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正同人系谱》对《中国族谱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2016-03-14谭赤子

关键词:系谱族谱源流

谭赤子



*

《崇正同人系谱》对《中国族谱研究》的启示和影响

谭赤子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分析《崇正同人系谱》与《中国族谱研究》两书作者的学术背景、《崇正同人系谱·序》所述宗旨、《崇正同人系谱》的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比较两书的学术观点,可以发现赖际熙《崇正同人系谱》对罗香林《中国族谱研究》乃至中国族谱学研究的启示和影响,从而明确赖际熙对族谱学研究的作用。

系谱;族谱;启示;影响

赖际熙(1865-1937),字焕文,号荔垞,增城人。早年入广雅书院。1889年中举人。1903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国史馆纂修、总纂。辛亥革命后,他移居香港,谢绝国事,专心从事教育和国学研究。著有《清史大臣传》、《赤溪县志》和《增城县志》。据黄石华《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重印序言”称,赖际熙担任“香港大学首任中文系主任”时,即联合侨商李瑞琴、黄茂林、廖新基、徐仁寿、古瑞庭、江瑞英等发起创立崇正总会,而“本会创立之宗旨:在联络国内各地、海外各埠同系人士,考证客家源流,交换知识”,并担任香港崇正总会第一届至第五届会长。他历经清朝晚期和民国两代,多数时间在书斋里读书、教书,致力于史学研究,尤其在客家学研究方面有开拓之功,是客家学研究的开创者。本文以赖际熙主编的《崇正同人系谱》为例,探讨他对后来的《中国族谱研究》乃至中国族谱学研究的启示和影响,从而明确赖际熙对族谱学研究的作用。

一、《崇正同人系谱》与《中国族谱研究》两书作者的学术背景

赖际熙身为增城客家人,又曾在国史馆任职史学编纂,能较早从专业的角度,注意到自身所属群体的归属,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崇正同人系谱》之前,他所编纂的《赤溪县志》跟一般的州县志相比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舆地志”中别立“方言”一门;二是专用卷八为“赤溪开县事纪”。他在“凡例”中说:“别立‘方言’一门,不附‘舆地·风俗’类后,则依《嘉应州志》例。”“赤溪五堡地方,昔隶属新宁,自同治六年土客息斗联和,始划分厅治。今改为县,则赤溪设厅之所由来与夫土客械斗之所由起止,宜有以纪之。故特编‘开厅始末’一门附于‘纪述志’后,欲使后之览者有所参稽云尔。”所谓“开厅始末”,即指卷八“赤溪开县事纪”篇。《赤溪县志》“方言”一篇收录了50条赤溪居民的客家话词语。《赤溪县志》特立卷八“赤溪开县事纪”为附编,编中所列小标题依次为:溪民迁居之始;土客械斗起原及其蔓延;新宁土谋灭客与东西路土客互斗大略;西路客民联设福同团以自卫;开、恩客属泰同团之安插及遣散;土人瞒请省兵进攻曹冲及巡抚蒋益澧诣境联和;划设赤溪厅治与改厅为县土客之相安。记述了康熙年间“迁海复界”和咸同年间“广东西路土客械斗”相连的两大事件,所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姓氏村庄死亡情况都有明确的记录。对赖际熙来说,《赤溪县志》是《崇正同人系谱》的准备和先声,是一部主要以当地客家居民的生存历史和现实情况、族谱和各地方志为材料综合写成的关于客家民系的地方性志书。

而《中国族谱研究》的作者罗香林,对史学的爱好和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先辈。他的父亲罗师扬通经史诗文,先在家乡设馆授徒,创办新学,1910年聘为两广方言学堂文史教习。民国成立后,被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议员,曾任兴宁、临高、澄迈等县县长。后退居故里,著书讲学,纂修族谱,著有《东亚各国史》、《中国近代史》、《革命先烈稽勋传》、《赌海升沉》、《洪承畴传奇》等。1936年罗香林将他父亲的遗稿辑成《希山丛著》刊行,共五种:山庐诗钞一卷,山庐文钞五卷,亚洲史二卷,宁东罗谱礼俗谱一卷,兴民学校小史一卷。其中“宁东罗谱礼俗谱”一卷,据罗香林记,是“自先君子所纂《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录出”,内容为祭祀婚娶丧葬皆古代所遗,服饰饮食居室岁时习尚。如海盐朱希祖为《希山丛著》“序”中所说:“礼俗谱,可以考见一方风气。”这样看来,罗香林的父亲不仅对史学有研究,也注重客家系谱族谱的源流探求,这对罗香林的学术影响是直接的。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之“四、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附注中,更是谈及“江西纯客住县的分布,是根据先严希山公,民国十六年暑假在家乡修谱时讲述”。

