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2016-03-14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陈娉婷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 陈娉婷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以探究性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
怀疑是探究科学的先导。“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有了怀疑,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伽俐略有了经典的斜塔实验进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有了怀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当今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搭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一)教师巧引生疑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
如《狼牙山五壮士》新课伊始,我用严肃低沉的语调讲述:在解放军某连队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当连队点名时,每点到:“马宝玉!”没人喊“到”;“葛振林!”还是没人应答;“宋学义!” “胡德林!”“胡福才!”仍没有应声,直点到第六人时才听见应“到”声。学生在听到这一讲述后,好奇心使他们在脑海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前面这五位战士到哪里去了?”“既然这五位战士没在现场,连长为什么还天天点他们的名呢?”“这五位战士是怎样的人呢?”这一独具匠心的情景设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提出问题,启发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给学生的探究以有效的提示。如教学《曼谷的小象》时,学生提出“小象的鼻子有哪些功能?”,针对学生的质疑,我组织学生开展“小象鼻子功能”的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小象鼻子能“掀”——有“手”的功能,能“撬”——有“棍子” 的功能,能“喷”——有“刷子” 的功能……
3.巧置悬念,引发探究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体验到,在那些使人困惑的情境中我们被引起的动机最为强烈。这里的困惑情境会强烈地引起人们对情境中相关的事件的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这从中产生的探究兴趣会不断地向前延伸。”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提出:“从哪几件事看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结果是什么?”……设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不但取代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而且使学生明白鲁迅受人尊敬的原因。
4.课后延伸,深化探究
如在结束《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吗?同学课后可以用几句话或画图说明,或手工制作演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这一问题的设计把孩子们探究的热情又引向了另一个高潮,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波又一波的兴趣。
(二)学生学会质疑
1.围绕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晴”的作用,所以在初学课文时,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围绕课题来提问。在教《田忌赛马》时,我抓住题眼——“赛马”,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读书:“同学们,你们看看课题中的赛马二字,猜猜课文会讲些什么呢?”经过思考以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故事发生在什候?”“田忌是怎样赛马的?”“田忌赛了几次马?”“赛马结果怎样?”等,从课题入手,紧扣题眼就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读懂课文。
2.从重点处引思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有这么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就问:“四周怎么会黑洞洞的?”“这里的黑洞洞是真的吗?”“碰壁真正的意思是什么?”等。疑问一个套一个,层层深入,又层层剥茧,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思维兴奋状态。
3.从标点符号处提问题
文中的标点符号能反映作者或是人的思想感情,抓住一些使用奇特的标点符号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对理解语段很有帮助。
4.从文章的结尾处提出问题
《凡卡》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凡卡把在信封上只写“乡下,爷爷收”的信投到邮箱里。孩子提了问题:爷爷能收到信吗?如果爷爷收到信会来接他回乡下吗?爷爷没来接他,他今后的日子又怎么过呢?
二、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在老师的诱导下,或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提出问题之后,老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一是在文中寻找答案;二是在读、议中理解内容;三是在书写练习中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学会完整地回答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边读、边想、边圈”的学习方法。有些问题是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的,在文中不能直接找答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语境才能得出答案,教学中可采用朗读,同桌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
三、及时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老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正视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总之,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发现,没有发现,也就不可能有创造。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人。探究性学习也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各个方面素质得到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