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训基地创建的内涵与模式研究
2016-03-14黑河学院索向峰
黑河学院 于 亮 索向峰
高校实训基地创建的内涵与模式研究
黑河学院 于 亮 索向峰
实训基地是高等教育中应用性专业的主要特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创建实训基地的意义,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实训基地;内涵;模式
1 创建实训基地的意义
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训基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生完成实训的地方,更是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所建立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的教学场所。通过联合创建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内外高校的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地方特色与校内实际,除了让学生完成必要的实验和实训外,还能够在校外的实训基地中开阔眼界,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实训基地,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训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期热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2 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的内涵是指人们对实训基地本身现有的设备、管理、环境、人的精神状态等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的建设即为内在的本质属性建设。实训基地的内在属性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目的是提升软实力,塑造品牌形象,提高质量与效益。
2.1内涵建设的必要性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内涵的提升是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要求。教育部指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高等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2.2内涵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实训基地品牌,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实训基地内涵的建设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迫切需求,也是基地建设的共同走向。
2.3内涵建设的内容
2.3.1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所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要保持队伍的稳定,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还需要通过自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实现。
2.3.2物质文化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基地文化的基础。它包括环境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环境的真实性是指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特色,真实性的要求体现了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共同性,这也就意味着实训基地的环境难以出现特色。
环境的形象性是指对实训基地内外空间进行形象的装饰,体现实训基地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具体指装饰物品要与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特征,物品应布置合理,制作规范,体现管理特征等。
2.3.3制度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制度就是为了实训基地发展需要而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系,主要包括实训教学体系和基地管理体系两方面。实训教学体系用于规范实训标准,如考核标准、项目标准等。基地管理体系用于规范实训基地管理,如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经营管理等。
3 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对于黑河学院来讲,由于今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要求,使得教学资源显得更加紧张,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获批了教育部2015年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产学合作综合改革》项目。这是我校首次获得的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也是我校第一个实质性的产学合作项目,是我校在产学合作育人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对于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和企业指导项目为纽带,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积极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黑河学院地处中俄边境,与俄罗斯高校有较为深厚的合作积淀。充分利用俄方计算机实训资源,打造跨国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型、综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积极探索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将为中国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思路。
3.1模拟仿真模式
模拟仿真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注重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1)聘请校外知名企业的管理者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负责提供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对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等进行分析,确定人才实训培养方案。
(2)建立双重身份制度。教师兼公司中管理者,学生兼公司职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将实训管理逐步向企业管理靠拢。将企业管理运作的模式运用到实训管理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签订协议,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实行企业化管理。
3.2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学校为企业定向招生,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毕业后由企业负责推荐学生就业。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入学后要同时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相应比例的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灵活安排学生在不同阶段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把传统的学校培养模式分离开来,不仅可以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拓展,还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及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3.3专业建设模式
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相关专业,定期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交流和研讨,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开设相关的对口专业课程。在专业建设模式中,每年计划选派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训,联合培养和建设教师队伍,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度,可以有效的弥补学校双师型人才不足的缺陷。另外,可以通过调研,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教材,或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自用教材的编写。
于亮(1983—),黑龙江黑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基础。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项目名称:中俄联合创建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策略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Q137。
[1]韩雪.中俄联合创建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4.
[2]贾厚林.内涵发展模式下实训基地的文化创新[J].江苏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