罗香林一生著述颇丰,有关客家民系的著述就先后有《客家研究导论》(1933)、《客家源流考》(1950)、《客家史料汇编》(1965)等。大量使用客家族谱家谱的材料,是这些著述共同的材料特点。可以说,这些著述为他写作《中国族谱研究》提供了前期准备。

二、《崇正同人系谱·序》所述宗旨

《崇正同人系谱》之编撰宗旨在其“序言”中表述得很清楚:“谱牒之作,非以标榜阀阅、矜夸博赡也,将使人皆从流溯源,因此知彼,在己无自贬之见,于人无相轻之心。不自贬,则可以迈远;不相轻,则可跻大同。”从流溯源,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由家而国而天下,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追求和心理向往。赖际熙传承前人做法,为了阐明客家民系的前世今生,“兹谱之作,无省郡州县之区分,而会传志谱牒之通例,匪云创格,实守成规,相期读此编者,祛其自贬之见,化其相轻之习,振迈远之精神,跻大同之盛轨,则区区楮墨,为不虚矣”[1]一册卷首。

以历史的和民间的材料为依据来阐明源流、修史作志,在早期研究客家的学术成果中,都可以见到其滥觞。

一个角度是从语言方面,力证客方言的根在中原,是源自汉族的古语。古直为《客方言》作“按语”中说:“客方言之研究,萌芽于黄香铁先生,成就于温慕柳先生,而罗先生生二君之后,穷研故训,益光大之,允所谓集大成者。”①这就给我们罗列出研究客方言的大致历史线索:嘉庆道光年间黄钊的《石窟一征》用二卷的篇幅来叙录客话方言词汇,收了近400个词。其后是光绪年间(1898)温仲和的《嘉应州志》卷七“方言”收近300个词。又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恭桓的《客话本字》,共收1100多个词。1909年章炳麟作《岭外三州语》,针对当时对客家之源的种种议论,“隘者且议其非汉种”,“因刺取二家言(指温仲和、杨恭桓的著作),凡六十余事,颇有发正,别为一篇。察其语柢,出于冠带,不杂陆梁鄙倍之辞,足以斥攻者褊心之言,则和齐民族所有事。”[2]其后是罗翽云的《客方言》十二卷,共收971个客家话常用词语。他们都讲求“语必有根”,尽可能详尽地以古音古义说解贯通词语的音义。

另一个角度是从历史和民系源流方面,力证客家民系出自中原,是汉族分枝散叶的结果。《崇正同人系谱》就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早期黄钊、温仲和关于客家方言的著述,都是列在地方志的条目中,《崇正同人系谱》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列卷三“语言”。他们在志书中专立“方言”一目,来说明自己民系所属之语言,不同于周围人群之语言,是当年由中原南迁带来并保留下来的。

《石窟一征》在客家民系研究方面,首先突破志书述而不作的体例,善于援引他省别县之事例充实地方风俗人情资料,又能够旁征博引各种史料杂记。如粗略查阅卷四“礼俗”篇即可见其引书有《荆楚岁时记》、《广东新语》、《桂海虞衡志》、《天禄识余世传》、《曲洧旧闻》、《青箱杂记》、《岭外代答》、《湖壖杂记》、《金石录》、《淮南子》、《齐民要术》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石窟一征》在客家方志中首列“方言”收入客家方言词语,援引古代字书为证,说明它们的来历,直接影响后来的《嘉应州志》和《崇正同人系谱》,都将客家方言词语列入目次而成为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客家源流的探讨,《客话本字》中一篇“客话源流多本中原音韵考”论及早期大埔林达泉有《客说》(清同治二年)言之甚详。而文中称“客族于种族思想最强,宗谱联络虽越数十世之先绪,派衍支分,犹能深木本水源之想,至其客话之保存,尤为特别之家法”[3]183。这样的结论,根据在于“第考梅州之流寓,据各姓宗谱所载,多在宋末元初,由汀来者十之八,由赣来者十之二,其各属之客人,或由梅而复迁,或先梅而爰居,要皆神明之胄,由北迁南后于土著则无疑。其由北而迁南,自东晋以后为多,其由南而迁梅,自宋末以后为多。在昔胡乱皆起自北方,而避祸者,自应由北而南。今查黄河以北诸省,无客家之占籍,大江以南诸省,多客家之占籍,其由来不可想见欤?”[3]186从杨恭桓的叙述可知,他的文章就是根据客家各姓宗谱所载来考客家之源流及其礼俗、语言等各方面的情况,“大抵考求种类,不外礼俗、语言两端。而客族俗尚勤俭,有唐魏俭啬之风,婚丧葬祭亦多有汉以前旧俗,遽数之不能终也。若语言之特别,多合中原之音韵,尤确而有征”[3]186。

