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6-03-14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王道友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忠义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王道友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40分钟内最大限度掌握所学知识,并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形式要活泼、生动、多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就数学课而言,重要的是抓住数学课的特点,以趣激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导入巧妙,引起兴趣
新授课的导入,教师设计得好,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自觉性就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始阶段巧设导语,把师生及所学的内容自然和谐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及早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圆圆和芳芳,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会很快伸出两个手指头。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圆圆和芳芳,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认识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向要学习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儿童对生动、形象、新鲜的感性认识活动较感兴趣,也对探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感兴趣。因此,又针对小学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情景,把学习认识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例如,“比的基本性质”,首先通过2:5=2÷5=引入,让学生回忆在除法和分数中各学过一个什么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设问: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想一想,在此中应不应该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应该怎样叙述?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时全班同学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纷纷进行联想,很快就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策略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土豆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回答到:把土豆放进装有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土豆的重量,再把土豆 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土豆重量是正方体土豆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土豆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添兴趣
教师的情感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愉快的情绪,用友好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目光的交流,充满爱意的微笑,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叙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师也可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增强学习的兴趣。
五、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兴趣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开展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要把单调的技能训练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学生高高兴兴地练中有乐,使每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又开拓思维的目的。
一方面,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应该避免简单化、固定化、机械重复,所以教师必须开动脑筋,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如何设计填空、判断、改错、问答等多种形式,还可以编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练习来提高兴趣,同时可采用竞争、轮流、游戏等多种练习手段,以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练习要有层次,难易适度,一般分为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为必做题,综合练习为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六、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加深厌学情绪。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底,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地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