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聋发聩的现实军旅戏剧力作
——评总政话剧团话剧新作《兵者·国之大事》

2016-03-14汪守德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剧作戏剧

汪守德

演出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编剧:王宏 李宝群 肖力 导演:宫晓东舞美设计:孙东 杨胜利 邢宇 灯光设计:邢辛 居文胜 武铮主演:赵旭 魏积安 潘军 邵峰

我们这支曾经创造过辉煌战绩的军队,究竟能不能在未来战争中同样打赢,始终是当前令人十分关切的重大问题。在观看由王宏、李宝群、肖力编剧,宫晓冬导演,总政话剧团新上演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之后,可以说在内心里深受触动而久久不能平静。剧作所反映的正是为了强军目标的实现,如何正视和革除军队建设中存在的久有痼疾和严重弊端,使作为国之大事、手执利刃的兵者,能够在现代的意义上真正强健而锋利起来。剧本所表现出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反思精神,使其具有了大气凝重、含蕴深厚、感情饱满、震撼心扉的思想艺术力量,使人观之大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我以为这部剧作的创作演出,反映出该团作为军队著名文艺团体,所具有的舍我其谁、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殊为令人赞佩。

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典型的军队现实题材的话剧。此类题材的创作难度人所共知,甚至有人将之视为畏途,可想而知对创作者思想艺术的要求极高。但该团则义无反顾衔命出征,表现出敢啃硬骨头的意志、毅力与胆魄,并以宵衣旰食、百折不挠的坚韧努力,使这部表现部队正面强攻的戏剧在经过数番脱胎换骨式的淬炼打磨之后,在主题与意蕴、情节与结构、人物与性格上,演绎着顺遂而合理的艺术迭进,从而日益臻于比较理想完美的思想艺术境界。

该剧一开幕,就将观众带入紧张的矛盾与对峙之中。一场貌似成功的演习,使参演的各路人马陷入那种司空见惯、习焉不察却又盲目乐观的狂欢与喜悦之中。一迭连声的“漂亮”之类的自我赞美和陶醉,最清楚不过地揭示出部队中存在的身在“战场”,实则“忘战”,视演习为演戏,甚至为游戏和儿戏,这种令人担忧的自得与盲目的深层次问题。负责组织这次演习的来自总部的钟世成局长,更是为某种惯性思维所致而踌躇满志。没成想被眼界开阔、头脑清醒、锐意改革的杨天放,在人们欢庆成功的当口大浇冷水、大喝倒彩,并以条分缕析、石破天惊的精辟见解,毫不留情地指出演习存在严重问题,从根本上戳穿和否定了演习所谓“成功”、“漂亮”的虚假幻觉,从而把戏剧矛盾一下子推向一个既是现实的又是难解的焦点,剧作在这里切中的不仅是军队的时弊,也为戏剧的下步发展蓄积起强大的势能与悬念。

长期远离战争、处于和平之中的中国军队,究竟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未来战争,是令人揪心且很值得深思的。尽管每天都有整军备战的呼声不绝于耳,且各类演习也不乏如火如荼的浓厚气氛,但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却始终是难以根除的顽疾。该剧接下来以一场别出机杼的戏,在进一步的层次上,对此做出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的揭示。如面临转业而心情郁闷的钟世成打靶的戏,可谓是匠心独具、令人印象深刻的神来之笔。尽管其枪法并不那么纯熟和高超,但在其射击之后,其低环数甚至脱靶的成绩,却被一次次报成九环十环。这种看似颇具人情味,给上级留面子的做法,可能是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是弄虚作假风气的一种极具象征和讽刺意义的缩影。这种荒诞不经的情节,形象地表明某种与军队建设格格不入、要不得的陋习,是怎样令人浑然不觉地为害军队的风气和建设,不仅让人笑不出来,反而令人备感沉重。

该剧的关注焦点自然向杨天放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其怎样在阻力和困局中无畏坚持,并冲破阻力,扎实成长,让观众从人物的精神和行动两个层面,看到发生在艰难进程中的真实改变,看到军队建设的未来和希望。但剧作并没有将杨天放塑造成一呼百应的英雄,相反揭示出了其相对孤独的处境,他的所有令人警醒的见解,都会遭遇一大堆振振有词却又似是而非、为我们所十分熟悉的种种道理的阻击与嘲讽。但他得到了来自总部的楚玉麟将军的理解与支持,使之即使困难重重,却也能够在演习方案的抉择中胜出。剧作赋予这个人物以特定的,也是理想化的性格内含,其开阔的胸襟、现代的担当、率真的品格,以及未出场人物海鹏大哥精神的传承,形成了这个人物为剧作所竭力推崇和赞美的敢于“滚雷”的性格基调。而“滚雷”精神作为剧作的主体立意,是对我军固有战斗精神的高度概括和生动体现。其在杨天放这个人物身上放射出的新光彩,是对这一精神新的阐释和升华。

