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即无意志
——意志哲学视角下的老子道性理解
2016-03-15广东李健
广东 李健
无为即无意志
——意志哲学视角下的老子道性理解
广东李健
无意志,具体是无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在人生论方面,老子主张顺生死,不妄求“长生不死”;在社会论方面,老子主张自发秩序,反对丛林法则的权力控制。老子反对“为”,即反对有意志。意志是一种欲求,是先在意义的原欲。老子之道是无意志的,也就是无欲的。
老子 无为 无意志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是无为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意志。道与人的关系是生与被生的关系,这种生化的意义也是道的无意志的体现,道对人不占有、不干预,决定了道与人的内在一致性,而非异质性。
无为:老子之道的性质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而道是无为的,“道恒无为也”(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历代对于无为的解释比较丰富,王弼注认为无为即“顺自然也”,河上公注认为无为即“不造作”,当代学者有的认为无为即“不妄为”,有的认为是“不人为”。这些解释都是相通的,即事物都有一个本然状态,而意志的发动都会背离本然状态。
老子认为道是无为的,他本人也遵循无为的原则。老子本人不著书,“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老子》一书是老子过函谷关时被关令尹喜强迫而作,“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老子认为“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自己也是“以自隐无名为务”。在乱世中,老子选择了隐居,“见周之衰,乃遂去”。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也告诫孔子:“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整体上是主张积极有为,推崇仁、义、礼、智、信等,但孔子认为舜却是无为而治的典范。“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欲:无为的具体体现
无欲是无为的具体体现。欲望的彰显是意志的彰显,是一种危险,“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统治者的贪欲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统治者对外在名利没有追求时,就无需与人相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老子提出“无欲”是一种哲学上的极致,是一种理想主义,在实践层面,老子其实并非主张“无欲”之禁欲主义,而是主张“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
道的无为表现为道隐而不显,即“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章)。而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由于道不显现,故人对道的认识是无法穷尽的,凡是有语言表述的道都不是终极恒常的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是无形无象、隐而不显的,而万物是有形有象,是显现的,道可以说是万物的奥秘。道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道亦不主动地显示于人,道只能靠人去用心体悟,这种体悟需要静穆、静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一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虚静的状态犹如婴儿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称为直觉。婴儿的状态其实就是无知无欲的状态,庄子说:“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王阳明则认为,“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无欲之蔽,即是天理”,无私无欲的心本身就是天理,而不是在心外还有一个天理……笔者赞同胡适的说法,道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种客观实在:“老子最大的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假设了一个‘道’。”
道的无为表现为道无情。道无情,不分亲疏,“天道无亲”(《老子》七十九章),“大道无情”,天地和圣人也无情,不分亲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老子》五十六章)。当社会开始讲情感讲仁义时,是社会背离了大道的结果。所以老子主张“绝仁弃义”(《老子》十九章)。
道的无为表现为道不干预、主宰万物。道虽然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但道并不干预、主宰万物。作为最完满的统治者——圣人,遵循道的法则,对人民也不采取干预和主宰,人民仅仅知道圣人的存在,而不知其作为,“太上,下知有之”(《老子》十七章)。圣人顺应万民的本然状态,不敢发端自己的意志,“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圣人不干预,不发端自己的意志,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化和自由,“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
老子为世界假设了一个本原——道,而道是无为的,具体表现为道隐而不显,道无情,道不干预、主宰万物等几个方面。人由道所生,人也应效法道,作为完满的人——圣人,也是依道而行。这是本原论向价值论的递进。
无意志:无为的哲学意义
道的无为,即道“顺自然”“不造作”“不妄为”“不人为”。事物都有一个本然状态,而意志的发动都会背离本然状态。无为的具体表现是无欲,比如,道隐而不显,道无情,道不干预、主宰万物。因而,笔者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说,老子的无为是指道无意志。
无意志,具体是无生命意志和权力意志。在人生论方面,老子主张顺生死,不妄求“长生不死”;在社会论方面,老子主张自发秩序,反对丛林法则的权力控制(而有意志就是意志的肯定,即有欲求,“意志的肯定就是不为任何认识所干扰的、常住的欲求本身,一般弥漫于人类生活的就是这种欲求”)。叔本华把老子的道理解为“路径,也就是通向福祉,即通向摆脱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径”。叔本华理解的世界,就是充满意志的世界,摆脱世界意味着摆脱意志,而摆脱意志又意味着摆脱痛苦。老子反对“为”,即反对有意志。意志是一种欲求,是先在意义的原欲。老子之道是无意志的,也就是无欲的。
作 者: 李健,暨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