了5年,破了很多洞都没舍得换。除了身体上的苦,精神上压力更大,经常彻夜难眠,生怕哪天警察从天而降。感受不到一天的亲情,没有生活的乐趣。”这番表述还是有点真情实感的,没有焚心煮骨的煎熬,怎有痛彻心灵的感受!有些罪犯幻想不进监狱或者逃离监狱就获得自由,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幸运不能说没有一点可能,但总体看来是幻想。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对人的身份识别迅速而准确,隐姓埋名难上加难。更重要的是潜逃者不敢回到家中,只能东躲西藏,过不上安宁日子,摆脱不了孤独。古代诗文有很多游子思乡、天涯羁旅的记述和抒情,可叹的是逃犯的情感又敢向谁倾诉?
相比普通的逃犯,贪官心理上遭受的折磨更为不堪。这些人能有机会贪污受贿,已是富贵之身,逃亡的日子却风餐露宿,忍饥挨饿,遭人冷眼,这天堂地狱般的落差,让他们怎能不想念以往滋润的生活。贪官们大都有点文化修养,潜逃的生活除了通常的恐惧,还有亲情、离别、怀乡之类的思想情感,这些情感必然渗透着追悔。“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可畏罪潜逃之人何谈心安,逃亡的主调只有穷途末路的悲哀。
一手打开“地狱之门”
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到了这一步十之八九会痛悔万分,这虽然俗套,却也自然。这类人常常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被绳之以法后,冒险和侥幸的心理烟消云散,虽算是心安了,却只剩下追悔。悔来悔去,根本的还是不该干贪赃枉法的勾当!
陈金城被立案调查,源于一个工程招标贿赂案件。2007年4月,陈金城等人一起谋划,由陈金城利用职务便利,从龙厦铁路中标单位的标段中索取一部分隧道工程交给潘某承揽。事后,潘某拿出335万元打点,陈金城分得其中110万元。陈金城怎么就产生了犯罪意图,敢大笔捞钱?他归案后交代受贿原因:“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开公司缺钱,我也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这自我剖析比较浅薄,把开公司缺钱和铤而走险的犯罪说成因果关系,太简单了,实际原因要复杂得多。自己在收受这笔贿款前是个什么品质的人,见财起意说明了什么?大权在握,能正确对待权力吗?平时说话办事高调唱得并不少,可真有遵纪守法意识吗?这些深层的思想品质根源陈金城还缺少自省。
陈金城将自己违法犯罪归结于没有经受住亲情的考验,为满足亲人的私利而火中取栗,这是把诱因当成主因。子女要借老子的光对老子是有一定压力,但绝不能因亲情逾越法律的底线。抱怨亲情诱使自己违法,同时也该想到自己诱使亲属涉嫌窝藏、包庇犯罪。逃亡到侄子家里,给侄子送来了怎样的亲情?寻根究底,是亲人毁了自己,还是自己对不起亲人?亲情掺杂进贪污受贿一类案件,确实有情感交互作用的问题,但其中有多少真情,多少假意,很难简单划分。可以明确的是:在个人、亲属涉及违法犯罪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亲情常常是苍白的,谁也不能替谁承担法律责任和接受法律严惩!
陈金城的案件正在审理之中,他现在清楚地意识到,等待他的将是漫漫刑期。他痛悔“如不潜逃,也许刑期也快结束了”。可走到这一步怨谁呢?违法犯罪不管有多少亲情的影响、哥们义气的鼓动、物欲横流的诱惑,终归还是自己做人为官失了操守,走上了邪路。这条邪路即便能一时逃脱法律制裁而继续延伸,但终归要陷于黑暗,没有任何光明可盼!
□本栏编辑/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