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就业能力的德性之维
2016-03-14吕菊芳刘怀元
吕菊芳,刘怀元
(1.武汉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212;2.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430062)
论就业能力的德性之维
吕菊芳1,刘怀元2
(1.武汉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212;2.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430062)
就业能力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和谐幸福的重要内容。德性作为公认为好的、值得赞扬的品质,是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就业能力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和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德性对于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就业能力对于德性也有着具体的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团结互助和创新进取是就业能力最主要的德性内容。当前,应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德性,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就业能力;德性;培育;提升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是相关领域的中外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问题,也是许多国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和就业政策的核心要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每个个体的工作和职业生涯特性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工作和职业流动变得愈加频繁和便利。在这种形势下,个体的就业能力对职业生涯的成功起着关键性作用。德性作为“公认为好的、优良的或值得赞扬的品质”,[1](p30)深刻影响着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深入探讨就业能力与德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一、德性是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就业能力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贝弗里奇1909年提出的概念,而最早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直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就业能力的研究才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广大研究者和一些有影响的社会机构围绕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等展开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
在众多研究中,“国际劳工组织(ILO)2004年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认为就业能力为个人通过利用可得到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以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在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和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及资格。”[2](p88)郭志文教授是较系统研究就业能力的国内学者之一,其给出的就业能力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2](p86)从研究者们对就业能力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来看,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大一样,对就业能力的解释也不大一致,但是,他们对就业能力本质内涵的论述却大同小异。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就业能力就是个体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必要时获取新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德性。从就业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技能和德性是就业能力的三个重要构成要素,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对就业能力发生作用。
知识是就业能力的首要构成因素。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它来自社会实践,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等三项知识缺一不可。比如:理工科背景的个体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个体在掌握社会科学知识之外,还应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科学技术的社会,知识渊博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能力的强和弱,决定着个体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大小程度。原因在于,知识是就业能力的基础和起点,知识与就业能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知识基础越厚实、起点越高,就业能力才能越强,职业生涯越有可能取得成功。
技能是就业能力的核心构成因素。技能属于能力的一种,它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辛迪·梵(Sidney Fine)和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Bolles)将技能分为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三类。知识技能常常直接影响专业学习和工作内容;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迁移技能是个体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它可以帮助个体迁移应用于不同的工作当中。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了人的综合技能,对就业能力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影响着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一般来说,技能与就业能力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综合技能越强越有助于就业能力的提升,越利于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
德性是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因素。德性,简单地说,就是指人的道德品性,是人的自然至诚之性。具体而言,就是指人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精神等。[3](p3)亚里士多德说过:“每种德性既使承载德性的实体本身达到优秀和卓越的状态,也使其功能达到完善。”[4](p86)具体而言,德性既包括了勤劳、善良、诚实、正直、忠诚、守信、负责等品质,也包含乐观精神、好学精神、敬业精神、务实精神、合作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精神。德性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一方面,一个有德性的人,不仅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技能的提高和使用等方面优于其他人,而且具备沟通、适应、学习、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一个德性不好的人,所有的这些方面都会出现问题,如果这样的话,此人的就业能力将会比其他人弱,其职业生涯一般不会得到发展,更不会取得成功。
二、德性对于就业能力的意义重大
就业能力强能够促进个体发达,而德性对于个体发达意义重大。“对德性的大多数解释,无论是不是结果主义的,都将人的发达与德性联系起来。在通常情况下,促进人的发达至少是德性的一个必要条件。”[5](p95)德性作为就业能力的关键构成因素,对于就业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德性对于就业能力的意义决定了就业能力的德性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体现在成功获得就业和维持就业两个方面,而且体现在对就业能力另外两个构成要素——知识和技能方面。
第一,就业能力的德性需要体现在成功获得就业上。知识、技能和德性构成了就业能力的三大要素,影响着个体是否能够成功获得就业。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德性是个体成功获得就业的前提。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就个人而言,如果一个人具备知识和技能,但不是一个有德性的人,将很难在现今社会成功就业,即便能够就业,也不一定是理想的职业。反之,如果个体是一个有德性的人,知识和技能暂时欠缺一些,也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职位,并会在后期的工作中弥补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完善自我,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用人单位而言,在现今这个就业压力大、求职者众多的社会,个体在寻求职位的时候,用人单位对就业能力三要素知识、技能和德性的考察,首先看重的是德性,注重对其品质的考察。如果是一个有德性、品质高尚的人,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反之,如果品质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用人单位极有可能不予录用。
