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走进学生思维的深处
2016-03-14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赵亚姝
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赵亚姝
课改以来,大家最熟悉的名词术语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求异创新、体验感悟,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但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反思我们的教学,曾经茫然过 ,也豁然开朗过;有过与新的教学方式不相适应的痛苦和走进新课程的愉快。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冷静地思考和反思: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走进学生思维的深处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把握教材,正确定位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仔细琢磨,深入钻研,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理解教材里每的编写意图。
“可能性大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借助5个装有不同数量的红、白两色球的盒子,讨论以下问题:①分别从这些盒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说说从不同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②如果用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怎样表示?
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很多不确定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学生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没有太多的困难,但往往不能从“可能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还容易把事件实际发生的情况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混为一谈。问题的症结在于不确定思维与我们习惯的、逻辑的、确定性的思维形成了冲突。
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意识,让学生反复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逐渐学会用概率的眼光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为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补充。
第一,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充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与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必要性和价值。
第二,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内涵。结合生活现象,比较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和用分数表示其他事物大小有什么不同,结果相等和机会相等有什么不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意义。
第三,借助生活经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帮助学生反复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修正认识上的误区。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实效性体现的也更加充分。通过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的实效性才会更强。
二、注重体验,深化感悟
在以“可能性”内涵这一问题为研究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观察、研究、发现。激发了学生在活动中生问题,由问题生猜想,由猜想生价值。
对“可能性”内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中,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安排了两次摸球活动:“这些白球一模一样怎么才能知道哪个球是你摸的?哪个球是他摸的?有什么办法吗?”“任意摸1个球,告诉同学们你摸到的是几号球?你呢?有什么发现?”。两次摸球活动的安排,使学生直观的看到:这些球除颜色外尽管是一样的,但它们是不同的球,每个球都是唯一的。同时使学生发现:盒子里一共有8个球,任意摸出1个球,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所以就有8种可能。突破了学生认知上的困难。
对“可能性”大小的范围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介于“0”和“1”之间的分数来表示。每个盒子里摸到不同颜色球的可能性加起来都是1。初步感受到同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相加等于1。
在对结果的不确定现象的理解中,通过对课前摸球数据的观察、分析,使学生从中发现:我们的推理与实际摸球的结果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这是由于我们的人数及试验次数有限,而当我们的试验次数达到非常多时,结果就会和我们的推理非常接近。
由于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我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思维不断得到拓展,这样,对“可能性”内涵的理解就会不断深入和丰富。
三、关注生成,以学定教
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在“可能性大小”的教学中,在对结果的不确定现象的理解上,学生对课前摸球数据的观察、分析后,一个同学大声说:我发现摸到这些球的可能性的大小,都是用各种颜色球的数量除以球的总量得到的。他的发言,与我所要的结果根本就不着边际,但我马上想到了他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前面在学习可能性内涵环节中,许多学生存在的一个想法。学生的这一问题,在备课时我已经考虑到了,但教学中,我的设想是要通过拓展练习修正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使学生明白:当摸球的规则变了的时候(同时摸出两个球),这一想法、结论是不适合的。因此我马上把他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
通过分析、讨论,学生明确了:每次摸出2个球,所有摸出的可能与球的数量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了。这样回过头来再来看这个同学的结论,有的学生马上发现他的结论只适应于每次只摸出1个球的情况。这样巧妙的解决了前面学习中认识上的误区。
课堂上的这次意外,虽然打乱了我的教学设计,但我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真正的弄懂了可能性的内涵,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感触很大:生成,需整合资源,精心预设;生成,需敏锐捕捉,善待意外;生成,需以学定教,及时调整;生成,需提高素养,厚积薄发。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学定教”已成为大家一致的观点,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能走进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