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国两制”的价值路径探讨

2016-03-14吴陈舒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两岸人民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吴陈舒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一国两制”的价值路径探讨

吴陈舒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两岸统一后的最佳制度性安排。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在两岸间互利共赢与民族情怀的连接中丰富了“一国两制”的路径与方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两岸的“价值统一”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能够进一步解决台湾同胞对“为什么要统一”的路径困惑,能为“一国两制”的贯彻实施铺平从“法理到人心”之路。

“一国两制” 价值路径 和平发展 “中国观念” 反“独”促统

近年来,两岸政治、经贸、文化以及民间各项交流交往势头强劲,迈入了“大发展、大合作、大交流”的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为两岸走向融合与和平统一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选择。但不可否认,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入,仍有部分台湾同胞对两岸的统一,尤其是对“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实施表示不理解甚至是排斥,并产生出“为什么要统一”的“统一价值”困惑。如何不断完善“一国两制”的路径走向与加强对台湾同胞“统一价值”观念的引导,是做好台湾同胞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探讨“一国两制”价值路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两岸关系不断走向融合的道路上,两岸统一后的政治安排摆上了重要的议程。与此同时,部分台湾同胞对“为什么要统一”的价值困惑也随之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台湾同胞对“统一”价值的困惑,既是近年来台湾同胞对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情感上肯定的反映,也凸显了今后两岸和平融合的重点是如何争取台湾民心的问题。

(一)提升“一国两制”的过程导向作用

“一国两制”构想的着眼点是以和平方式来实现祖国统一[1](P527),也就是解决两岸统一后的中国政治结构模式问题。“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是大陆对如何解决统一问题以及统一后相关制度合情合理的结果性安排,强调的是两岸统一后继续发展的路径抉择。目前“一国两制”的宣传也着重由结果推导路径的方式,即由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后的最佳方式来推演“一国两制”在台湾的制度性探索。即强调“一国两制”符合海峡两岸的基本国情,符合台湾社会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以此来跟进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等各方面的合作融合,以趋向“一国两制”这一结果道路。毋庸置疑,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探索,还是当前对台政策方针的定位,都显示出“一国两制”的巨大制度活力和可行性。尤其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及由此派生的反“独”促统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仅体现了祖国统一方式的选择属于中国的主权原则,而且也是对“台独”势力及其国际支持者的最有效震慑和遏阻。[2](P26)

(二)充实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实践方式

“一国两制”是两岸走向的结果性安排,但对于如何实现“一国两制”这一目标结果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大陆历代领导集体制定处理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始终是为“终极目标”——“和平统一”服务,而和平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的,是两岸关系现状的现实选择和最佳实现路径。近年来,两岸和平发展理论的提出,拓宽和践行着“一国两制”的路径选择。实现“一国两制”这一结果目标的道路很多,经过两岸间多年的交流交往经验显示,两岸和平发展理念是被实践证明的可行路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党中央提出并形成的关于通过和平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思想和理论。其实质是中国特色的两岸统一理论,是以和平统一为导向、分阶段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创新。[3](P70)和平统一是终极目标,和平发展是实现路径。[4](P63)和平发展是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途径、基础与条件,也是两岸最终统一前的最现实选择。但必须认识到和平发展的最终导向是和平统一,必须通过合情合理的价值路径引导两岸人民既从思想认同上又从在既有的和平发展道路上不断朝两岸统一目标前进。

(三)加强“一国两制”思想在台湾的话语主导权

“一国两制”在台湾岛内得到部分民众支持与共鸣的同时,也遇到被妖魔化与污名化的瓶颈发展状态。这其中与“台独”政治团体的恶意抹黑有关,也与“一国两制”对统一价值的功能性引导路径不强有关,即对“为什么要统一”的问题阐释不够明确。“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诞生,最主要解决的是两岸统一后的制度安排。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一国两制”符合两岸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然而由于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变迁,两岸之间的角力从最开始的“如何统一”的话语权争夺演变为“为什么要统一”的分歧式对抗。因而,当前有必要提升“一国两制”的过程导向作用的宣导工作,以期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加入到拥护“一国两制”的行列中来。