《崇正同人系谱》在这些基础上,“盖系谱所以辨析本系迁徙源流,与学术道艺,及衣冠文物,所以崇正先报本,团结同人,发扬志业,启示将来,关系之巨,全系人士,所共喻也。”“谓编纂同人系谱,其最切要者,在于源流一门,以能追索我同人世系源流,即共悉我同声者,为神明华胄,是以旁征正引,不厌详考,老宿英儒,必殷采访。”③它对利用族谱而作民系各方面的概述、还原其历史面貌,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

三、《崇正同人系谱》的研究方法

关于《崇正同人系谱》的研究方法,诚如赖际熙在“凡例”所说:“此编恪守史家谱录体例而略事变通。盖本会是合大群而联为一系,言地域则无有州乡之界别,言世次则非有昭穆之序列。惟揭举各家之祖德宗风与嘉言懿则,垂诸竹素,使知华胄遥遥,咸有根据,则自贬与相轻之习,皆可泯也。”[1]一册卷首指出客家民系的特点,不是按照地域,而是按照居民的来源或成分、按照语言的特征来证明。旨在合大群联为一系,为客家人已加入崇正总会之群体合而为一序次排列;通过会员族谱之检索和道统之民间流传的调查,记录下前人的嘉言善德美行,一为垂范民系后世,二为证明宗族民系之源流。“于系内皆述其美善事迹,使阅者知其本源有所矜式;于系外异同之说不复置辩,以杜攻击之渐。”[1]一册卷首通过大量族谱材料和其他史料的收集检索排列,以及广泛的民间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形成了这部在海内外客家民系中有影响的著作。

在“源流”篇里,作者考证客家民系之源,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是粤北,为“操吾系语音在粤之最先者,厥为南韶连南”,地为“梅岭,又称大庾岭,今始兴曲江英德之间多其子孙”,后来的唐代“张文献公九龄之族,则以范阳世胄来居曲江,此又中邦明德之裔而为吾系后民之达人也”。而后是粤东,“而东江后民则以南齐时程旼之居程乡为最著。……而程乡置县亦实以旼得名。志称历宋及齐乃分揭阳县地置县,即思旼德名为程乡,事实昭然,互证皆合。”博罗、龙川“亦秦古县”,“惟若梅州则在唐时有闽僧潘了拳入今梅江中部之阴那山结茅,此必其间已先有居人矣”。在叙述民系转徙的过程中,提到早期的第一、第二次,是从粤北到粤闽赣三角地带;后来的第三、第四次,则扩大到增城、东莞、番禺、龙川、从化、清远等地,“昔已自北而南,今转自南而北,足见民族转徙无定,即为土为客各随机遇亦无常也。”“亦可知内地世族殷蕃,有以旁溢而四达也”[1]一册卷一。此应为客家五次大迁徙之说的先声,揭示客家民系的形成流布除了战乱朝代变迁外,人口大量增加也是造成迁徙的原因之一。这些论述综合了地方史志和族谱的内容,具有史论的说服力。

在“礼俗”篇里,作者通过转引黄钊《石窟一征》和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内容,说明客家礼俗保持了中原的习俗,“程子朱子皆谓冬至应祭始祖,立春应祭先祖。”“程子始创定四代之祭云,自天子至于庶人,五服皆至,高祖服既如是,祭祀亦须如是。”[1]二册卷四他以各种材料旁证自己的观点,让系谱显得扎实厚重。

四、《崇正同人系谱》的材料来源

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绪论”:1912年,英国传教士艮贝尔氏就曾在汕头举行的一次关于宗教的会议上报告客家的历史和现状,题为《客家源流与迁移》;1924年,美国耶路大学教授韩廷敦氏发表《种族的品性》一书,内中有四章专论中华民族,“于客家的特性,尤有深切的论述”,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里的精华”,“在这层上我们有相当书面的证据”。③这可能跟传教士在乡间的调查和阅读宗谱有关,它使一些外籍人士较早注意到客家民系乃至汉族民系民族的情况,并引起客家籍有识之士的认同。

