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2016-03-14蔡华蔡继权
蔡华,蔡继权
(1.雅培-眼力健(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5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
蔡华1,蔡继权2
(1.雅培-眼力健(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8;2.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53)
我国已发布实施纺织品、服装标准1 300多项,有关纺织服装的280多个ISO标准基本被采用,已制定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100余项,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标准化已属世界前列。但在强化生态纺织品行业监管、新检测技术应用和对整个产业链的管控方面,还需要完善。
生态纺织品;标准;检测;控制;体系
生态纺织品是指对人体健康无害或达到某个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如Oeko-Tex®Standard 100国际环保纺织品标准)的产品。它仅指在消费使用时能保证生态性的纺织品,不涉及纺织原料和生产过程,也不涉及纺织品的废弃、回收和处理。广义的生态纺织品不仅指消费者穿着时对人体健康无害或少害,还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无害或少害、不污染环境、废弃后能自然降解、可再生和重复利用、对地球资源无耗或少耗的纺织品,要通过Europen Eco-Label等生态纺织品标准认证。
纺织品中如果残存着超标的有害物质会直接给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恶果。为此,我们要了解生态纺织品的定义、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展趋势。本文介绍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情况,也对完善这一体系提出3点建议。
1 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体系情况
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纺织品、服装标准1 300多项(其中国家标准400多项,纺织行业标准900多项)[1],已形成从纤维生产、纺纱、织造、印染前处理、染整到裁制服装的整个过程的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涉及染料、印染助剂、纺织品服装、皮革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等不同环节及领域。我国的纺织品标准体系以已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基础标准相配套,以产品标准为主体,ISO标准体系中涉及纺织服装的280多个标准基本被采用[2]。欧美的检测方法与ISO标准体系配套率不到60%,而我国纺织品ISO国际标准的采标率高达80%[3],生态安全性能总体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制定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100余项,涉及纺织品耐色牢度、甲醛、燃烧性能、酸碱性、禁用染料及重金属离子等检测方法,在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方面已属世界前列。
1.1我国强制性纺织品标准
国家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执行。
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在2003和2001版基础上修改而成,于2011年8月实施。内容分为纺织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实施与监督几个部分。标准对婴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产品和非直接接触皮肤产品三大类纺织品中甲醛含量、pH值、禁用偶氮染料和色牢度等5项健康安全指标作出了明确的限制规定,并规定产品不得有异味且不能使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纺织品中甲醛含量的限定值与Oeko-Tex®Standard 100中游离甲醛含量的极限值等同。
GB 19601—2013《染料产品中23种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测定》标准于2014年10月实施。该标准参照采用了德国《染色纺织品上禁用偶氮染料检验方法》和Oeko-Tex®Standard 100标准,规定了染料产品中有害芳香胺的允许限值及测定方法。
GB 5296.4《消费品使用说明-第4部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是以国际标准ISO/IEC 37号指南《消费品使用说明》的规定为指导原则制订的。该标准的附录A参考了澳大利亚标准AS-2622—1987《纺织产品—纤维含量标识》,附录B参考了ISO 3758—1991《纺织品—维护标签图形符号》。
GB 17591《阻燃机织物》按照阻燃性能将阻燃机织物分为B1级和B2级2个级别(一般B1级适用于服用和特殊需要的装饰用布,B2级适用于各种装饰布),也规定了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GB 8695《阻燃防护服》标准规定了阻燃防护服其衣料的阻燃性能应达到GB 17591中所规定的B1级要求。
GB 18383《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是一部全面净化絮用纤维市场的技术法规。
GB 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对家庭用窗帘、帷幕、床罩和家具包布等的阻燃要求以及测试方法做了相关规定。
1.2我国推荐性纺织品标准
推荐性标准较多涉及有害物质限量指标,鼓励企业向更高水平努力。
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标准于2010年1月起实施,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及其附件。该标准参照采用了2008年版Oeko-Tex ®Standard 100标准,但检测方法主要采用我国现行检测标准。
GB/T 22282—2008《纺织纤维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于2009年6月实施。该标准参照采用“Eco-Label”的有关条款制定,主要涉及2002/371/EC指令中第一部分纺织纤维标准,而检测方法采用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
SN/T 1662—2005《进出口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要求》于2006年2月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列入该标准中的检验项目包括pH值、甲醛含量、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总量、含氯酚、含氯苯和甲苯、有害染料、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及异常气味等共计12项。该标准所采用的检测方法部分选用了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
SN/T 1649—2012《进出口纺织品安全项目检验规范》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代2005版),规定了进出口生态纺织品的分类、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适用于各类纺织品及制品,皮革制品等可参照执行,不适用于化学品、助剂和染料。
HJ/T 307—2006《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纺品》于2007年1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实施。该标准规定了生态纺织品类环境标志产品的定义、分类、基本要求、技术内容和检验方法。测试项目包括pH值、甲醛含量、可萃取的重金属、杀虫剂总量、含氯酚及邻苯基苯酚、增塑剂总量、有机锡化合物、染料、有机氯染色载体总量、抗菌整理、常规阻燃整理、阻燃剂、色牢度、挥发性物质和气味15项。
