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2016-03-15夏莹
夏 莹
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医院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夏莹
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医院
一旦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应立即正确判断、查明病因、积极配合抢救,急救原则为立即开放气道(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给予呼吸中枢兴奋药、支气管扩张药、镇静药、祛痰药等。护理要点是维持有效通气,配合医师建立人工气道,严密观察病情,加强临床护理,保证氧气、营养的供给,方可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转危为安。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分析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多种突发因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死、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典型代表)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呼吸中枢抑制如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电击或药物中毒(如阿片类、巴比罢类、镇静药、农药和酒精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
2.神经—肌肉病变如脊椎损伤、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
3.胸廓病变如胸膜炎、多发性肋骨骨折、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扩张。
4.气道病变加喉头水肿、支气管哮喘、溺水、异物或分泌物等阻塞气道引起通气不足和气体分布异常。
5.肺组织病变如心源性肺水肿、非心源性肺水肿、肺炎等导致肺容量、肺通气和有效呼吸面积急剧减少。
6.肺血管病变急性肺栓塞、肺血管炎和多发性肺微血管栓塞。
(二)发病机制
肺泡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称为通气。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称为换气。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主要有4种机制。
1.肺泡通气不足。静息状态呼吸时,肺泡通气量在4Vmm以上才能维持正常肺泡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有效肺泡通气需要完整的解剖—生理链,包括脑桥和延髓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与胸部神经—肌肉的有机连接、胸廓和呼吸状态、气道通畅和肺泡完整性。上述任何一环节损害,即可导致肺泡通气不足。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有效气体交换主要取决于肺内通气/血流能保持适当比例。正常人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流经肺泡的血流量为5L/min,通气/血流比例约为0.8。通气/血流比例大于0.8时,肺泡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生理死腔增加,此为死腔样通气。通气/血流比例小于0.8时,通气不足、血流过剩,肺动脉内混合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即进入肺静脉,发生肺内动静脉样分流。
3.肺内分流。是指混合静脉血末与肺泡气体接触而直接进入动脉循环。分流的血液与动脉血液混合,使动脉平均血氧含量降低,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肺不张、肺炎及ARDS时,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泡和间质水肿。
4.气体弥散障碍。肺泡和毛细血管间气体交换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行。肺泡毛细血管膜极薄,氧和二氧化碳可自由通过。因气体弥散迅速,单纯弥散障碍很少引起低氧血症。危重患者多同时存在通气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和弥散障碍。
二、护理措施
(一)急救护理
1.改善或维持有效通气。(1)保持呼吸道通畅:①体位:帮助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后仰,抬起下额,以解除部分上呼吸道阻塞。②清除呼吸道异物和分泌物:可采用电动负压吸引法,根据患者情况及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吸痰时,动作要轻柔,从深部向上提拉,左右旋转,吸尽痰液。每次插入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在吸痰过程中,随时撩浮喷出的分泌物,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同时注意吸出物的性状、且及颜色等。
(2)呼吸兴奋药的应用:呼吸道通畅而呼吸中枢有抑制者,可按医编给予呼吸兴奋药,常用的呼吸兴奋药有尼可刹米、洛贝林(山梗菜碱)等。
(3)解痉、祛痰、抗炎药的应用:解除支气管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常用氨茶碱;祛痰后常用乙酰半胀氨酸、氨演索。
2.做好人工气道的护理。(1)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护理;(2)做好使用人工呼吸机的护理。
3.严密观察病情。(1)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没度、双侧胸廓运动是否对称以及有无呼吸肌运动。在静息状态下,成人自主呼吸频率为20次/min时,提示呼吸功能不全;超过30次/min,常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持续超过35次/min、不宜撤机;呼吸节律改变常提示脑干呼吸中枢病变或脑水肿;双侧胸廓运动不对称、呼吸肌运动异常,常见于气胸、肋骨骨折和呼吸肌麻痹。(2)脉搏和心率:通过脉搏的强弱、心电的监测,有助于了解心功能情况,若发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需及时按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抗心律失常等药物。
(二)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保证营养的供应,增强机体抵抗力。神志清醒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昏迷者给予鼻饲,胃肠功能差者可经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2.对症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做好口腔、皮肤护理,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湿化气道,防止口腔、呼吸道、肺部感染。住单间或重症监护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室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
(三)心理护理
1.由于病情危急,神智尚清楚的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可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护理人员要表现出自信、镇静、耐心及对患者的理解,加强沟通。对因呼吸困难、呼吸机的使用。而不能说话者,可采用书面语言(书写板、卡片等)、非语言沟通技巧(手势、点头、摇头、眼神等)进行沟通。
3.对患者及家属多安慰、多关心。给予心理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特殊护理
1.血流动力学监测。对危重患者的循环支持和机械通气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压通气时,胸腔内压力过高,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使肺毛细血管楔压下降,血量减少。
2.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期间,经常检查呼吸机与面罩或人工气道是否紧密连接,防止脱开或漏气;观察自主呼吸与辅助通气是否同步;观察呼吸机显示的各参数(如潮气量和肺活量、气道压力、气道阻力、胞肺顺应性)是否正常。
[1]王金星.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07).
[2]高卫娥.21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