《崇正同人系谱》“凡例”第四条清楚说明了系谱材料的来源:“此书取材,自国史、方志、族谱、家乘,以至时贤著作里乡记载,靡不搜采,片言皆有依据。但征引既繁,不尽注明出处,致碍篇幅,阅者勿讥其剿袭可也。”[1]一册卷首它继承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力图做到所有的记载都有出处依据。为什么赖际熙在编纂《崇正同人系谱》时,十分注意充分搜集和利用散落民间的材料呢?谭其骧说得好:“或曰: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今子以谱牒为依据,而作内地移民史,安能得史实之真象耶?对曰: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望,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也。”②正是这些可靠的民间谱牒材料,为《崇正同人系谱》打下了坚实可信的基础。

例如卷二“氏族篇”首姓“丁氏系出齐太公子伋,谥丁公,其后子孙因以丁为姓,启族中原,支分派衍,代有达人,然唐宋以前多著望于大江之北,及宋南渡,其族遂有移殖于大江之南,渐次而入赣入闽入粤者,丰顺丁中丞日昌即吾粤丁姓之族望也”[1]一册卷二。而“赖氏系出春秋,时有赖国,其后遂以国为氏。晋永兴间,有赖光任浙江观察使。其孙庄,字士端,宁康时任处州太守,遂居于处州桴原。庄子遇,隆安时为江东太守,曾奏请以松阳为新郡,故今赖氏郡望亦称松阳。遇子匡显于义熙时,后见晋室凌夷,遂告归。其子硕,字仲方,晋末丁世变,避居南康,寻迁揭阳赤竹坪,家焉。揭阳后改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也。自仲方传十一世朗之子崑,宋初流寓福建上杭之古田。崑之曾孙朝美举进士,迁永定,朝美之子孙复分居闽粤各州郡。吾系赖族皆以朝美为始祖,谱谍世系皆有可循而无或紊者也”[1]一册卷二。丁姓、赖姓的源流考证,正是综合各种史书和族谱而成的结果。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在论及“客家的迁徙和系统”时,多次引用《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篇”的材料,并在附“注”中认为是“根据系内各地人士的函告,而发函人则多根据固有的族谱”,所以是真实可信的。亦有注明引自赖际熙等纂《赤溪县志》卷八开县事纪:“‘四、客家的分布及其自然环境’附注一一‘见赖际熙纂《赤溪县志》卷八开县事纪·溪民迁居之始,及其按语’”。③

《崇正同人系谱》卷十四“艺文”,按经史子集及时间先后排列,首条为“易疏删定十卷,宋古成之撰,佚。明黄佐《广东通志》有:《增城县志》成之字亚奭,先为惠州河源人,五季末徙增城,端拱初进士,所著有《删易注疏》”。后加按语“谨案:《增城县志》及《列郡名贤录》并云成之著有《删易注疏》。盖是书久佚,撰传者述其从黄志著录”[1]五册卷十四。这一卷的体例,在所录书名之后,均录其见于何处;如有需要,再加按语。

从全书所取材料看,《崇正同人系谱》的写作确实贯彻了“此书取材,自国史、方志、族谱、家乘,以至时贤著作里乡记载,靡不搜采,片言皆有依据”[1]一册卷首的原则。

五、《崇正同人系谱》与《中国族谱研究》学术观点之比较

赖际熙客家学研究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崇正同人系谱》。这是首部较集中记载客家族群的谱牒。它从1922年冬征集香港崇正总会内同人族谱开始,而后致函国内外,广泛征求客家民系族谱资料,同时还作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在厚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赖际熙与李佐夫、郭炯彤、刘友梅等对前期征集的材料旁征正引,不厌详考,从1924年初冬至1925年季秋,编纂完成了这部15卷30余万字的系谱。赖际熙在“序言”中自署“旧史官”,说“自古谱牒掌诸史官,其体最尊,其职极重。”[1]一册卷首编者尊重历史,以有记载的史实为依据,也说明这是一部利用中国族谱材料而成的著作。所谓“崇正”,意在敬本正源;所谓“系谱”,就是系列的民系的族谱。著作本意是要通过系列的族谱,来证明崇正同人即客家人有共同的来源。

