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文化研究的新构想
——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2016-03-14翟翠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翟翠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炮龙文化研究的新构想
——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翟翠丽(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分析学者以往对宾阳炮龙文化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把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炮龙文化的研究,其具有多元平衡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优势,对炮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炮龙文化新构想文化生态学方法
1、引言
每年正月初十一的晚上,广西宾阳县县城芦圩镇以及周边地区新桥、武陵、黎塘、邹圩镇等都举行一项民俗民间文化活动——舞炮龙,舞龙者全都赤裸上身。长“龙”沿街起舞,观舞的人们及沿街居民,把点燃的鞭炮投掷向狂舞之“龙”,鞭炮燃烧得越旺,“龙”就越兴奋,舞得就越疯狂,“炮龙”也因此而得名。宾阳舞炮龙的习俗相传始于康熙四年(1666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节日,称炮龙节。炮龙节已于2007年1月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宾阳炮龙以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而蜚声海内外。随着炮龙节知名度的提高,影响炮龙文化发展的矛盾也日渐凸显、炮龙文化元素的整体性缺失、炮龙文化与其它文化相得益彰的展现不平衡、城镇建设与环境的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等直接影响到炮龙文化的长盛不衰,为此,本文拟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炮龙文化进行研究,以期有益于炮龙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炮龙文化既往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资料获悉,对炮龙文化的研究将近30篇,2007-2008年,共有18篇,2009-2010年有11篇。从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上看,主要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旅游人类学、生态美学等理论方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炮龙的起源、制作以及炮龙文化对体育文化、旅游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等。
2007年,颜姿在《节庆活动中的文化展示——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中运用民俗学与旅游人类学的方法指出影响文化展示的因素,以及文化展示的方法,对当前旅游环境下炮龙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积极作用;伍广津、何卫东的《舞炮龙文化发展研究》一文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广西宾阳舞炮龙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广西舞炮龙文化的特点和社会价值。
更多的研究视角是将民俗学与社会学和人类学相结合挖掘炮龙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伍广津在《民俗竞技与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宾阳炮龙节为例》运用民俗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针对当前炮龙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着力打造舞炮龙狂欢节,形成地方文化品牌与产业链,带动宾阳经济的发展;彭金海、宁春红的《广西宾阳县炮龙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根据炮龙现有的问题,提出必须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手段进行有效的挖掘、整合、包装,才能实现宾阳炮龙的产业化发展;
2009-2010年,出现了从生态美学、人类学的视角以及运用亚当·斯密的“文化经济二元一体互动”理论等对宾阳炮龙进行研究的趋势。伍广津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炮龙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中,分析了两者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者互动发展的操作性策略,体现炮龙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伍广津、翟翠丽在另一篇《舞炮龙与舞火龙的文化比较研究》通过分析舞炮龙与舞火龙两种文化的异同,揭示舞炮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曾燕的《浅析宾阳炮龙节艺术的生态审美特征》一文中运用生态美学的视角,从炮龙节的来源、仪式过程、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理想三个层面的考察,分析炮龙节艺术的生态审美特征。
以上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对炮龙文化进行了研究,为继续研究炮龙文化奠定了基石。然而,仅从以上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仍不全面,还需要对炮龙文化进行整体的、动态的研究。随着宾阳炮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炮龙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和其他文化产业的资源的重要性和具有的社会功能将会进一步凸显。如何让炮龙文化在新的身份与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需要人们对炮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在理论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潮流,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应该进入炮龙文化的研究领域。
3、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的新型交叉学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坏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人类对坏境的适应所牵涉的文化变迁。20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知识逐渐传入我国,我国学者开始进行探索与实践。自从1998年方李莉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主办的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提出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以及孙兆刚针对文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危机,提出文化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之后,针对民间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讨论便开启了话题。