1.3我国有关纺织品检测方法标准
我国制订、发布并实施了多项纺织品和相关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分析方法标准,如:GB/T 2912.1《纺织品甲醛的测定》、GB/T 392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GB/T 3922《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试验方法》、GB/T 5713《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水色牢度》、GB/T 7573《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的测定》、GB/T 17592《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GB/T 17593《纺织品重金属的测定》、GB/T 18412《纺织品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18413《纺织品2-萘酚残留量的测定》、GB/T 18414《纺织品含氯苯酚的测定》、GB/T 18886《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唾液色牢度》、GB/T 20382《纺织品致癌染料的测定》、GB/T 20383《纺织品致敏性分散染料的测定》、GB/T 20384《纺织品氯化苯和氯化甲苯残留量的测定》、GB/T 20385《纺织品有机锡化合物的测定》、GB/T 20386《纺织品邻苯基苯酚的测定》、GB/T 23344《纺织品4-氨基偶氮苯的测定》、GB/T 23345《纺织品分散黄23和分散橙149染料的测定》、GB/T 24279《纺织品禁/限用阻燃剂的测定》、GB/T 24281《纺织品有机挥发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0708《纺织品纺织助剂产品中部分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测定》、GB/T 19942《皮革和毛皮化学试验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以及GB/ T 23972、GB/T 29493、GB/T 24168等。
2 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保纺织品标准,构筑贸易技术壁垒,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我国在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和标准的更新速度方面滞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使我国纺织品能被更多消费者接受,获得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要继续加大生态纺织品政策法规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完善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和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建设,让我国的纺织品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设包含完善生态纺织品行业监管制度、改善标准技术内容、提高检测能力以及提升质量水平等方面。在建设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行业监管、强化新检测技术应用和强化对产业链的管控。
2.1强化生态纺织品行业监管
我国政府部门对生态纺织品的行业监管主要依靠生产许可证制度、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出入境检验和市场抽查等制度来进行。但是,我们在生态纺织品的技术内容上还有很多标准未制定;各个部门和上下游企业之间还有标准不衔接或重复交叉问题;标准对安全环保等方面技术要求偏低,等等。行业监管部门要对照国际标准逐步完善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建立符合生态要求、利于健康安全并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要在涉及产业链全部环节、整体提升质量水平方面增强制度保障力度,加快监管信息系统建设。
2.2强化新检测技术应用
我国对纺织品中有害物质的来源、限量控制技术、毒性评价及性能评价等总体技术水平都滞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较慢,标准的更新和完善速度落后于国际标准的修订,很多标准没有国际版。我国部分生态纺织品技术性能指标偏低,分析检测方法不够先进全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质检中心只能进行传统项目检测,不能进行高精度指标检测,没有色谱技术、原子光谱技术和分子光谱技术以及完善的试验装备。因此,要通过强化学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投入先进设备、拓展检测项目来增强检测技术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掌握更多新兴的纺织材料和纺织技术,以严谨的态度为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依据,增强检测能力建设。
2.3强化对整个产业链的管控
一些有毒和持久性物质不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如果在纺织品上残留,就会造成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和生殖毒性危害生命。纺织品产业链中上游产品质量决定下游产品质量,但我国纺织品的上游产品——如印染助剂生产企业很少有能够说清楚产品中含有哪些杂质。我国纺织化学品严重缺少物质固有特性数据和含有的杂质成分说明,这造成在生态环保质量指标要求较高的场合,用户只能首选进口原料。所以,我国生态纺织品生产企业除了要在生产过程和产品中逐步淘汰有害化学物质,还要从选择供应商、审核工艺流程、调整产品设计和控制有害物质使用等方面来建立系统的管控体系,对纺织化学品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控,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结束语
国家有关领导人早在2015年就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当前,在世界经济持续深度调整与各种力量分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低就业“四低”为特征的“新平庸”阶段已经到来。我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日益加深,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生态纺织品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准入条件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我国作为一个纺织服装大国,在告别数量扩张型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质量提升型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阶段的过程中,要既满足当代人的健康环保需要,又不危害后代,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把继续发展各种高性能生态纺织品的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好。
[1]阎迪.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针织工业,2009,2(2):1-8,13.
[2]曹锡忠,丁友超,蔡建和,等.Oeko-Tex标准改版对纺织品生态性能评价的影响[J].纺织标准与质量,2008(2): 23-25.
[3]龚垄,高明星,陈晓伟,等.得标准者得天下——试论制定中国生态纺织品标准的战略[J].中国纤检,2010,6(下):30-33.
[4]杨春华.中国纺织行业提升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上):102-104.
10.13752/j.issn.1007-2217.2016.03.001
2016-05-20