而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成书于1960年代,1971年由香港中国学社出版。罗香林在绪论中强调了族谱的作用:“族谱为中国史籍一类,与中国民族及文化之维系,关系甚巨……深觉中国所谓正史之志,其载述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与制度之创立、地方之建制、财政之丰歉、人物之得失,如是而已。而与各族之迁徙与各族之合流同化则乃不能不与各地之族谱乘求之。”在他看来,国史是帝王将相之史,记录的是朝政制度政治经济之大事;族谱反映的才是族群的离合变迁和百姓的喜怒哀乐,记载普通百姓的家庭、家族和族群的历史。这本书是中国族谱学的奠基之作,它详细阐释了族谱学的撰述对象、意义与方向,阐述了中国族谱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从篇目结构来看,《崇正同人系谱》全书分八类,分别是: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八卷),七、艺文,八、丛谈。内中“人物”篇分8卷,其余各1卷,共15卷。《中国族谱研究》的篇目结构则分为——绪论:中国族谱研究之史学意义。上篇:中国谱学之源流演变与特征;中国谱籍之留传与保存。中篇:族谱所见明代卫所与国民迁移之关系;族谱所见之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之关系;族谱所见之基督教传播与近代中国之关系;族谱所见唐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与漳潮开发等关系。下篇:广东省立图书馆所藏广东族谱简目;哈佛燕京学社汉和图书馆所藏中国族谱目录;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所藏中国族谱叙目;中国族谱择要叙录。结论:中国族谱之学术地位。全书从中国族谱的撰述对象,中国族谱与中国民族之迁移和社会演进、遗传优生等史实研究之关系,中国族谱与中国技术及科学之史研究的取资等方面,总结了中国族谱的意义。

从目录标题来看,《崇正同人系谱》是从所收集的族谱材料出发,据实探讨客家民系各方面的情况,如人从哪里来、有什么样的语言民情风俗文化和社会结构等等,讨论的是汉族里一个族群民系的历史发展变迁和具体社会状态,是利用历史材料并从具体材料角度出发的实践性研究。《中国族谱研究》则是宏观的理论性研究。应该说,理论研究是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抽象而成,将族谱研究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两部著作的先后衔接,体现了对族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材料积累到理论研究的发展,反映了认识的普遍规律性。

《崇正同人系谱》第二卷“氏族”,收录了丁氏等135姓的姓氏源流。罗香林另一部客家学的奠基之作《客家研究导论》,在考定客家源流、客家历史和五次大迁徙方面,用的多是同样的方法与材料,可以说是延续了同宗前辈赖际熙等人的学术思想。到《中国族谱研究》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开拓性的思考和总结,是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地进行了对族谱材料运用的理论性研究。所以,正是赖际熙《崇正同人系谱》创造性地利用族谱家谱而成书在前,启发和影响了罗香林的客家学类著述乃至后来的《中国族谱研究》的创作。

《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重印序言”称,今日之客家学之建立,“亦可说是本会创会会长赖际熙翰林与罗香林教授,为客家文化发扬开其端,今日‘客家学’始受社会各方所重视”③放在族谱研究方面,也同样是一段贴切的总结语。当年成立了香港崇正总会这样“一个民间社团,以阐扬本民系源流、历史与文化为己任,并立志为此编纂专书”[4],所以说《崇正同人系谱》在族谱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注释:

①参见古直:《述客方言之研究者》,《兴宁文史》第二十三辑《罗蔼其》,1998年11月。首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八卷第85、86、87期合刊“方言专号”,1929年6月26日出版。

②参见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转引自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三、中华民族中客家的迁徙和系统”附“注一”。原文载燕京大学《史学年报》1932年第4期第47页。

③参见罗香林主编:《香港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香港崇正总会出版部,1950年12月出版,1995年9月重印。

[1]赖际熙,等:崇正同人系谱[M].香港:奇雅书局,1925.

[2]陈修.《岭外三州语》通释[M]//梅县客方言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109.

[3]杨恭桓.客话本字[M].谭赤子,点校.台北:爱华出版社,1997.

[4]张卫东.赖际熙与香港崇正总会[J].广东史志.视窗,2008(4):66-71.

[责任编辑 文 俊]

2016-05-15

谭赤子(1954—),女,广东兴宁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汉语与广东方言研究。

K890

A

1009-1513(2016)04-0043-05

猜你喜欢

系谱族谱源流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源流》前进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水痘源流考
“啸”的源流
哈萨克族系谱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干” 字源流浅析
中国荷斯坦公牛系谱完整性研究
教你如何治好“遗传病”
吴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