然而改变常常是极为困难的。其在演习中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思路和光彩照人的举动,虽然使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但主人公并不见得就一定可以如人们所愿那样顺风顺水,一路向上。杨天放在出色完成一次演习任务的时候,被分配至西北胡杨滩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任副主任,这种命运的急转,并不仅仅意味着戏剧时空转换上的必要,更可以理解为人物某种意义上的跌落,暗含着因其行为事实上对某种现实的触动而产生的阻力所致。但该剧一个更加深刻的用意在于,恰恰是这样一种转折,更产生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磨砺与摔打的作用。在西北训练基地,有着丰富参演经验和认知的老班长,魂归西北的海鹏大哥的影响以及嫂子在大禹河的无悔坚守,都使其将近三年的西北之行更加接地气、通血脉,为其奋飞蓄积起新的能量,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这种荡开去所展开的情节,使剧作具有了更为扎实、丰蕴的意味与内容,形成了很强的戏剧张力。

从大禹河重归角色的杨天放,所要面对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仍然要经受观念、人情等现实惯性与惰性的重重阻力和困难的考验。按其思路设计的演习方案遭遇着更难以预测的风险,正如楚玉麟将军所告诫的,这样真正从实战出发的演习,不只是在练兵,更是在练将,弄不好真的要把天“捅出窟窿”。所不同的是其自身有了更坚强的意志和更大的底气。剧作循序渐进地设置了一系列情节,来展现杨天放在楚玉麟的启发、引导与激励下,如何以捅破天的胆识与勇气,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剧作所精心设置与刻画的赵云飞这个人物,其作用如同放在杨天放对面的一面镜子,既折射出杨天放真实复杂的境遇,又检验其在前行的道路上怎样面对和克服人情的挑战。杨天放在从军道路上曾得到过赵云飞的诸多帮助,因而这位身上弥漫着看似沉稳练达却又世故苟且之类不良习气的战友,既对其时时处处给予“善意提醒”,又在关键时刻试图利用非常关系探取演习的秘密,当然都被其没商量地加以拒绝。剧作以对赵云飞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其所代表的应予针砭与纠正的观念与行为,也反映出主人公杨天放意志与立场的坚定,对理想与信念的坚持。

而接下来的情节则是楚玉麟之子、特战旅副旅长楚小虎在以实战为背景的演习中牺牲,是对杨天放的又一重大考验。作为高级指挥员的楚玉麟当然是个有着改革精神与深厚涵养的领导,正是他的远见卓识和大力支持,才使杨天放崭露头角,并在广阔的平台上大展身手。对其子楚小虎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演习中遭遇丧子之痛而镇定以对,都反映了这一代将领的时代风范。但楚小虎的牺牲毕竟有些非同小可,对杨天放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在处于是否改变演习方案的关键时刻,理智与悲痛交织的楚玉麟要杨天放考虑三分钟,这应当是该剧最具戏剧转折与顿挫意味的点。戏剧的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也被延长和放大了。在这三分钟里,被包含进了很多的内容。作为演习指挥者的杨天放,是坚持原方案,还是因人员牺牲而中止和改变计划,残酷地考验着人物的意志与决心,考验着所谓的真打实备是否来真的,也意味着前进还是退缩这种标志改革的成败,人物在这个当口必须进行艰难的抉择。主人公多年来的性格与情感的锤炼,使之具有了绝不动摇的定力与底气。民族曾经的沉重屈辱是挥之不去的伤痛记忆,在剧中又被渲染成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这一切都指向了一种结果,即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按照真正实战的要求鏖兵练战。漫长的三分钟过后,人物铿锵有力、不容置疑的答复,事实上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涅槃,剧作的主旨也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示和剧变。

以上所见,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既是一部心血之作,更是一部警世之作。剧作从一个虚拟的局部切入,所反映和解剖的是部队演习备战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向观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常年形成的积习、惰性甚至腐败,是怎样的习以为常和积重难返,而改变这一切又是怎样的迫在眉睫。剧作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对此加以梳理与表现,即以情节化、情感化、性格化的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几乎每一场戏都富含紧张激烈的剧情冲突和鞭辟入理的理性阐述,使人在观剧过程中时时受到巨大触动、强烈感染与深刻启迪。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戏并非是一服疗救小痛痒的清醒剂,而是刮骨疗毒式的黄钟大吕,是打通心扉的击一猛掌,让每一个为将为兵都在强烈的震撼中反躬自省。并用以衡量目前军队的现状和存在的种种问题,检视自身的观念世界,进而真正树立起忧患意识和真打实备的思想,使轰轰烈烈的军事训练与演习,将我军真正磨砺成寒光闪闪、锐不可当、纵横天下的利刃。

令人颇感惊奇的是,该剧几乎没有把太多的心思放在舞美上,看上去只有抽象的光影与剪影,这种高度洗练的表现手法,使之不像常见的戏剧那样过度依赖舞美设计,而是以简约洗练的表现,强调其思想与铁血的氛围与质感,使之具备某种形式与意蕴都十分独特的艺术品格。而旋转舞台也被以极为简洁的方式加以运用,在有效增大表现维度与空间,使之达于无限可能的同时,又让观众的注意力最大可能地凝聚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思想寓意的升华上。音响中常有钢刀凌空划过的砥砺声响,仿佛有直刺人心的凛然意味,是对兵者这一金戈铁马而非儿戏的某种强烈暗示。从该剧所具有的强烈震撼性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来看,这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戏剧精品,而行进在强军路上的人民军队,呼唤和需要这样呕心沥血、振聋发聩的力作。

猜你喜欢

剧作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罗周所撰孔子题材剧作研究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