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动力
2016-03-14赵凯文
赵凯文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410002)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动力
赵凯文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 410002)
高效的数学学习是提升数学成绩的不二法门,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数学难度显著上升,很多同学都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心理障碍。本文主要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思维方式几个方面分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的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动力;提高方法
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的难度陡然上升,我们很难一下子适应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总是感觉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题。时间一长,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了心理上的障碍,开始害怕数学课堂,产生了厌学现象。如何让我们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提高课堂的学习动力呢?思考之后,笔者总结如下。
1 了解高中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未知产生障碍,正是因为我们还秉持着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难以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举步维艰造成我们对高中数学课堂和高中数学学习的畏惧,从而丧失了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高中数学的学科特点。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1.1 数学语言不同
高中数学不再以形象、直观、通俗为主,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富有逻辑性和抽象性。那些抽象的符号、具有逻辑性的运算语言,复杂的函数图像都改变了我们对以往数学的认识。面对离我们生活遥远的映射、函数,思维的跨度让我们体会不到数学语言的表达力。很多同学对此望而生畏,退缩不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把抽象的符号、复杂的函数转换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通俗的、形象化的具体问题以降低思维难度,提高对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当然这些还需要不断的磨合和训练。如果你退缩了,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就不会有机会形成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1.2 数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
高中数学不再像初中数学那样具有一定固有的模式,让我们有章可循。它更富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更侧重于老师讲课的思路和解题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一个结论。我们要注意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各个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分析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有意识的去模仿和尝试运用。
数学课堂的学习动力源于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源于对高中数学学科特点的精准把握。遵循高中数学学科的内在规律会使得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事半功倍。有了效果,学习兴趣就会增加,就会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学习动力。
2 要学会调整心态,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
纵观周围优秀的同学,都有一颗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常心。面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我们应该学会调整心态,改掉急躁的脾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的过程,可以表现为课堂上对不同题目的攻克,也可以是数学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对我们毅力和品德的一种考验。很多时候,我们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能力来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而是我们早已丧失斗志,产生了意志上的退让和畏惧。所以高中数学课堂上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其关键之一在于你是否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是否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永不退缩的勇气。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
高中数学知识量激增,我们难以像初中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吸收和巩固复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
要提前预习,降低听课难度,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培养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准确把握老师的讲课思路和思维方式,查漏补缺;课后及时复习。我们要养成习惯,尝试进行阶段小结,构建数学的知识体系。这些都能反映出我们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要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学习动力的内在驱动因素。没有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目标,何谈学习的动力。
4 辩证思维,学法、教法双管齐下
我们找到了教材的原因,找到了自身思想上的问题,制定了科学的学习策略,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注意适应教师的教法。我们要改变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题型分类,模式填鸭的教学方法,要适应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重思维,重过程,要适应启发式教学,开拓思维,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动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我们学习目标的实现和成功喜悦的体验。我们要不断的鼓励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让自己看到希望,拥有探索向前的勇气。成功的力量是强大的,那么我们适应高中数学的特点之后,发掘自身内在因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外在力量,会不断进步。
[1]薛建丰.关注“成长”,让高中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灵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6(18).
[2]曹英林.组织课堂把握课堂激活课堂——新课标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西藏科技,2010(04).
[3]欧阳品林,钟建新.高中数学课堂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教学通讯,2013(36).
[4]凡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5).
G633.6
A
1004-7344(2016)35-0038-01
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