第二,就业能力的德性需要体现在成功维持就业上。相比成功就业,成功维持就业对于个体的德性要求更多、更高、更严。也就是说,在就业能力三个构成要素知识、技能和德性中,德性是个体成功维持就业的核心。德性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同事和用人单位很容易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德性。就个人而言,一个有德性的人,一定是一个诚实、守信、负责,还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强的人,同事之间的关系一定是融洽、和谐的。反之,一个德性有瑕疵的人,其他同事一定不愿意与其交往,长此以往,很难在一个用人单位长期生存和发展;就用人单位而言,一个有德性的人有强烈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主人翁精神,能够承担重任,利于企业发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大。反之,一个德性有瑕疵的人,不仅可能会伤害他人利益,而且可能会伤害用人单位利益,甚至会违规违法给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损失,这样的人一定很难保住自己的职业。
第三,就业能力的德性需要在于德性对知识和技能有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个体的工作和职业生涯特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每个个体的工作和职业流动性剧增,个体应从追求终身就业保障转向就业能力的终身,这就要求个体不断加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技能的开发和提高,而德性在这两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技能的开发和提高。具体而言,德性对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技能的开发和提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增强自觉性。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技能的开发和提高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尽管外在的环境和压力会迫使个体去学习和更新知识、开发和提高技能,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更需要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自觉能动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开发和提高技能。一个有自制力、勤奋和刻苦德性的人,就会自觉地学习和更新知识、开发和提高技能,增强自身实力。二是提供动力。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技能的开发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需要个体努力地去学习知识、开发技能,并且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一个具有好学、进取和创新德性的人就会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知识、提高技能,想方设法提升自我,使自身具有更强的就业能力;三是可以帮助个体战胜困难和惰性。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过程,还是技能的开发和提高过程,都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和克服自我惰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刚毅、百折不挠作支撑,否则,个体是很难克服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惰性,从而不断超越自我的。当然,个体具备了较高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将其发挥出来加以应用,在发挥和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德性可以克服这些障碍,使知识和技能得到尽可能地发挥和应用。除此之外,德性对知识和技能的最根本作用还在于,德性是个体正确运用知识和技能、防止运用知识和技能作恶的可靠保障。一个知识和技能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如果缺乏应有的德性或德性有瑕疵,知识和能力极有可能成为他作恶的工具和帮凶。
三、就业能力对于德性有着具体的要求
德性对于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业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德性,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就业能力所需要的德性实质就是就业能力的德性内容,是个体在成功获得就业、维持就业以及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所必需的、公认为好的、善的道德品质。
第一,爱岗敬业是就业能力的首要德性。爱岗敬业是就业能力中首先需要具有的道德品质,是个体职业生涯的道德基础,也是个体所必需的基本职业道德水准。党的十四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6](p11)爱岗敬业排在职业道德的首位,足见其重要性。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要实现个人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个人保持一个爱岗敬业的态度。如果每个人都能秉承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认真勤恳努力的态度,个人事业一定能够成功,中国梦也必将尽早得以实现。具体而言,爱岗敬业就是个体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每个个体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安心于本职岗位,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事工作,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重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第二,诚实守信是就业能力的基本德性。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为人的基本品德,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键,更是就业能力中需要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老子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孔子曰:“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中记载:“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诚信、讲究诚信、恪守诚信,诚信早已融入我们每一个华夏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今天,在各种诱惑出现的前提下,诚实守信更应成为就业能力的基本德性,保障我们职业生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对于每个个体而言,诚实守信就是既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又要讲信用、守诺言,做到言而有信、诚实不欺。
第三,勤奋好学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德性。勤奋好学是我国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是古代先贤圣人所推崇的优良品质,是就业能力的重要德性。在现代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活着就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就需要勤奋。现今社会,每一个职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瞬息间更新换代,传统的一次性学习、受用终身的现象不复存在。不学习就不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和新信息,更适应不了职业的新要求。与此同时,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过程反复而曲折,这就要求每个个体必须勤奋好学,尽快满足职业的要求。职业对学习的这种客观要求,使勤奋好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个体就业能力的重要德性。当然,这里的学习内容既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也包括新观念和新思想;既包括工作和职业生涯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也包括作为工作和职业生涯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第四,团结互助是就业能力的核心德性。团结互助是指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它要求每个个体能够平等尊重他人,具备顾全大局的观念,能够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团结互助是每个个体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职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体单打独斗完成一项任务已经不再可能,这就需要团队团结一心,需要团队成员合作、互助。团结互助是每个个体在将来的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责任。个体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互助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借助团队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成就个人的事业。团结互助就是要求每个个体,牢记团队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中互相协作,生活中互相关心,每个人发挥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支持他人,帮助他人。