文化生态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利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文化契合了对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而人类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与协调发展的手段与途径是文化。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等不同,所产生的文化性质各有不同,所以要研究一种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不得不研究此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当然要研究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研究所产生的自然环境、也要研究文化与社会环境、外部经济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也要研究文化的内外各种不同形式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4、炮龙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观点与发展
文化生态学理论运用生态学与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发展辩证的看问题,把真实的人类文化放到具体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进行探索与研究,文化生态学提倡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要素与生存环境、社会环境之间以及各个文化要素内部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文化如何适应环境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会促使环境的改变。和很多学科一样,文化生态学内部也存在多种观点。
4.1、多元平衡观
文化生态学的多元平衡观认为,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都需要具有多元文化的参与与渗透。文化生态系统的保持平衡的活跃程度与每个生态分子息息相关,人类生活在大的文化生态之中,如果文化种类屡遭破坏甚至灭绝,人类将最终会走向坟墓。从博物学角度看,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共同“和谐相处”的源泉,维护自然环境、保护文化种类也就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维护。
宾阳炮龙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彩架游行、燈酒节、手工艺品展览会(宾阳手工艺品非常发达)、炮龙炮竹制造业、餐饮交通旅游业、炮龙工艺品产业、城镇建设与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舞炮龙为先导,彩架游行与手工艺品展览会为引领,炮龙炮竹制造业、炮龙工艺品产业、餐饮交通旅游业为补充,城镇建设与环境为保障的,集文化、节庆、民俗(祈福)、娱乐、健身、狂欢、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炮龙狂欢节”。这样,才能确保炮龙文化与其它相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多元发展态势,构建多元平衡的炮龙文化生态圈。炮龙文化是民间民俗文化的结晶,而民间文化又是其他文化的本源,宾阳舞炮龙的整个仪式过程传承了中华舞龙文化的优良传统,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去分析炮龙文化,对加快炮龙文化与其它相关文化的相互交融,达到多元平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2、整体观
文化生态学的整体观认为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每一个文化因子在物种进化与演变的过程中,所有文化因子通过特定的方式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外环境与每个分子之间以及每个分子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才可以使整个系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协调发展。
纵观整个舞龙过程,宾阳炮龙是集文化、节庆、民俗(祈福)、娱乐、健身、狂欢为一体的综合体,它凝聚了宾阳县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结晶,与宾阳县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分不开的。宾阳县人民的现实生活不仅是炮龙文化存在的土壤、也是炮龙文化发展的“资料库”和动力源泉。炮龙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一样,“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彼此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传统可以视作艺术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的文化生态基础,彼此之间的关系又是全面的、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然而,由于舞炮龙规模的扩大,培养舞炮龙艺人的措施乏力,很多街区舞炮龙的“化龙”环节被取消,“开光”也五花八门。使炮龙文化的整体性受到极大破坏。长此以往,炮龙文化的根破损了,它的原本性、民俗性、整体性、观赏性就不存在。宾阳炮龙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面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的身份背景下,需要利用文化生态学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去保护其健康发展。
4.3、动态开放观
文化生态学动态开放观认为,“文化生态与文化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输存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如果系统的每一个分子要达到与系统协调发展,就必须通过改变自身的适应环境而顺应系统的发展趋势。
就炮龙文化而言,它的发展不能隔离周围世界的关系,否则,也就割断了与发展中的外部世界的纽带。虽然这种“圈护”的方法有利于炮龙文化保持“原汁原味”的形态,但是不顺应时代发展,便会剥夺炮龙文化不断鲜活的生命力。舞炮龙从起源到现代,原始宗教(娱神)信仰发展到以炮龙文化为载体的经济文化价值的功能得以凸显,这中间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宾阳的舞炮龙也从家族式的闲散阶段发展到民间自发组织与政府支持的发展模式。即走一条“政府倡导,群众参与,协会组织,企业赞助,扩大影响”的市场化路子。在传统正月十一舞炮龙的背景下,借助新闻媒体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使久负盛名的宾阳舞炮龙文化,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亲眼目睹这独具魅力的“东方狂欢节”。在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要使炮龙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用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呵护炮龙文化。
4、结语
炮龙文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更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炮龙文化的产生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研究炮龙文化的时候,需要用多元平衡的、整体的、动态的眼光与视角,不仅要分析炮龙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要分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炮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文化生态学这个崭新的视角与方法去分析炮龙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因素,为炮龙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Steward,Julian 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5.
[2]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4]刘岩.文化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6(6).
G852.9
A
1006-8902-(2016)-09-ZQ
翟翠丽(1984-),女,安徽省亳州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