二、“一国两制”价值路径建构的三个维度

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在丰富“一国两制”路径中,主要诉诸于两岸利益、民族大义以及“一国两制”自身优越性等三个维度展开统战工作,以期解决台湾同胞对“为什么要统一”的制度困扰。

(一)利益维度的价值建构

利益维度是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在实践过程中较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即大陆的惠台政策在两岸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的便利与实惠,让台湾同胞在两岸交流交往中有实惠感,并愿意投身于两岸经贸交流的各领域,从而有效地拉近两岸间的距离。诉诸于利益层次上的惠台政策,搭建了台商、台生等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好感,以“眼见为实”的近距离角度体验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善意,减轻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刻板印象。

(二)民族大义维度的价值建构

民族大义维度是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在政策宣导上的关键内涵。即通过两岸之间同根同源、血脉相融的文化,以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契机,增强两岸之间的彼此信任。民族大义是以两岸同属一家人为建构核心,通过大陆大力度地宣传“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的后人,两岸之间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之间的骨肉天亲、亲情与共”等理念,以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来实现两岸人民间的心理契合,并号召更多地海内外同胞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贡献力量。维护祖国统一,建立一个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独立而强大的新中国,这是亿万炎黄子孙的一致愿望。民族大义是两岸人民“一中认同”的桥梁,是反“独”促统的利器。

(三)“一国两制”优越性维度的价值建构

“一国两制”优越性维度是两岸和平发展理论在路线、方针上的主要依据。“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台湾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而且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5](P49)“一国两制”将在两岸统一后创造出国家结构的新模式[6](P26),同时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了带有复合特征的单一制国家的新模式,是由两岸间特殊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的,是“维持两岸现状”、寻求两岸互助共赢模式的基本框架。

三、加强台湾同胞“统一价值”观念的引导

“统一价值”观念的提出,缘于当前岛内外的特殊情势。随着两岸关系的时空转变,“一国两制”在台湾的适用性问题也随之不断更新调整,目前“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不断摸索探讨,也连带着对“统一价值”展开了进一步塑造与建构。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之疆域等这些本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在岛内“台独”等政治团体扭曲性的宣传中逐渐让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的认知变得模糊,尤其是对台湾新生代而言。这要求我们在对台政策中,需要加强对台湾同胞“统一价值”的引导,进而让台湾民众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知。

(一)营造“中国观念”的共享氛围

两岸间长期的对峙与分歧,造成了两岸民众对“中国观念”的巨大认知差异。两岸民众对“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法统与道统认知的不同以及制度间的碰撞摩擦,在“台独”政治团体错误宣传的引导教育下,对“中国观念”的理解越来越狭隘与偏颇,从而导致以“中国观念”为基石的“一国两制”思想在台湾的认同度日趋衰微。

加强台湾同胞“统一价值”观念的引导,需要形塑两岸人民间共有的“中国观念”,增强“两岸同属一中”的观念内涵与“一国两制”的嵌入式论述。以“中国观念”来搭建两岸关系走向以统一为目标的整合构架,以此把“一国两制”落到实处。“中国观念”是指两岸各阶层民众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行为和民族精神的普遍认同。[7]无论是在经济贸易联系、人员往来、文化体育交流、科技合作,还是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双方接触的基础是在一定层面上秉持着“中国观念”,“中国观念”已经成为两岸尚未统一之下“维持往来的最大中介”和“缓解冲突的最大凭借”。正如台湾学者张亚中所认为的,如果两岸要长久和平相处,就要创造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共同愿景”,在现有已经逐渐折裂或断裂的歧义认同基础上,再建构一个可为双方接受的“垂直性认同主体”。再经由这个主体内的合作逐渐加深彼此对这个主体的认同,而这个新的认同也将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的“水平式认同”[8](P154)。在“中国观念”基础上,形塑中国人的集体意识,让更多的两岸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分治”的内涵是十分清楚的,即在一个中国之下,两岸分治是暂时的现象,最终目标是统一。[9](P430)