第五,创新进取是就业能力的关键德性。创新进取实质上是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个体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在职业生涯取得更多的成绩和更大的成就,就不能安于现状,要具备创新进取的品质,养成创新进取的德性。创新与进取的要求并不相同,它们各有侧重。创新强调的是注重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改进工作,在职业生涯中追求新突破、新创造;进取则强调的是在职业生涯中不能安于现状,要朝着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解放思想,摒弃经验主义。不断用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用新思维改造旧思维,用新观念替换旧观念,摒弃墨守现成的、陈旧的或通行已久的规则、办法,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二是要注重实践,摒弃本本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创新进取的磨刀石,应在实践中将创新进取付诸行动。
四、以德性培育促进就业能力的提升
个体在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中,良好的德性既是重要的内容,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良好的德性不会与生俱来,也更不会凭空产生,是要靠后天才能获得。亚里士多德说:“关于德性,我们既要确定何为德性,也要确定德性由何发生,因为我们如果不能知道获得德性的方法和途径,那么仅知德性,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我们不但要探讨德性是什么,还要探讨怎样获得它。”[7](p589)环境、教育及自身修养均是培育德性不可或缺的要素。
首先,构建德性培育的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正是在环境中特别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自发养成和完善德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8](p167)不难看出,人文环境中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品质和德性培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德性培育最为基础的一环。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就是要求全体家庭成员平时的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规范,在德性方面为子女做出表率,努力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营造一个德性的家庭。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就是要求学校建设好室风、班风、院风、校风、学风、教风等,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校风气,打造一个德性的学校,并用这种良好的环境影响和熏陶学生的品质,使之成为有德性的人。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就是要求在全社会中大力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营造德性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的营造影响德性形成和完善所需要的家庭、学校等各种小环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德性修养的最佳场所。
其次,加强德性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组织地、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具有道德高尚、具有崇高信仰、诚实守法、知识丰富、有才能的人才,发掘人的潜能,使之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并发挥自身价值,过健康充实的生活。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不仅德性的知识是可教的,具体的德性也是可教的,而且德性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9](p157)所谓的德性教育,是指对个体有目的地实施有影响的活动,使其能在德性的知识和行为等方面得到学习、养成和完善。德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并不是经过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能完成,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教育和实践,需要教育者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德性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侧重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家庭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家长了解子女的个性特点,可以根据特点开展个性化和特殊化教育;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作用,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德性养成和完善尤为重要。学校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个体掌握系统的德性知识,并正确地运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社会的优势在于,通过各种制度、法律、政策和舆论等手段,引导个体养成和完善德性。当然,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发挥三者优势,还应充分认识三者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使其在德性教育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最后,强化自我德性修养。修养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人生境界,所进行的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德性修养是指个体为了养成和完善自己的德性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而养成德性和完善德性则都是通过修养形成德性”,[1](p525)德性修养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磨练和陶冶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主要依靠个体内心的信念加以完成。因此,德性修养在于自我,在于个体的内在,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自觉性,必须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把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品质,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完成自我塑造,实现德性自我养成和自我完善。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才能实现德性的培育。人的品质不是天然获得的,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没有实践就不能生成和养成德性,也不会继续保持这种品质,更不会做到德性的完善。因此,每个个体需要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和完善德性,需要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在实践中不断重复,直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当然,个体实践的过程也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只有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养成和完善德性。
[1]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
[3]杨鲜兰,刘怀元.论网络交往的德性诉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JuliaDiver.UneasyVirtu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J].求是,1996,(21).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江畅.论德性教育的意义和任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 张豫
G641
A
1003-8477(2016)12-0169-05
吕菊芳(1980—),女,武汉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刘怀元(1980—),男,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法学博士。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德性维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