两岸的历史文化内涵着“两岸同属一中”的巨大资源。两岸同名同宗的纽带优势拉近了两岸人民原有的从“寻根”到共建的文化共鸣感。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仰,是两岸间沟通联系的见证,是两岸共建新家园的动力源头。血缘、亲缘、地缘是中国人的核心观念,两岸民众因风俗、文化、信仰等天然形成的难以割断的同胞情,“两岸同属一中”的社会资源都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是两岸人民的天然认知。这是毋庸置疑的话语体系,是实行“一国两制”的有效基础,新的时代主题要求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统一的遗留问题,只能选择“一国两制”。而营造“中国观念”的共享氛围,将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两岸人民反“独”促统的集体意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两岸人民应当兄弟齐心,将反“独”促统的心往一处使,以中国人民推崇的集体主义为杠杠,将“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使命融入到两岸和平统一的事业中。中国归于统一之所以是必然的,也正是缘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目前,两岸关系之所以僵局难破,“一国两制”方针难以落实,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台湾当局不再把追求中国统一作为终极目标,更将一个中国原则与台湾民众自身利益对立起来而予以否认,甚至不承认自己的中华民族定性,不承认自己是五千年历史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与此同时,鼓吹“台独主体意识”的“台独”政治团体也随之煽动“去中国化”的火种,置“两岸同属一中”的历史不顾。因而,提高两岸人民反“独”促统的集体意识刻不容缓。

塑造两岸反“独”促统的集体意识,关键在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合情合理安排,厚植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将之共同融入到“中国梦”的建设中,以振兴中华,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独”促统的价值选择在于两岸人民共同拥护“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进程。以“两岸同属一中”的集体意识对抗游离的分离意识,以反“独”促统的正当性扑灭“台独”无害论以及统一被吞并论的零星火焰。《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更是为反“独”促统提供了强大的法律武器,通过制度建设以法律形式将之固定化,让“台独”政治团体鼓吹的“为什么要统一”这一价值性选择的命题无着力点可言。

(三)构建两岸共同价值观及其使命感

在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探索构建两岸共同价值观的可能性,以促成两岸朝着互信互尊、包容理性、多元共享、民主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通过树立求同存异、化异为同的理念,加强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订,搭建两岸统一的精神桥梁,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两岸未来共同发展的核心使命,着力重塑与提升两岸同胞对“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感,激发两岸人民完成两岸终极一统的使命。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理应由两岸人民共同来解决,但众所周知,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是造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紧张对峙局势的幕后推动者。实现两岸统一,要抵制美帝国主义对台海两岸关系的干预。“外御其侮”既是一种历史的召唤,更是两岸人民共同利益所系,它早已成为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和珍惜的伟大传统。[10](P92)因而,要充分发挥两岸人民之间“外御其侮”的传统,抵制美国对中国两岸内政的干预,以中华民族主义为两岸共同价值追求,促进两岸人民对两岸共同命运的前瞻。

[1]赵可铭.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郭震远.两岸关系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J].中国评论,2016,(05).

[3]杨立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4]严安林,童立群.中国共产党对台方略的经济路径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6).

[5]王红续.大战略——邓小平与祖国统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王卫星.“一国两制”与国家结构新模式[J].中国评论(香港),2015,(07).

[7]辛旗.用“中国观念”丰富“一国两制”内涵[EB/OL] http://www.huaxia.com/thpl/lbyl/xzzl/xq/41985.html,2003-04-01.

[8]张亚中.两岸统合论[M].台北:生智文化视野有限公司,2002.

[9]秦宣.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朱双一.海峡两岸共同抵御外敌的历史传统和当下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15,(02).

责任编辑:胡芬芳

2016-05-30

吴陈舒(1990—),男,福建福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生。

D618

A

1671-2803(2016)05-0076-04

猜你喜欢

两岸人民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大运河的年轮
台当局要处罚厦门台胞社区助理
赞中国军演
俞正声在会见台湾青年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
尹楚平:和平统一是“中国梦·侨胞梦”的根基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
俞正声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